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原文及翻譯賞析(集合15篇)

《雜詩》原文及翻譯賞析(集合15篇)

《雜詩》原文及翻譯賞析1

  原文:

  雜詩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

  等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

  譯文:

  註解

  1、著:吹入。

  2、等是:為何。

  3、杜鵑:鳥名,即子規。

  韻譯

  時令將近寒食,春雨綿綿春草萋萋;

  春風過處苗麥搖擺,堤上楊柳依依。

  這是為什麼呵,我卻有家歸去不得?

  杜鵑呵,不要在我耳邊不停地悲啼。

  註釋:

  註解

  1、著:吹入。

  2、等是:為何。

  3、杜鵑:鳥名,即子規。

  韻譯

  時令將近寒食,春雨綿綿春草萋萋;

  春風過處苗麥搖擺,堤上楊柳依依。

  這是為什麼呵,我卻有家歸去不得?

  杜鵑呵,不要在我耳邊不停地悲啼。

  賞析:

  這是歌詠遊客居外不得返鄉的遊子思鄉之情的詩;意思是在說寒食、清明將到,客居不能返鄉,卻聽得杜鵑悲泣,更為傷感,大有“每逢佳節倍思親”之慨;詩的節奏獨特,首兩句節拍為“一、二、三”,然而卻諧絕句平仄韻,這是絕句中少見的;句寫六朝往事如夢,臺城早已破敗;三、四句寫風景依舊,人世滄桑;觸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傷今;語言含蓄蘊藉,情緒無限感傷。

《雜詩》原文及翻譯賞析2

  原文:

  今日明人眼,臨池好驛亭。

  叢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

  稠疊多幽事,喧呼閱使星。

  老夫如有此,不異在郊坰。

  譯文

  今天我的昏眼忽然明亮,是因為見到了一處臨池的好驛亭。

  成片的竹林低附地面一片碧色,高大的柳樹伸向半空搖曳著青光。

  眾多的幽景令人目不暇接,喧譁的人群圍觀暫住的使臣。

  我如能有此作為棲身之處,雖說住在城裡也無異於鄉間。

  註釋

  驛亭:驛站所設的供行旅休息的處所。

  坰(jiōng):遙遠的郊野。

  賞析:

  本首詩是組詩中的第九首。《秦州雜詩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後所作的大型組詩。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拋棄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開始了“因人作遠遊”的艱苦歷程。他從長安出發,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間,他先後用五律形式寫了二十首歌詠當地山川風物,抒寫傷時感亂之情和個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詩篇,統題為“秦州雜詩”。據末首末二語,可知這組詩是以詩歌來代替書札的,大概是寄給朝廷舊日同僚。

  此時是“安史之亂”的第五年,李唐王朝雖已收復,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軍的鐵蹄下呻吟,中原戰火正熾,西北邊境烽煙迭起,關輔又飢,確實是國不堪國民不聊生。在此時,僅以左拾遺身份任過京官的杜甫,離職攜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秦州雜詩二十首》就是其中的優秀篇章。

《雜詩》原文及翻譯賞析3

  夏日田園雜興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五月江吳麥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單。稻根科斗行如塊,田水今年一尺寬。

  二麥俱秋鬥百錢,田家喚作小豐年。餅爐飯甑無飢色,接到西風熟稻天。

  百沸繰湯雪湧波,繰車嘈囋雨鳴蓑。桑姑盆手交相賀,綿繭無多絲繭多。

  小婦連宵上絹機,大耆催稅急於飛。今年幸甚蠶桑熟,留得黃絲織夏衣。

  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壟翻江逆上溝;地勢不齊人力盡,丁男長在踏車頭。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槐葉初勻日氣涼,蔥蔥鼠耳翠成雙。三公只得三株看,閒客清陰滿北窗。

  黃塵行客汗如漿,少住儂家漱井香;借與門前磐石坐,柳陰亭午正風涼。

  千頃芙蕖放棹嬉,花深迷路晚忘歸。家人暗識船行處,時有驚忙小鴨飛。

  採菱辛苦廢犁鉏,血指流丹鬼質枯。無力買田聊種水,近來湖面亦收租。

  蜩螗千萬沸斜陽,蛙黽無邊聒夜長。不把痴聾相對治,夢魂爭得到藜床?

  註釋

  梅子:梅樹的果實,夏季成熟,可以吃。

  肥:指果肉肥厚。

  麥花:蕎麥花。

  菜花:油菜花。

  籬落:中午籬笆的影子。

  惟有:只有。蛺(jiá)

  蝶:菜粉蝶。

  科斗:即蝌蚪。

  秋:收成。一作“收”。

  繰:同“繅”,抽繭出絲。

  耘田:除草。

  績麻:把麻搓成線。

  各當家:每人擔任一定的工作。

  未解:不懂。

  供:從事,參加。

  傍:靠近。

  漿:古代一種帶酸味的飲料,這裡比喻汗水渾濁。

  少住:稍稍停一會兒。

  儂:我。

  漱井香:用香甜的井水漱漱口。

  借與:讓給。

  亭午:正午。

  芙蕖:荷花。

  蜩螗:蟬。

  註釋

  ⑴梅子:梅樹的果實,夏季成熟,可以吃。肥:指果肉肥厚。麥花:蕎麥花。菜花:油菜花。籬落:中午籬笆的影子。惟有:只有。蛺(jiá)蝶:菜粉蝶。

  ⑵科斗:即蝌蚪。

  ⑶秋:收成。一作“收”。

  ⑷繰:同“繅”,抽繭出絲。

  ⑸耘田:除草。績麻:把麻搓成線。各當家:每人擔任一定的工作。未解:不懂。供:從事,參加。傍:靠近。

  ⑹漿:古代一種帶酸味的飲料,這裡比喻汗水渾濁。少住:稍稍停一會兒。儂:我。漱井香:用香甜的井水漱漱口。借與:讓給。亭午:正午。

  ⑺芙蕖:荷花。

  ⑻蜩螗:蟬。

  選析

  此組詩共十二首,這裡選取第一首、第七首和第九首進行賞析。

  其一:“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蜒蛺蝶飛。”

  這首詩的大意是:梅子已經變成金黃色,杏子也已長肥了。春天田野中金燦燦的菜花現在已經落去,只剩下稀稀落落的殘朵;一眼望去,卻是雪白的麥花。正午時分,太陽高高在上,籬笆影子隨著太陽昇高越來越短,沒有人經過。四周靜悄悄的,只有蜻蜓和蝴蝶飛過。

  這首詩寫初夏江南的田園景色。詩中用梅子黃、杏子肥、麥花白、菜花稀,寫出了夏季南方農村景物的特點,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前兩句寫出梅黃杏肥,麥白菜稀,色彩鮮麗。詩的第三句,從側面寫出了農民勞動的情況:初夏農事正忙,農民早出晚歸,所以白天很少見到行人。最後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蛺蝶飛”來襯托村中的寂靜,靜中有動,顯得更靜。後兩句寫出晝長人稀,蜓飛蝶舞,以動襯靜。

  其七:“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這首詩的大意是:白天在田裡鋤草,夜晚在家中搓麻,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務勞動。小孩子雖然不會耕田織布,也在那桑樹陰下學著種瓜。

  這首詩以樸實的語言、細微的描繪,熱情地讚頌了農民緊張繁忙的勞動生活。前兩句寫鄉村男耕女織,日夜辛勞,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後兩句生動地描寫了農村兒童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的情景,流露出對熱愛勞動的農村兒童的讚揚。詩中描寫的兒童形象,天真純樸,令人喜愛。全詩有概述,有特寫,從不同側面反映出鄉村男女老少參加勞動的情景,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其九:“黃塵行客汗如漿,少住儂家漱井香;借與門前磐石坐,柳陰亭午正風涼。”

  這裡描述的是一個農家孩子,在自家門口義務招待過路行人的情景,用的是自己的口吻。詩中是這樣描述的:

  烈日當空,塵土飛揚。村邊大路上,艱難地走來了一位行人,渾濁的汗水溼透了他的衣衫,汙染了他的面頰。天太熱了。

  “快來歇一會兒吧!”小東道主熱情的招呼著,從柳樹下的大圓石上跳下來,請客人坐在上面休息休息。然後跑到井邊,拔上的罐香甜清涼的井水,捧到客人面前,讓他漱漱口,喝下去又解渴又敗火的的清涼水呀!正當盛夏中午,天像下了火,可在這濃密的柳陰下,卻是清風送爽,涼快極了!

