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昌圖的《臨江仙》閱讀答案附翻譯賞析

徐昌圖的《臨江仙》閱讀答案附翻譯賞析

  臨江仙

  徐昌圖

  飲散離亭西去,浮生常恨飄蓬。回頭煙柳漸重重。淡雲孤雁遠,寒日暮天紅。

  今夜畫船何處?潮平淮月朦朧。酒醒人靜奈愁濃。殘燈孤枕夢,輕浪五更風。

  註釋

  ①浮生:一生。古人謂“人生世上,虛浮無定”,故曰浮生。

  ②飄蓬:像蓬草一樣飄浮無定。

  1、把“回頭煙柳漸重重”中的“漸”字改為“卻”好不好?請簡要分析。(5分)

  2、這首詞的下闋與柳永的《雨霖鈴》(寒蟬悽切)有異曲同工之妙,從全詞來看,所表達的情感是否完全相同?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6分)

  3.上片“回頭煙柳漸重重”一句描繪出此人怎樣的情態?淡雲孤雁遠,寒日暮天紅”一句傳達出詞人什麼樣的情懷?(4分)

  4.這首詞在寫法上的最主要特色是什麼?請你結合內容具體分析。(3分)

  5.上闋“回頭煙柳漸重重。淡雲孤雁遠,寒日暮天紅”透過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2分)

  6.試結合全詞詩句,簡要分析作者所表達的情感。(2分)

  【參考答案】

  1.不好。“卻”字只是表現出被重重煙柳擋住視線,“漸”字則生動的表現出詞人離別時不斷回顧的情態,然而越行越遠,柳色逐漸轉濃,突出詞人不忍離去的情懷,愈來愈深的離愁。

  2.不完全相同,柳詞主要表現對戀人的眷戀和離別之愁,而徐詞中不僅表達了深深的離愁別緒,而且“浮生常恨飄蓬”和對未來旅途的想象,“殘燈孤枕夢,輕浪五更風”等句,還表現了孤寂淒涼、飽經漂泊的羈旅之愁。

  3.(4分)“回頭煙柳漸重重”一句描繪出詞人一步三回頭、不忍離去的情態,船兒漸行慚遠,柳色愈來愈濃,離愁也逐漸加探。(2分)“淡雲孤雁遠,寒日暮天紅”一句透過環境氣氛的渲染.傳達出詞人旅途落寞的情懷。(2分)

  4.(3 分)情景交融的寫法。(1分)本詞是抒寫詞人羈旅行役的愁緒。為了傳達出這種心境,作者選取了煙柳、孤雁、寒日、淮月、殘燈、輕浪等意象,緣情佈景,以景傳情,憑藉對這些典型意象的描繪和氣氛的渲染寫旅愁,從而產生了感人至深的藝術效果。(2分)

  5.作者透過煙柳、淡雲、孤雁、寒日、暮天五個意象的描寫(1分),寫出了空落、孤單、淒涼的意境(1分)。

  6.“飲散離亭西去”“回頭煙柳漸重重”“ 殘燈孤枕夢”等表達了深深的離愁別緒及別後的孤寂淒涼之情( 1分),“浮生常恨飄蓬”包含著飽經漂泊的羈旅之愁(1分)。

  二:

  1.這首詞的上闋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回頭煙柳漸重重。淡雲孤雁遠,寒日暮天紅。”三句是如何表達這種情感的?請簡要分析。(6分)

  2.有人說這首詞的下闋妙在“虛境實寫,化虛為實”,你同意這種說法嗎?請簡要說明。(5分)

  參考答案

  1.表達了作者離別後的惆悵難捨之情和人生漂泊的孤苦無奈之感。“回頭煙柳漸重重”中作者不斷回望的動作顯示出內心的依戀不捨,隔斷了望眼的重重煙柳象徵了詞人心頭濃重的愁緒。“淡雲”兩句融情於景,“淡雲”、“孤雁”是詞人別後孤單無依的漂泊境況的寫照,“寒日”一句渲染傍晚慘淡清冷的氛圍,透露出作者心頭的寒意。(共6分,回答情感2分,分析如何抒情4分)

  2.同意。離別之情和別後的境況本為虛有,但在下闋中,淮畔夜泊,酒消人醒之後,殘燈明滅、孤枕難眠、五更風起、暗浪拍船這些羈旅情形被詞人描繪得真切感人,以景寫情,不言愁而愁自現,確是“虛境實寫,化虛為實”的妙筆。(共5分,要分析出虛寫手法的運用和效果)

  三

  1. 這首詞的上闋“回頭煙柳漸重重。淡雲孤雁遠,寒日暮天紅”。透過哪些意象寫出了怎樣的意境?三句是如何表達作者情感的?請簡要分析。 (5分)

