《孟子·告子章句上·第一節》原文及翻譯

《孟子·告子章句上·第一節》原文及翻譯

  上學的時候,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語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五四”運動以前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孟子·告子章句上·第一節》原文及翻譯,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原文

  告子章句上·第一節

  作者:佚名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桊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桊。”

  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桊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桊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桊,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文言文翻譯:

  告子說:“人性,好比是柳樹,行為方式好比是杯盤;使人性具有仁義,就好比是用柳樹製成杯盤。”

  孟子說:“你是順著杞柳的本性來做成杯盤呢?還是傷害它的本性來做成杯盤?假如說要傷害杞柳的本性來做成杯盤,那麼你也會傷害人的本性來使人具有仁義嗎?帶領天下人來禍害仁義的,必定是你這種言論。”

  註釋

  1.告子:人名,孟子的學生。

  2.杞柳:楊柳科植物,即柜柳,楊柳樹的一種。

  3.桮棬:(bei杯guan圈)木製的盛湯、酒的器皿。

  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鄒縣東南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 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

  作品出處

  《孟子》

  一書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彙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今天的教科書一樣。

  《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