  “柳陰亭午正風涼”,這是小東延主的誇耀,也是過路行人的感受。可以想見,當客人喝足水,乘夠涼,重新上路的時候,一定是精神抖擻、跨步高遠,而且還會頻頻回頭致意:“謝謝你呀!小兄弟!”

《雜詩》原文及翻譯賞析4

  原文: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

  值歡無復娛,每每多憂慮。

  氣力漸衰損,轉覺日不如。

  壑舟無須臾,引我不得住。

  前途當幾許,未知止泊處。

  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

  譯文

  回想我少年時期,沒有快樂的事,心情也是歡快的。

  胸懷壯志超四海,展翅高飛思遠去。

  隨著年歲的衰老,這種少壯時的豪氣已經逐漸消逝了。

  遇到歡樂的事不再歡樂,常常心中有許多憂慮。

  氣力在漸漸減退,我身已感一日不如一日。

  自然運轉變化像《莊子》中的“壑舟”一樣,即使想辦法要留住它,也片刻留不住。

  不知我未來還有多少時光,也不知何處是我的歸宿。

  古人珍惜每一寸光陰,想到自己一生虛度了大半歲月心中驚懼。

  註釋

  欣豫:歡樂。這句是說沒有快樂的事,心情也是歡快的。

  猛志:壯志。逸:超越。

  四海:猶天下。

  騫:飛舉的樣子。

  翮:羽翼。

  騫翮:振翅高飛。

  翥(zhù):飛翔。

  荏苒:逐漸地。頹:逝。此心:指志四海、思遠翥。

  值歡:遇到歡樂的事。無復娛:也不再歡樂。每每:常常。這兩句寫出老年的心境與少壯時“無樂自欣豫”不同。

  衰損:衰退。日不如:一日不如一日。

  壑:山溝。壑舟:這裡借喻自然運轉變化的道理。須臾:片刻。

  前塗:猶前途,這裡指未來的時光。幾許:幾多、多少。止泊處:船停泊的地方,這裡指人生的歸宿。

  惜寸陰:珍惜每一寸光陰。

  賞析:

  這組詩共十二首,前八首“辭氣一貫”,當作於同一年內,約作於陶淵明54歲時,即為公元418年(晉安帝義熙十四年),後四首約作於公元401年(晉安帝隆安五年),陶淵明37歲時。本詩是其第五首。

《雜詩》原文及翻譯賞析5

  原文:

  秦州雜詩二十首·其六

  唐代:杜甫

  城上胡笳奏,山邊漢節歸。

  防河赴滄海,奉詔發金微。

  士苦形骸黑,旌疏鳥獸稀。

  那聞往來戍,恨解鄴城圍。

  譯文:

  城上胡笳奏,山邊漢節歸。

  秦州城上胡笳奏起樂曲,山腳下歸來遠行的使節。

  防河赴滄海,奉詔發金微。

  奉皇上之命從金微調來士兵,為防禦河北的叛軍而遠赴滄海。

  士苦形骸黑,旌疏鳥獸稀。

  士兵辛苦啊形骸黧黑,黎木稀疏啊鳥獸無幾。

  那聞往來戍,恨解鄴城圍。

  哪能經受這種往來征戍之苦,所恨的是叛軍解除了鄴域之圍。

  註釋:

  城上胡笳(jiā)奏,山邊漢節歸。

  漢節歸:當時戰亂未平,需調集西域兵馬東征,故常有使節從秦州經過。

  防河赴滄海,奉詔發金微。

  金微:古山名,即今阿爾泰山。唐時於此置金微都護府。

  士苦形骸(hái)黑,旌(jīng)疏鳥獸稀。

  那聞往來戍(shù),恨解鄴(yè)城圍。

  賞析:

  這首詩是組詩中的第六首。《秦州雜詩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後所作的大型組詩。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天,杜甫拋棄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開始了“因人作遠遊”的艱苦歷程。他從長安出發,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間,他先後用五律形式寫了二十首歌詠當地山川風物,抒寫傷時感亂之情和個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詩篇,統題為“秦州雜詩”。據末首末二語,可知這組詩是以詩歌來代替書札的,大概是寄給朝廷舊日同僚。

  此時是“安史之亂”的第五年,李唐王朝雖已收復,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軍的鐵蹄下呻吟,中原戰火正熾,西北邊境烽煙迭起,關輔又飢,確實是國不堪國民不聊生。在此時,僅以左拾遺身份任過京官的杜甫,離職攜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秦州雜詩二十首》就是其中的優秀篇章。

《雜詩》原文及翻譯賞析6

  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

  鳥向簷上飛,雲從窗裡出。

  《山中雜詩》譯文

  山與天相接的地方繚繞著陣陣嵐氣雲煙,從竹林的縫隙裡看灑落下餘暉的夕陽。

  鳥兒從我山中小屋的屋簷上飛過,潔白的雲兒竟然從窗戶裡輕輕地飄了出來。

  《山中雜詩》註釋

  山際:山邊;山與天相接的地方。

  煙:指山裡面的霧氣。

  竹中:竹林叢中。

  窺(kuī):從縫隙中看。

  簷(yán):房簷。

  這句是說山上的房屋地勢很高,所以雲從窗戶裡面穿進穿出。

  《山中雜詩》賞析

  本篇是詩人吳均《山中雜詩》的三首之一。作品透過對山居小屋悠遠、靜謐的環境描寫,表現了詩人崇尚自然,熱愛自然的閒適自在的心情。

  “山際見來煙。”“這裡的山際”說的是目所能及的山與天相接的地方,寫的是極目遠望之處。“來煙”,寫的是詩人遠望所見的動感物象,即遠遠地看見嵐氣雲煙從天邊飄來,這一描寫有力地再現了山居小屋環境的深邃和悠遠,給人建立了一個極其豐富的幽深神秘的美感想象空間。

  “竹中窺落日。”這句的“竹中”,從一個“窺”字可以看出說的應該是竹林的空隙,“落日”就是詩人從竹林的空隙中“窺”見到的明亮清新的一個動感物象。從這個“窺”字我們不難看出,詩人這裡寫的是近景,即從竹林的空隙中窺視到的紅紅的落日。這一“窺”,巧妙而又生動地增強了夕陽餘暉灑落竹林時刻山居小屋環境優雅、明亮的美感。

  如果說在前兩句中詩人不惜筆墨為我們再現了山居小屋的環境,那麼下邊兩句寫的則是小屋本身的特點。

  “鳥向簷上飛。”“向”可以理解為“從”,也可理解為“在”。“簷上飛”,說的是傍晚了,鳥兒們快要歸巢了,於是在房簷兒上悠閒地,自由自在地,嘰嘰喳喳地,一會兒飛過來,一會兒又飛過去。這一句寫的是山居小屋的近景,是近距離的所見,描繪的是一種清新、明快的場景,它在向人們透露著一種愉悅與欣喜的情懷。