  2. 這首詞的下闋與柳永的《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巖、曉風殘月。”有異曲同工之妙,請結合兩首詞作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作者透過煙柳、淡雲、孤月、寒日、暮天五個意象的描寫,寫出了空落、孤單、淒涼的意境。 “回頭煙柳漸重重”中作者不斷回望的動作顯示出內心的依戀不捨,隔斷了望眼的重重煙柳象徵了詞人心頭濃重的愁緒。“淡雲”兩句融情於景,“淡雲”、“孤雁”是詞人別後孤單無依的漂泊境況的寫照,“寒日”一句渲染傍晚慘淡清冷的氛圍,透露出作者心頭的寒意。表達了作者離別後的惆悵難捨之情和人生漂泊的孤苦無奈之感。

  2.異曲同工之妙:兩者都寫了離人不堪離別之苦,借酒消愁,表達了深深的離愁別緒,;都設想了酒醒後的情景,透過對未來旅途的想象虛寫,突出了孤獨無依、悽苦難耐之感;憑藉對這些典型意象的描繪和氣氛的渲染寫羈旅之愁,從而產生了感人至深的藝術效果。

  賞析:

  這是一首寫旅愁的小令。

  上片開頭是:“飲散離亭西去,浮生長恨飄蓬”。詞人飲罷餞行酒,與親故辭別西去,感慨萬分,怨恨自己一生象飛蓬那樣到處飄泊。離亭,送別的驛亭。“浮生”一詞,出自《莊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莊子認為人生在世虛浮不定,後世相沿稱人生為浮生。這裡,詞人感慨自己的身世,如今踏上旅途,從此開始了“飄蓬”一般的生活,遙遙水路,漠漠蒼天,詞人內心極度淒涼,羈旅之恨油然而生。而這恨又是“長恨”,這就道出了“飲散”“西去”對詞人來說並非第一次了,每重演一次,就會增加一分身世飄零之恨。一個“長”字,使恨的`情感深化了。

  詞人生活在唐宋之交的動亂時代,這首詞,可能就是徐昌圖由閩入宋前的作品,它不僅反映了詞人悽清的身世,也包容了唐末宋初離亂社會的影子。這次詞人西去,是乘船而行的。他別情依依,禁不住頻頻回首:“回頭煙柳漸重重”。送行的人已不見了,只有那岸上的楊柳象是籠罩著一重重的煙霧。“煙柳重重”既是狀景也是寫情。這是由於當詞人看到煙柳迷茫而看不到人時,必然增添其內心的苦悶。因為柳色是最容易引起人的離情別意的,所以,寫“煙柳重重”,實際上也就是“離情重重”,是把抽象、無形的愁情寄託在具體形象的煙柳中來表現而已。

  接下去,詞人轉過頭來,順眼一望,卻是“淡雲孤雁遠,寒日暮天紅”。遼遠的天際飄浮著幾絲淡雲:並不時地傳來孤雁的鳴聲,傍晚的落日,照得滿天通紅。此時此景,又不免使人感到:“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詩)。詞人象浮雲一樣飄流無依,象孤雁一樣孑然影單,而寒日西沉,晚霞映天,卻又喚起詞人念鄉思親的悽傷之情,這一切既是詞人眼前之景,也是他今後“飄蓬”生活的形象概括。這是由當前情景過渡到以後情景的寫法,也是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的寫法,所以這二句可看作是詞人特定心態下攝取的一組畫面,既是實景,也是虛景,虛實相用,使畫面極富表現力,它給讀者的感受就不僅是自然景觀了,更深刻的是這種景觀中所隱含的離情別恨,它連綿不斷,廣闊深遠。

  下片寫詞人途中的孤寂心情。“今夜畫船何處?潮平淮月朦朧”。詞人辭別親故,縱一葉孤舟西去,水路迢迢,暮色蒼蒼,想到歸宿,詞人不禁自問,愁緒充塞。夜深了,當詞人從船艙裡探出頭來時,只見船已行在平波萬頃的淮水上,空茫迷濛,孤月映水,朦朧悽清。“淮月”,照臨淮水上空的月亮。詞人透過氣氛的渲染和景物的烘托,使內心的感傷之情與外在的空冷之景交融為一,傳達出詞人此時此地的冷寂情懷。這時候,詞人愁緒難以排遣,只有借灑消愁了。然而,醉酒只能求得一時的解脫,“酒醒人靜奈愁濃”,一旦酒醒,回到現實,只能更增愁情,不是三杯兩盞淡酒就沖刷得掉的。一個“奈”字,突出了詞人萬般無奈的苦悶心情。結句:“殘燈孤枕夢,輕浪五更風。”又進一步寫他的這種感情。一個人躺在船裡,輾轉反側,愁緒萬千。一直熬到夜盡燈殘之時,才對著殘弱的燭光,勉強伏枕而眠,可惜好景不長,恍惚朦朧中波動船搖,詞人夢斷,原來是水面上起了風波。“五更風”,指黎明前的寒風,蕭瑟淒寒。好一個“曉風殘月”,令人難以忍受,可謂悲痛至極。