  “雲從窗裡出。”“雲”是不可能從“窗裡出”的,詩人寫的其實也就是一種感覺,我們不妨體會一下,如果站在山腳下,遠看山居小屋窗前的景象,那潔白的雲朵在小屋的窗前悠閒地飄動,彷彿就是從窗戶裡飄出來的。這感覺是何等的神奇呀。

  詩寫得十分精煉。四句寫出四個各自獨立的畫面,如同電影鏡頭的連線那樣,合起來使人感到高而深的山中是那麼清幽,甚至冷寂。煙、日、鳥、雲都在動,但給人的印象卻是無限的靜。由這一片寂靜,又使人感到詩人心中是那麼清靜。他沒有一點兒雜念,只是靜靜地觀賞著這一切。如果細細吟味,還可感到三、四句隱隱流露出詩人的幾分新奇感。高飛的鳥與屋簷齊高,白雲由窗間流出,這種景象在平地上見不到,因而使詩人感到有趣。

  四句是兩副對子。前兩句“見”、“窺”的主體是詩人,後兩句的主體則是“鳥”和“雲”。前兩句的節奏是二、一、二,後兩句是二、二、一。這樣,全詩雖然篇幅短小,內容單純,卻因句式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以至於不顯得單調了。

  此詩寫作極有章法,動靜結合。前兩句形成大的環境氛圍和背景;後兩句點染出具體生動的景物,造成鉅細相襯的藝術效果。同時,景物動靜結合,構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環境氛圍。詩人又運用景中有人、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手法來觀察寫出景物,寄託自己的情志於景物環境之中,體現了山居的清靜超脫,遠離塵囂,表達了詩人安貧樂道的思想,也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雜詩》原文及翻譯賞析7

  雜詩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須惜少年時。

  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青天無雲月如燭,露泣梨花白如玉。

  子規一夜啼到明,美人獨在空房宿。

  空賜羅衣不賜恩,一薰香後一銷魂。

  雖然舞袖何曾舞,常對春風裛淚痕。

  不洗殘妝憑繡床,也同女伴繡鴛鴦。

  回針刺到雙飛處,憶著征夫淚數行。

  眼想心思夢裡驚,無人知我此時情。

  不如池上鴛鴦鳥,雙宿雙飛過一生。

  一去遼陽系夢魂,忽傳徵騎到中門。

  紗窗不肯施紅粉,徒遣蕭郎問淚痕。

  鶯啼露冷酒初醒,罨畫樓西曉角鳴。

  翠羽帳中人夢覺,寶釵斜墜枕函聲。

  行人南北分徵路,流水東西接御溝。

  終日坡前怨離別,謾名長樂是長愁。

  偏倚繡床愁不起,雙垂玉箸翠鬟低。

  捲簾相待無訊息,夜合花前日又西。

  悔將淚眼向東開,特地愁從望裡來。

  三十六峰猶不見,況伊如燕這身材。

  滿目笙歌一段空,萬般離恨總隨風。

  多情為謝殘陽意,與展晴霞片片紅。

  兩心不語暗知情,燈下裁縫月下行。

  行到階前知未睡,夜深聞放剪刀聲。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

  早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

  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數日相隨兩不忘,郎心如妾妾如郎。

  出門便是東西路,把取紅箋各斷腸。

  無定河邊暮角聲,赫連臺畔旅人情。

  函關歸路千餘裡,一夕秋風白髮生。

  花落長川草色青,暮山重疊兩冥冥。

  逢春便覺飄蓬苦,今日分飛一涕零。

  洛陽才子鄰簫恨,湘水佳人錦瑟愁。

  今昔兩成惆悵事,臨邛春盡暮江流。

  浙江輕浪去悠悠,望海樓吹望海愁。

  莫怪鄉心隨魄斷,十年為客在他州。

  翻譯

  我勸你不要顧惜華貴的金縷衣,我勸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時。

  花開宜折的時候就要抓緊去折,不要等到花謝時只折了個空枝。

  時令將近寒食,春雨綿綿春草萋萋;春風過處苗麥搖擺,堤上楊柳依依。

  這是為什麼啊,此前我有家卻歸去不得。杜鵑啊,不要在我耳邊不停地悲啼。

  註釋

  金縷衣:綴有金線的衣服,比喻榮華富貴。

  堪:可以,能夠。

  直須:不必猶豫。

  直:直接,爽快。

  莫待:不要等到。

  著:吹入。

  早是:此前。

  杜鵑:鳥名,即子規。

  休:不要。

  其十九賞析

  這首詩是題在杭州望海樓的柱子上的。作者名姓已不可考,但我們可從中體會到一種複雜的情感。這不是一般的思鄉之情,而是作者常年羈旅在外而產生的一種落寞之感。

  首句以景起筆,“浙江輕浪去悠悠”,詩人在杭州錢塘江邊的望海樓上向遠處眺望,看到了這一場景。在這裡,這個疊字“悠悠”下得好,錢塘江的水面悠長而空寂,而詩人的心事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無論是“悠悠”的水波,還是“悠悠”的往事,它們都“去”了,一去不復返,只停留在詩人的記憶裡。但是詩人又是如此懷念它們,所以就產生了第二句中所說的“愁”。“望海樓吹望海愁”,有人曾就此句對此詩的作者提出猜想,認為這首詩系鄭谷所作,因為第二句中所用的反覆手法正是鄭詩中常見的。而據筆者考查,這種說法是不確切的,因為鄭守愚是宜春(今屬江西)人,其一生中並未有在餘杭(杭州)的經歷。但是,這一句所用的手法卻是與鄭的反覆驚人地相似。望海樓上吹來的當然是海風,但在詩人筆下,望海樓上隨海風而來的,似有淡淡的憂愁。這個“望海愁”,不僅與“望海樓”諧音,給人以音律反覆迴環之感,而且“望海”之愁,意蘊深遠,含蓄蘊藉。望海時到底引發了什麼愁緒?這裡詩人沒有說,但後二句中卻有很明顯的答案。

  第三句筆鋒陡然一轉,“莫怪鄉心隨魄斷”,“鄉心”即思鄉之心,“鄉心”斷即謂詩人已不再思鄉,這是為什麼?這又是一個問題,而這一問題又在第四句中給出了答案。“十年為客在他州”,原來詩人已在杭州作客十年,十年不得回鄉,對故鄉早已淡忘,因此是“鄉心隨魄斷”。故鄉在詩人心中早已成為遠方天際的浮雲了啊。

  那麼詩人為什麼要“愁”呢?答案就在三四兩句中。這其實是詩人“說話的藝術”。“鄉心隨魄斷”是真的已斷鄉心了嗎?很明顯不是的,若是則詩人也不必生愁。但詩人偏說:我的鄉心早已斷結了,因為我遠在異鄉時間已經太長了。看似豁達,實則倍加思鄉!其字字皆從千百迴轉後得來,方能令人迴腸蕩氣,長吟擊節!由此看來,詩人不是“鄉心斷”,而是“鄉心甚深”,以致隨魄皆斷。這裡注意這個“隨魄”。如若詩人果真已將故鄉忘卻,那麼他為什麼要“斷魄”呢?為什麼要生愁呢?所以說這是曲筆言愁,而餘味悠長。如果詩人一味說“我如何如何思鄉啊!”,非但不能感人,而且根本不成藝術了。

  這首詩的藝術特色顯然在於情感的表達,其情感並不直接用語言敘述出,而是讓大家在讀完全詩中體味出。第二句中“望海樓”“望海愁”交錯復沓,聲音婉轉,而意在突出“望海”,進而引出詩人所表達的“愁”。晚唐的詩風自李義山已漸趨朦朧,而這首詩在朦朧中又有明確的情感,讓人回味無窮,無疑是一首上品的佳作。

  其一賞析

  此詩含意很單純,可以用“莫負好時光”一言以蔽之。這原是一種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得讀者感到其情感雖單純卻強烈,能長久在人心中繚繞,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它每個詩句似乎都在重複那單一的意思“莫負好時光!”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變化,重複而不單調,迴環而有緩急,形成優美的旋律,反覆詠歎強調愛惜時光,莫要錯過青春年華。從字面看,是對青春和愛情的大膽歌唱,是熱情奔放的坦誠流露。然而字面背後,仍然是“愛惜時光”的主旨。因此,若作“行樂及時”的宗旨看似乎低了,作“珍惜時光”看,便搖曳多姿,耐人尋味。

  一、二句式相同,都以“勸君”開始,“惜”字也兩次出現,這是二句重複的因素。但第一句說的是“勸君莫惜”,二句說的是“勸君須惜”,“莫”與“須”意正相反,又形成重複中的變化。這兩句詩意又是貫通的。“金縷衣”是華麗貴重之物,卻“勸君莫惜”,可見還有遠比它更為珍貴的東西,這就是“勸君須惜”的“少年時”了。至於其原因,詩句未直說,那本是不言而喻的:“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貴如黃金也有再得的時候,“千金散盡還復來”;然而青春對任何人也只有一次,它一旦逝去是永不復返的。可是,世人多惑於此,愛金如命、虛擲光陰的真不少呢。一再“勸君”,用對白語氣,致意殷勤,有很濃的歌味,和娓娓動人的風韻。兩句一否定,一肯定,否定前者乃是為肯定後者,似分實合,構成詩中第一次反覆和詠歎,其旋律節奏是紆迴徐緩的。

  三、四句則構成第二次反覆和詠歎,單就詩意看,與一、二句差不多,還是“莫負好時光”那個意思。這樣,除了句與句之間的反覆,又有上聯與下聯之間的較大的迴旋反覆。但兩聯表現手法就不一樣,上聯直抒胸臆,是賦法;下聯卻用了譬喻方式,是比義。於是重複中仍有變化。三、四沒有一、二那樣整飭的句式,但意義上彼此是對稱得銖兩悉稱的。上句說“有花”應怎樣,下句說“無花”會怎樣;上句說“須”怎樣,下句說“莫”怎樣,也有肯定否定的對立。二句意義又緊緊關聯:“有花堪折直須折”是從正面說“行樂須及春”意,“莫待無花空折枝”是從反面說“行樂須及春”意,似分實合,反覆傾訴同一情愫,是“勸君”的繼續,但語調節奏由徐緩變得峻急、熱烈。“堪折——直須折”這句中節奏短促,力度極強,“直須”比前面的“須”更加強調。這是對青春與歡愛的放膽歌唱。這裡的熱情奔放,不但真率、大膽,而且形象、優美。“花”字兩見,“折”字竟三見;“須——莫”云云與上聯“莫——須”云云,又自然構成迴文式的復疊美。這一系列天然工妙的字與字的反覆、句與句的反覆、聯與聯的反覆,使詩句琅琅上口,語語可歌。除了形式美,其情緒由徐緩的迴環到熱烈的動盪,又構成此詩內在的韻律,誦讀起來就更使人感到迴腸蕩氣了。

  有一種歌詞,簡單到一句兩話,經高明作曲家配上優美的旋律,反覆重唱,尚可獲得動人的風韻;而《金縷衣》,起詩意單純而不單調,有往復,有變化,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作為獨立的詩篇一搖曳多姿,更何況它在唐代是配樂演唱,因此而被廣泛流唱了。

  此詩另一顯著特色在於修辭上的別緻新穎。一般情況下 ,舊詩中比興手法往往合一,用在詩的發端; 而絕句往往先景語後情語。此詩一反慣例,它賦中有興,先賦後比 ,先情語後景語,殊屬別緻。“勸君莫惜金縷衣”一句是賦 ,而以物起情,又有興的作用。 詩的下聯是比喻,也是對上句“須惜少年時”詩意的繼續生髮 。不用“人生幾何 ”式直截的感慨,用花來比少年好時光,用折花來比莫負大好青春,既形象又優美,創造出一個意象世界。

  這就是藝術的表現,形象思維。錯過青春便會導致無窮悔恨,這種意思,此詩本來可以用但卻沒有用“老大徒傷悲”一類成語來表達,而緊緊朝著折花的比喻向前走,繼而造出“無花空折枝”這樣聞所未聞的'奇語。沒有沾一個悔字恨字,而“空折枝”三字卻耐人尋味,富有藝術感染力。

  其十三簡析

  這是歌詠遊客居外不得返鄉之情的詩。意思是在說寒食、清明將到,客居不能返鄉,卻聽得杜鵑悲泣,更為傷感,大有 “每逢佳節倍思親”之慨。詩的節奏獨特,首兩句節拍為“一、三、三”,然而卻諧絕句平仄韻,這是絕句中少見的。句寫六朝往事如夢,臺城早已破敗;三、四句寫風景依舊,人世滄桑。觸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傷今。語言含蓄蘊藉,情緒無限感傷。

  節令轉換,季節新來,但自己仍羈旅漂零,聽杜鵑啼血,令人心驚。

《雜詩》原文及翻譯賞析8

  原文:

  丈夫志四海,我願不知老。

  親戚共一處,子孫還相保。

  觴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

  緩帶盡歡娛,起晚眠常早。

  孰若當世時,冰炭滿懷抱。

  百年歸丘壟,用此空名道!

  譯文

  大丈夫有志在四方,我願不知老之將至。

  和睦親戚相共處,子孫相互愛護,相互依靠。

  面前飲酒、奏樂終日列,杯中美酒從不幹。

  無拘無束盡情娛樂歡,常常早睡晚起床。

  哪像當今世上人,滿懷名利若冰炭。

  身亡同樣歸墳墓,用此空名導向前!

  註釋

  志四海:志在四方,謂志向遠大。

  不知老:不知老之將至。語本《論語·述而》:“其為人也,發憤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相保:相互愛護,相互依靠。

  觴弦:代指飲酒與奏樂歌唱。肆:陳列,謂擺在面前。

  朝日:當作“朝夕”,指終日。樽:酒杯。燥:乾燥。

  緩帶:放鬆束帶,謂無拘無束。《晉書·隱逸傳》:陶淵明為彭澤令,時“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而淵明辭歸,所以以緩帶為願。

  孰若:哪像。

  冰炭:比喻貪和求名兩種相互矛盾的思想。《淮南子·齊俗訓》:“貪祿者見利不顧身,而好名者非義不苟得,此相為論,譬若冰炭鉤繩也,何時而合?”