  賞析:

  這首詞所寫的不過是前人作品中重複過千百次的熟悉別緒,並不新鮮;但就表現說,卻實在很新穎。那熟悉別緒透過新穎的表現構成一系列情景交融、心物交感的意象。而抒情主人公的行蹤、神態、乃至心理活動,也隨之浮現於讀者眼前。 全詞以“飲散離亭西去”發端,真可謂“截斷眾流”!“離亭”,是供人餞別的亭子。作者不寫離亭餞別,也不寫彼此惜別,卻從“飲散”、“西去”寫起,把這一切都拋在詞外,省卻多少筆墨!然而“截斷眾流”之後寫出的那句詞,卻包含著餞別的場所和過程,因而被“截斷”的“眾流”仍然不可阻擋地湧入抒情主人公的心靈,也湧入讀者的想象,行者與送行者走向“離亭”,到達“離亭”,開始飲宴,勸君更飲,依依不忍分手。這一切,都是離亭“飲散”之前連續發生的事,只要提到“離亭”,提到“飲散”,就不能不想。從“飲散”著筆的這個起句,的確起得好!正因為起得好,植根於這個起句的以下各句,才那樣富於魅力。“浮生長恨飄篷”,是直接由“飲散離亭西去”激發的深沉慨嘆。“生”即人生,乃抒情主人公自指。“生”而“浮”,已見得飄流無定;又“恨”其象斷“蓬”那樣隨風“飄”蕩,身不由己:則離亭飲散之後,雖說“西去”,實則前途茫茫!而於“恨”前又加一“長”字,自然使讀者想到:對於這位抒情主人公來說“飲散離亭”並非破題兒第一次,而是經常重演的;第重演一次,就增加一分身世飄零之恨。這首詞,大約寫于徐昌圖入宋之前,它所反映的個人身世,飽和著五代亂離的時代投影。接著寫“西去”。“回頭煙柳重重”一句,將身去而意留的情景作了生動的、多層次的體現。上船西行,卻頻頻回頭東望:始而“回頭”,見送行者已隔一“重”“煙柳”,繼續“回頭”,則“煙柳”由一“重”而再“重”、三“重”、四“重”、五“重”,乃至無數“重”,送行者的身影,也就逐漸模糊,終於望而不見了。從行者方面說,情景如此;於送者而言,又何嘗不然。“煙柳”乃常見之詞,一旦用作“回頭”的賓語,又用“漸重重”修飾,便場景迭現,意象紛呈,人物栩栩欲活,其惜別之情與飄蓬之恨,亦隨之躍然紙上,動人心魄。頭等者既為重重煙柳所遮,“回頭”已屬徒然,這才沿著“西去”的方向朝前看。朝前看,可以看見的東西當然並不少,但由於特定心態的支配,攝入眼底的,只是“淡雲孤雁遠,寒日暮天紅。”“淡雲”、“寒日”、“暮天”,這都是情中景,倍感淒涼。而那“遠”去的“孤雁”,則分明是抒情主人公的象徵。雁兒啊,天已寒,日已暮,你孤孤零零地飛啊飛,飛向何處呢?

  下半片以一問開頭:“今夜畫船何處”?問誰呢?當然不是問船伕,而只是問自己。以下各句所寫,乃是想象中可能出現的情景,作為對問語的回答。船在淮水上行進,現在還未起風,“潮”該是“平”的;天空中“淡雲”飄動,月光是“朦朧”的;離亭話別之際,為了麻醉自己,只管喝酒,但酒意終歸要消失,一旦“酒醒”,正當夜深“人靜”,又有什麼辦法解愁;一個人躺在船裡,“孤枕”、“殘燈”,思前想後,哪能入睡?熬到五更天,也許會有點兒睡意,恍惚間夢見親人;然而五更天往往有風,有風就起浪,即使是“輕浪”吧,也會把人從夢中驚醒;醒來之後,風聲、浪聲,更增愁煩,將何以解懷?這是多麼細緻入微的心理描寫!

  這首詞從“飲散”寫起,截去餞行的場景,讓讀者去想象;一問之後展現的畫面轉換和心理變化,又完全出於想象。其藝術構思,極富獨創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