  丘壟:指墳墓。道:同“導”,引導。

  賞析:

  本首詩是組詩中的第四首。這組詩共十二首,前八首“辭氣一貫”,當作於同一年內,約作於陶淵明54歲時,即為晉安帝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後四首約作於晉安帝隆安五年(公元401年),陶淵明37歲時。

  由於人生失意,“有志不獲騁”,詩人也只得退而求自樂,這首詩便寫隱居安處的自得之樂,同時對那些貪利求名的“當世士”表示鄙視。

  詩中“丈夫志四海,我願不知老。親戚共一處,子孫還相保。觴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幾句所表現出來的美好生活正和《詩經》“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樂且湛。宜爾室家,樂爾妻孥”的理想人生態度與和諧家庭生活如出一轍。而“緩帶盡歡娛,起晚眠常早”的安逸閒適與那些“汲汲於富貴”的“當世士”的戰戰兢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達詩人對眼前閒居之樂的滿足。

《雜詩》原文及翻譯賞析9

  雜詩

  唐代佚名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

  等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

  譯文

  時令將近寒食,春雨綿綿春草萋萋;春風過處苗麥搖擺,堤上楊柳依依。

  這是為什麼呵,我卻有家歸去不得?杜鵑呵,不要在我耳邊不停地悲啼。

  註釋

  著:吹入。

  等是:為何。

  杜鵑:鳥名,即子規。

  評析

  這是歌詠遊客居外不得返鄉的遊子思鄉之情的詩;意思是在說寒食、清明將到,客居不能返鄉,卻聽得杜鵑悲泣,更為傷感,大有“每逢佳節倍思親”之慨;詩的節奏獨特,首兩句節拍為“一、二、三”,然而卻諧絕句平仄韻,這是絕句中少見的;句寫六朝往事如夢,臺城早已破敗;三、四句寫風景依舊,人世滄桑;觸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傷今;語言含蓄蘊藉,情緒無限感傷。

《雜詩》原文及翻譯賞析10

  山中雜詩

  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

  鳥向簷上飛,雲從窗裡出。

  古詩簡介

  《山中雜詩》是南朝文學家吳均所作。這篇著名的南朝山水小品,語言清新優美,文字簡練利落;文章條理分明,表現角度多樣;寫景狀物生動逼真,抓住特徵寓情於景。文中所繪景緻優美,意境幽遠,尤其是多種感官的調動,讀來使人如臨其境,令人悠然神往。文中句式齊整,以五言為主,多用工整的對偶,又間以六言,使文句整飭勻稱,節奏疏宕諧婉,語意轉折靈活。此詩以素筆淡墨,描寫了深山幽麗的自然景色,流露出詩人喜愛山水的生活情趣。

  翻譯/譯文

  山與天相接的地方繚繞著陣陣雲煙,

  從竹林的縫隙裡看灑落下餘暉的夕陽。

  鳥兒歡快地向房簷上飛去,

  潔白的雲兒竟然從窗戶裡輕輕地飄了出來。

  註釋

  山際:山邊;山與天相接的地方。

  煙:指山裡面的霧氣。

  竹中:竹林叢中。

  窺(kuī):從縫隙中看。

  簷(yán):房簷。

  這句是說山上的房屋地勢很高,所以雲從窗戶裡面穿進穿出。

  賞析/鑑賞

  這首小詩經單純白描的手法,展現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儼然是一幅絕妙的寫生畫。用以形成一種特殊的環境,給人以新鮮的感覺,用的就是這種格調。

  詩歌描寫的是詩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環繞,竹木茂盛,鳥在人家的房簷上飛,雲彩從窗裡飄出來。作者的幽居蕩盡了人間的塵滓,隨意而傳神地表達了詩人愜意閒適的心情。全詩不過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離“山中”的主題。煙嵐瀰漫著山谷,在山峰間飄來蕩去,這正是幽靜深邃的山中所常見的現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間隙中窺見其脈脈的斜暉,由此可見竹林的茂密青蔥,山間的幽趣在首兩句中已曲曲傳出。屋簷上的飛鳥來來往往,白雲穿窗而過,都說明詩人所居之處地勢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開頭兩句說,但見陣陣煙霧從山與山的交接處飄來,又見太陽在竹叢後漸漸落下。“來”、“落”兩字寫出了動態。“見”、“窺”兩字用得很恰當:煙來則舉目可見;日落則是透過竹子間的空隙所見,所以用“窺”字。“見”和“窺”,都說明在景的背後分明有人,所寫之景只是人所見之景,並不是純客觀的描繪。三、四句說,鳥兒向著屋簷上飛翔,白雲從窗戶裡輕輕流出。這兩句都使人想到山中屋宇所處地勢的高峻。尤其是後一句:雲本不可能生於屋內,但因屋宇處於白雲繚繞之中,雲氣從屋後、屋側飄過,所以看起來就像從窗中飛出。“簷上”和“窗裡”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寫景中已暗示了詩人的山居之樂,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於此可見。

  詩寫得十分精煉。四句寫出四個各自獨立的畫面,如同電影鏡頭的連線那樣,合起來使人感到高而深的山中是那麼清幽,甚至冷寂。煙、日、鳥、雲都在動,但給人的印象卻是無限的靜。由這一片寂靜,又使人感到詩人心中是那麼清靜。他沒有一點兒雜念,只是靜靜地觀賞著這一切。如果細細吟味,還可感到三、四句隱隱流露出詩人的幾分新奇感。高飛的鳥與屋簷齊高,白雲由窗間流出,這種景象在平地上見不到,因而使詩人感到有趣。

  四句是兩副對子。前兩句“見”、“窺”的主體是詩人,後兩句的主體則是“鳥”和“雲”。前兩句的節奏是二、一、二,後兩旬是二、二、一。這樣,全詩雖然篇幅短小,內容單純,卻因旬式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以至於不顯得單調了。

  此詩寫作極有章法,動靜結合。前兩句形成大的環境氛圍和背景;後兩句點染出具體生動的景物,造成鉅細相襯的藝術效果。同時,景物動靜結合,構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環境氛圍。詩人又運用景中有人、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手法來觀察寫出景物,寄託自己的情志於景物環境之中,體現了山居的清靜超脫,遠離塵囂,表達了詩人安貧樂道的思想,也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雜詩》原文及翻譯賞析11

  己亥雜詩

  作者: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己亥雜詩譯文及註釋

  譯文

  浩浩蕩蕩的離別愁緒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 離開北京,馬鞭向東一揮,感覺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辭官歸鄉,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還能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註釋

  選自《龔自珍全集》

  浩蕩離愁:離別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蕩:無限。

  吟鞭:詩人的馬鞭。 東指:東方故里。 天涯:指離京都遙遠。

  落紅:落花。花朵以紅色者為尊貴,因此落花又稱為落紅。

  花:比喻國家。即:到。

  己亥雜詩賞析

  這詩作於1839年(農曆己亥),是詩人的代表作品。是年,詩人辭官南歸故里,後又北取眷屬,就在往返途中創作了這一部堪稱絕唱的大型七絕組詩。這組詩憶述見聞、回憶往事、抒發感慨,藝術地再現與反映了自己生平、思想、交遊、宦跡、著述的豐富閱歷,標誌著詩人認識社會和批判現實的能力,在晚年已臻新的境界。時值鴉片戰爭爆發的前夜,詩中頗有感時憂國的力作。這首詩則表現詩人辭官的決心,報效國家的信念與使命,以及獻身改革理想的崇高精神,語氣樂觀,形象生動,極富藝術魅力。

  這首詩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其含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抒發離京南返的愁緒,二是表示自己雖已辭官,但仍決心為國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豐富的思想感情。

  詩中的“落紅”、“化作”兩句是歷來傳頌的經典名句,他們一方面是詩人言志抒懷的心聲,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廣泛意義上的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出色寫照。詩的開拓為表現自己離愁別緒的豐富感情,詩人用了“浩蕩”一詞來形容“離愁”,既強化“愁”意。又體現出詩人狂放深沉的內心思緒和個性特點,這裡典型的詩人本色。緊接著的“吟鞭”句,對前人詩局的化用也恰倒好處,並形成了兩句相連呼應的藝術效果,彷彿能感受到詩人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中的心情。最後則筆鋒一轉,用形象生動的比喻抒發胸臆,使全詩渾然一體動人肺腑。

  詩的前兩句抒情敘事,在無限感慨中表現出豪放灑脫的氣概,一方面,離別是憂傷的,畢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雲,往事如煙;另一方面,離別是輕鬆愉快的,畢竟是自己逃出子令人窒息的樊籠,可以到外面的世界裡另有一番作為。這樣,離別愁緒就和迴歸喜悅交織在一起,既有“浩蕩離愁”,又有“吟鞭東指”;既有白日斜暉,又有廣闊天涯。這兩個畫面相反相成,互為映襯,是詩人當日心境的真實寫照。

  詩的後兩句以荷花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

  這首詩將政治抱負和個人志向融為一體,將抒情和議論有機結合,形象地表達了詩人複雜的情感。

  “浩蕩離愁白日斜”寫出了詩人離開京城時的感情。詩人離京時,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願意與封建勢力同流合汙,辭官回鄉;但是他仍然為國家的命運憂愁,為封建統治階級的命運憂愁。“浩蕩”本指水勢浩大,在這裡喻“愁”,李煜曾有詞寫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詩人以李煜亡國被囚之愁自詡,可見憂愁之深。詩人為了襯托離愁,特別把離京時間選在了傍晚,馬致遠散曲“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用晚景襯托離愁。詩人透過喻、襯把愁表現得淋漓盡致。“吟鞭東指即天涯”本句雖無愁字,但也能表現詩人離京之愁。天涯是指詩人家鄉——杭州,馬鞭一揮,離京遠去,直至天涯 ,很難再回京城,用誇張的手法,表現離別之愁,傷懷之意,含而不露。“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筆鋒一轉,由抒發離別之情轉入抒發報國之志。落紅,本指脫離花枝的花,但是,並不是沒有感情的東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願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不為獨香,而為護花。詩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現詩人雖然脫離官場,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命運,不忘報國之志,充分表達詩人的壯懷,成為傳世名句。

  這首詩是《己亥雜詩》的第五首,寫詩人離京的感受。雖然載著“浩蕩離愁”,卻表示仍然要為國為民儘自己最後一份心力。

  詩的前兩句抒情敘事,在無限感慨中表現出豪放灑脫的氣概。一方面,離別是憂傷的,畢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雲,往事如煙;另一方面,離別是輕鬆愉快的,畢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籠,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裡另有一番作為。這樣,離別的愁緒就和迴歸的喜悅交織在一起,既有“浩蕩離愁”,又有“吟鞭東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廣闊天涯。這兩個畫面相反相成,互為映襯,是詩人當日心境的真實寫照。詩的後兩句以落花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議論。“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鴉片戰爭爆發後,他多次給駐防上海的江西巡撫梁章鉅寫信,商討國事,並希望參加他的幕府,獻計獻策。可惜詩人不久就死在丹陽書院(年僅50歲),無從實現他的社會理想了,令人嘆惋。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筆鋒一轉,由抒發離別之情轉入抒發報國之志。並反用陸游的詞“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落紅,本指脫離花枝的花,但是,並不是沒有感情的東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願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不為獨香,而為護花。表現詩人雖然脫離官場,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命運,不忘報國之志,以此來表達他至死仍牽掛國家的一腔熱情;充分表達詩人的壯懷,成為傳世名句。

  這首小詩將政治抱負和個人志向融為一體,將抒情和議論有機結合,形象地表達了詩人複雜的情感。龔自珍論詩曾說“詩與人為一,人外無詩,詩外無人”(《書湯海秋詩集後》),他自己的創作就是最好的證明。

  主旨:抒發了自己辭官司離京時的複雜感情,展示了詩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淪、始終要為國家效力的堅強性格和獻身精神。全詩移情於物,形象貼切,構思巧妙,寓意深刻。

《雜詩》原文及翻譯賞析12

  原文:

  秦州雜詩二十首·其八

  唐代:杜甫

  聞道尋源使,從天此路回。

  牽牛去幾許,宛馬至今來。

  一望幽燕隔,何時郡國開。

  東征健兒盡,羌笛暮吹哀。

  譯文:

  聞道尋源使,從天此路回。

  聽說漢代的尋源使者張騫,正是從秦州之路自天上歸來。

  牽牛去幾許,宛馬至今來。

  他見到的那個牽牛人與我們相距有多遠?他開通了中西道路大宛國馬至今還能輸送過來。

  一望幽燕隔,何時郡國開。

  遠望幽燕之地仍為叛軍阻隔,郡國的道路何時才能開啟?

  東征健兒盡,羌笛暮吹哀。

  東征平叛的健兒已經凋盡,傍晚的羌笛吹出曲曲悲哀。

  註釋:

  聞道尋源使,從天此路回。

  尋源使:指張騫。漢武帝令張騫尋黃河之源,張騫乘槎而去,找到源頭。

  牽牛去幾許,宛馬至今來。

  一望幽燕隔,何時郡(jùn)國開。

  東征健兒盡,羌(qiāng)笛暮吹哀。

  賞析:

  這首詩是組詩中的第八首。《秦州雜詩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後所作的大型組詩。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天,杜甫拋棄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開始了“因人作遠遊”的艱苦歷程。他從長安出發,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間,他先後用五律形式寫了二十首歌詠當地山川風物,抒寫傷時感亂之情和個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詩篇,統題為“秦州雜詩”。據末首末二語,可知這組詩是以詩歌來代替書札的,大概是寄給朝廷舊日同僚。

  此時是“安史之亂”的第五年,李唐王朝雖已收復,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軍的鐵蹄下呻吟,中原戰火正熾,西北邊境烽煙迭起,關輔又飢,確實是國不堪國民不聊生。在此時,僅以左拾遺身份任過京官的杜甫,離職攜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秦州雜詩二十首》就是其中的優秀篇章。

《雜詩》原文及翻譯賞析13

  巖巖鐘山首,赫赫炎天路。

  高明曜雲門,遠景灼寒素。

  昂昂累世士,結根在所固。

  呂望老匹夫,苟為因世故。

  管仲小囚臣,獨能建功祚。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歲暮。

  幸託不肖軀,且當猛虎步。

  安能苦一身,與世同舉厝。

  由不慎小節,庸夫笑我度。

  呂望尚不希,夷齊何足慕。

  遠送新行客,歲暮乃來歸。

  入門望愛子,妻妾向人悲。

  聞子不可見,日已潛光輝。

  孤墳在西北,常念君來遲。

  褰裳上墟丘,但見蒿與薇。

  白骨歸黃泉,肌體乘塵飛。

  生時不識父,死後知我誰。

  孤魂遊窮暮,飄搖安所依。

  人生圖嗣息,爾死我念追。

  俯仰內傷心,不覺淚沾衣。

  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

  翻譯

  高峻寒冷的鐘山石首,與炎熱至極的南方之路,地理位置差異,冷熱懸殊,對比強烈。

  地位顯赫的權貴,氣焰直侵雲漢;他們的餘光氣勢逼人,燻灼寒門。

  超群出眾的賢才是連續幾代積累的結果,是需要牢固的根基的。

  姜太公一介平民,由於時世的機緣而大有作為。

  管仲本為一囚徒,卻能幫助齊桓公建立偉大的覇業。

  人怎能永久活著呢?我年紀老了。感嘆人生無常,只恐年歲遲暮。

  有幸託此不肖之軀,應當像猛虎一樣奮勇前驅。

  怎能困苦終生,與世俗同流合汙呢。

  由於不拘小節,庸夫譏笑我的器度胸襟。

  呂望尚且無需敬慕,何況伯夷與叔齊呢。

  遠送新交的朋友走後,趕回家中已是年終了。

  進門急著看心愛的兒子,卻見妻妾對著別人哭泣。

  聽說再一見不到兒子了,頓覺天昏地暗失去了光明。

  (家裡人對我說:)孤零零的墳墓在西北方,兒子在病中經常想念您為什麼遲遲不回來。

  提起長衣的下襬,疾走到墳墓旁,只見墳上長滿了蓬蒿與野豌豆。

  兒子的白骨早己埋在地下,兒子的肌體早就化為塵土隨風飛揚。

  兒子還小時我離開了家,不認識父親,現在來墳前悼念,難道孩子陰魂能知道我是誰嗎?

  孤魂在無盡的黑暗裡遊蕩,飄飄搖搖哪裡有他的依靠?

  人生在世希望有子繼承,他卻先死了讓我哀悼追喪。

  倒下去爬起來止不住我內心的傷痛,不覺得淚水已沾溼了衣裳。

  人生在世有天命,可憐他年紀幼小死的過早。

  譯文

  高峻寒冷的鐘山石首,與炎熱至極的南方之路,地理位置差異,冷熱懸殊,對比強烈。

  地位顯赫的權貴,氣焰直侵雲漢;他們的餘光氣勢逼人,燻灼寒門。

  超群出眾的賢才是連續幾代積累的結果,是需要牢固的根基的。

  姜太公一介平民,由於時世的機緣而大有作為。

  管仲本為一囚徒,卻能幫助齊桓公建立偉大的覇業。

  人怎能永久活著呢?我年紀老了。感嘆人生無常,只恐年歲遲暮。

  有幸託此不肖之軀,應當像猛虎一樣奮勇前驅。

  怎能困苦終生,與世俗同流合汙呢。

  由於不拘小節,庸夫譏笑我的器度胸襟。

  呂望尚且無需敬慕,何況伯夷與叔齊呢。

  遠送新交的朋友走後,趕回家中已是年終了。

  進門急著看心愛的兒子,卻見妻妾對著別人哭泣。

  聽說再一見不到兒子了,頓覺天昏地暗失去了光明。

  (家裡人對我說:)孤零零的墳墓在西北方,兒子在病中經常想念您為什麼遲遲不回來。

  提起長衣的下襬,疾走到墳墓旁,只見墳上長滿了蓬蒿與野豌豆。

  兒子的白骨早己埋在地下,兒子的肌體早就化為塵土隨風飛揚。

  兒子還小時我離開了家,不認識父親,現在來墳前悼念,難道孩子陰魂能知道我是誰嗎

  孤魂在無盡的黑暗裡遊蕩,飄飄搖搖哪裡有他的依靠?

  人生在世希望有子繼承,他卻先死了讓我哀悼追喪,

  倒下去爬起來止不住我內心的傷痛,不覺得淚水已沾溼了衣裳。

  人生在世有天命,可憐他年紀幼小死的過早。

  賞析

  這是孔融流傳下來的《雜詩二首》,其一寫遠大的政治抱負,情辭慷慨;其二寫喪子之悲痛,情致哀婉悲切,都有抒情色彩,極冨感染力。我們先來解釋第一首。

  “巖巖鐘山首,赫赫炎天路” 二句:巖巖,高峻的樣子。《詩經·魯頌·宮》:“泰山岩巖,魯邦所詹。” 鐘山,北海中的山,極寒冷的地方。赫赫,炎熱。炎天,指南方。鐘山為極寒之地,炎天為極熱之地,兩相對比,喻“世道炎涼”。這兩句的意思是說,高峻寒冷的鐘山石首,與炎熱至極的南方之路,地理位置差異,冷熱懸殊,對比強烈。

  “高明曜雲門,遠景灼寒素” 二句:高明,地位顯赫氣勢灼人的權貴。曜(音耀),炫耀。雲門,上接雲漢的高門。遠景,餘光,餘焰。景,日光。灼,燒灼,燻炙。寒素,門第低微的寒族。這兩句是說,地位顯赫的權貴,氣焰直侵雲漢;他們的餘光氣勢逼人,燻灼寒門。

  “昂昂累世士,結根在所固” 二句:昂昂,高超挺拔的樣子。累世士,累積幾代才出現的賢才。累世,連續幾代。結根,紮根。此二句言超群出眾的賢才是連續幾代積累的結果,是需要牢固的根基的。

  “呂望老匹夫,苟為因世故” 二句:呂望,太公望,姜姓,呂氏,名尚,號太公,又叫姜子牙。傳說七十多歲被周文王發現,任為師,佐周滅商,因功封於齊。匹夫,平民百姓。世故,時世的緣故。此二句說,姜太公一介平民,由於時世的機緣而大有作為。

  “管仲小囚臣,獨能建功祚” 二句:管仲,春秋齊國人,名吾夷,先輔佐公子糾,公子糾與桓公爭位失敗後管仲被囚,經鮑叔牙舉薦,受到桓公重用,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功祚,功勳業績,指齊桓公的覇業。這兩句是說,管仲本為一囚徒,卻能幫助齊桓公建立偉大的覇業。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歲暮” 二句:年歲暮,歲月流逝。屈原《離騷》:“恐年歲之不吾與。” 此二句是說,人怎能永久活著呢?我年紀老了。感嘆人生無常,只恐年歲遲暮。

  “幸託不肖軀,且當猛虎步” 二句:不肖,自謙之辭。猛虎步,像猛虎一樣的步伐。比喻雄俊豪邁氣概。這兩句說,有幸託此不肖之軀,應當像猛虎一樣奮勇前驅。

  “安能一苦身,與世同舉厝” 二句:安能,怎能。一身,一輩子,一生一世。舉厝(音措),舉止行為。此二句意思是,怎能困苦終生,與世俗同流合汙呢?

  “由不慎小節,庸夫笑我度” 二句:小節,瑣碎的亊情。庸夫,平庸的人。度,器量,胸懷。此謂由於不拘小節,庸夫譏笑我的器度胸襟。

  “呂望尚不希,夷齊何足慕” 二句:希,稀罕,敬慕。夷齊,商代孤竹國君之二子伯夷、叔齊,兄弟二人。相傳孤竹君死後,伯夷、叔齊推位讓國,逃奔西北周。周滅商後,二人恥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餓死在首陽山。這是說呂望尚且無需敬慕,何況伯夷與叔齊呢?

  這是孔融《雜詩二首》中的第一首,是詩人以景託懷的勵志之作。那麼,這首詩是作者在什麼樣的心情下寫的呢?孔融是忠於漢室的,他素與曹操政見不合。他反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經常嘲諷曹操,曹操很惱火,但為了籠絡人,只能隱忍,暗地裡卻示意與孔融有仇的郗慮彈劾孔融,使孔融被革職在家賦閒。然後曹操又寫信給他,希望他與郗慮搞好關係,以後說話、做亊情不要那麼浮華率意,要小心一點,謹慎一點。孔融回信說:不必。我現在已經能夠心情愉快地接受這樣免職。此詩就是作於這一時期,抒寫這樣的心情。全詩20句,分三層:

  前4句是寫景,寫高峻寒冷的鐘山,與炎熱至極旳南方之路;地位顯赫氣勢灼人的權貴,與門第低微的寒族,兩相對比,喻世道之炎涼,實指曹操煊赫的威勢。

  中間12句寫詩人自己堅定不移的節操、抱負和志向。“昂昂累世士,結根在所固” 超群出眾的賢才是連續幾代積累的結果,只有像山川這樣根基牢固的人才可以昂首於天地之間。這是孔融自喻,他是孔子20世孫,祖上世代為官,根基牢固,出身高貴。他打心眼裡看不起宦官出身的曹操。但對曹操重視人才等策略還是比較佩服的。轉下來引用“呂望”、“管仲”二人的亊跡,來說明一個人只要有遠大的抱負和志向定能成就一番亊業。然後詩人發出感嘆“人生有何常?但患年歲暮”,可惜我老了。但話鋒一轉,“幸託不肖軀,且當猛虎步。安能苦一身,與世同舉厝。” 表明自己不服老,也不安於現狀,立志要成就一番亊業。

  最後4句寫支撐自己的氣節和風骨。他對世俗很蔑視(“庸夫笑我度”),對於“呂望”尚不稀罕,對“夷齊”又何存仰慕呢?

  縱觀全詩可以看出孔融的志氣很高,因為不好直言,所以借史述懷,慷慨言志。透過描寫地理位置的差異,高門寒族的懸殊,時勢英雄的發跡等,揭示世亊無常,窮者能達的人生哲理,表達了詩人高傲疾世,一身正氣的高潔品格。全詩筆力雋逸,蒼勁悲涼,氣骨凌人,體現了孔融詩文“以氣為主”的特點。

  下面我們簡單解釋分析一下第二首。這第二首是寫悼念幼子夭折的悲傷心情,詩歌以樂府的筆觸,敘寫了三個悲慘場景:

  首先,寫從外歸來,驟聞噩耗。“遠送新行客,歲暮乃來歸。入門望愛子,妻妾向人悲。聞子不可見,日已潛光輝。” 遠送新交的朋友走後,趕回家中已是年終了。進門急著看心愛的兒子,卻見妻妾對著別人哭泣。聽說再一見不到兒子了,頓覺天昏地暗失去了光明。“日已潛光輝” 以日光之沒喻兒子之死。這裡暗伏著做為一個父親常年在外,兒子臨死時也沒能見上最後一面,心中是多麼悔恨!

  其次,是寫趕往荒丘,面對孤墳。“孤墳在西北,常念君來遲。” (家裡人對我說:)孤零零的墳墓在西北方,兒子在病中經常想念您為什麼遲遲不回來。“ 褰裳上墟丘,但見蒿與薇。”褰(音愆)裳,提起衣服的下襬。墟丘,指墳墓。提起長衣的下襬,疾走到墳墓旁,只見墳上長滿了蓬蒿與野豌豆。蒿,篷蒿。薇,野豌豆。“白骨歸黃泉,肌體乘塵飛。”兒子的白骨早己埋在地下,兒子的肌體早就化為塵土隨風飛揚。“生時不識父,死後知我誰?” 兒子還小時我離開了家,不認識父親,現在來墳前悼念,難道孩子陰魂能知道我是誰嗎?“孤魂遊窮暮,飄颻安所依?” 窮暮,長夜,指地下。孤魂在無盡的黑暗裡遊蕩,飄飄搖搖哪裡有他的依靠?一個父親對兒子的牽掛,對兒子的疼愛,不但在他活的時候疼寒疼暖,而且死後還放不下,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最後寫哀嘆人生,表達了子不識父、父親失嗣的哀悼之情。“人生圖嗣息,爾死我念追。俛仰內傷心,不覺淚沾衣。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 希,同“稀”,少也。人生在世希望有子繼承,他卻先死了讓我哀悼追喪,倒下去爬起來止不住我內心的傷痛,不覺得淚水已沾溼了衣裳。人生在世有天命,可憐他年紀幼小死的過早。

  這首詩以白描的手法寫了詩人的喪子之痛,塑造了一個至哀無聲的慈父形象,格調悲涼,情感濃郁,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後世對此詩有許多中肯的評價。張玉谷《古詩賞析》:“傷子自傷,無不包括。” 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亦述寫與此詩同樣的情景,沈德潛《古詩源》評曰:“少陵《奉先詠懷》,有‘入門聞號眺,幼子飢已卒’句,覺此更深可哀。” 這些評論都肯定了孔融詩歌的悽婉悲切的色彩,具有“建安風骨”的特徵。

《雜詩》原文及翻譯賞析14

  原文:

  雜詩七首·其一

  宋代:黃庭堅

  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譯文:

  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

  天地猶如一間屋子身在其中,世間萬事把我們烏黑亮麗的頭髮都消磨疏了。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世上有幾個人能真正得到權勢富貴呢?人們只是不知道自己終日活得像幻想中的自己罷了。

  註釋:

  此身天地一蘧(qú)廬,世事消磨綠鬢(bìn)疏。

  蘧廬:古代驛傳中供人休息的房子。猶今言旅館。綠鬢:烏黑而有光澤的鬢髮。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賞析:

  “畢竟幾人真得鹿”中“鹿”喻指人世間虛幻的富貴。富貴不堅牢,讓人魂牽夢繞,始終不知自己是活在現實還是夢中,不知道夢醒後自己是否真正擁有。“不知終日夢為魚”你在夢裡認為自己是鳥,所以飛;你在夢裡認為自己是魚,所以遊。你認為中的自己,真的就是你嗎?

  一世到頭,皆是虛空,不必太過計較成敗與得失。其實我們所處的時代也僅僅是歷史長河中的某個瞬間而已,順著自己的心意去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

《雜詩》原文及翻譯賞析15

  原文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譯文

  只有狂雷炸響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國大地發出勃勃生機,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言終究是一種悲哀。

  我奉勸皇上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規格選取更多的人才。

  「註釋

  (1)生氣:生氣勃勃的局面。

  (2)恃(shì):依靠。

  (3)喑(yīn):啞,沉默不語。

  (4)萬馬齊喑:比喻社會政局毫無生氣。

  (5)究:終究,畢竟。

  (6)天公:造物主,這裡指皇帝。

  (7)重:重新。

  (8)抖擻:振作精神。

  (9)降:降生。

  (10)九州:中國的別稱之一。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11)風雷:風、雷一般的樣子

  「賞析

  這是龔自珍《己亥雜詩》中的第二百二十首,已被編入鄂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古詩詞背誦第七首、義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古詩詞背誦第八首和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古詩詞背誦第八首。

  龔自珍的這首《己亥雜詩》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詩。詩中選用“九州”、“風雷”、“萬馬”、“天公”這樣的具有壯偉特徵的主觀意象,寓意深刻,氣勢磅礴。

  全詩層次清晰,共分三個層次:第一層,寫了萬馬齊喑,朝野噤聲的死氣沉沉的現實社會;第二層,作者指出了要改變這種沉悶,腐朽的觀狀,就必須依靠風雷激盪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須經歷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才能使中國變得生機勃勃;第三層,作者認為這樣的力量來源於人材,而朝庭所應該做的就是破格薦用人材,只有這樣,中國才有希望。

  《己亥雜詩·其二百二十》這首詩的前兩句用了兩個比喻,寫出了詩人對當時中國形勢的看法。“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比喻在腐朽、殘酷的反動統治下,思想被禁錮,人才被扼殺,到處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現實狀況。“風雷”比喻新興的社會力量,比喻尖銳猛烈的改革。從大處著眼、整體著眼、大氣磅礴、雄渾深邃的藝術境界。詩的後兩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傳誦的名句,詩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現了他熱烈的希望,他期待著優秀傑出人物的湧現,期待著改革大勢形成新的“風雷”、新的生機,一掃籠罩九州的沉悶和遲滯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現實,更憧憬未來、充滿理想。它獨闢奇境,別開生面,呼喚著變革,呼喚未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