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家庭教育方法論文

關於家庭教育方法論文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奠基教育。一定要認識家庭教育的根本特點是什麼,針對特點採取最有效的教育方法。相對於學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有其特殊性、獨特性。學校教育是“為教而教,為學而學”,學校教育有著非常明確的目的性。每一個學年每一個學科每一章,甚至是每一節課都有預期的教學目標,學生學習的目的性很清楚,在刻意地去學習某些特定的知識。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是關於家庭教育方法論文,希望對您有幫助。

  家庭教育中一個古老的故事和傳統認識。主持人講了那個叫做“揹簍”的老故事,我就說,我認為這個故事根本就不是一個道德的故事!這個故事講什麼呢?兒子看見爸爸和媽媽在編織揹簍,問幹什麼,爸爸媽媽說爺爺和奶奶太老了,要背到山裡去扔掉,因為太老了,光吃飯,不幹活。兒子就說,“你們別忘了回來的時候把揹簍揹回來,將來你們老了的時候,我也把你們背到山上去扔掉。”這個故事幾代人一直當作道德故事來講,好像是“子教三娘”,父母一聽,受到震動了,就改變了主意,不再扔他爺爺奶奶了。我說,其實這不是一個道德故事。

  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呢?說明的是家庭教育的一個根本特點,即家庭教育是“不教而教,不學而學”。在家庭中,父母是不教而教,孩子是不學而學。故事反映的是兒童模仿學習的特點。兒童並不知道父母把爺爺奶奶背上山去扔掉有什麼道德問題,他不是要教育父母,他是模仿父母。他說,“那將來你們老了的'時候我也把你們背上山去。”他根本不知道這件事情是道德的還是不道德的,是“是”還是“非”,他只是一種模仿。孩子還沒有“高明”到用一種“智慧”的方法教育父母。

  家庭教育是“與生俱來”的。通俗地說,家庭教育是與孩子“出生”俱來的,孩子一“出生”,家庭教育就開始了。不管父母能否意識到,嬰兒的成長,或者說嬰兒的“社會化”程序,是從模仿雙親開始的。這是人類成長的規律。因此,在家庭裡,不存在家庭教育“有”或者“無”的區別,因為家庭中的“不教”也是“教”。區別只存在於,家庭教育是“自發”的,還是“自覺”的。

  絕大多數情況下,孩子是在很自然的狀態下,在不知不覺中就從父母和周圍的人那裡學會了他所要學的東西,不是刻意地去學某些知識和能力,這就是家庭教育的特點:“不教而教,不學而學”。

  例如:父母帶孩子上街,與路人相撞,父母是與人爭執還是與人謙讓,父母雖然不是在“教”孩子如何為人處世,但已是“不教”而“教”。孩子在一旁“王顧左右”,彷彿心不在焉,已然“不學”而“學”。今後,孩子遇到“爭執”之類的事情,會效仿父母採取的態度和方法。一位聽課男士告訴我說,果真如此。一次他一家三口駕車外出。途中,一車強行併線,男士說了一句“破車!”後來,行駛中又有一車強行併線,男士突然聽到車裡冒出一句“破車!”原來是他兩三歲的小孩脫口而出說的。“不教”而“教”,“不學”而“學”啊!

  有一首編譯的小詩,以子女的口吻,講述家庭教育“不教而教,不學而學”的特點。詩的題目是《當你以為我未留意的時候》。詩有10段。此處我摘錄了兩段:“當你以為我未留意的時候,我看見你為生病的朋友送去親手做的飯菜,從此我懂得了我們都要相互關愛的道理。”最後一段,總結:“當你以為我未留意的時候,我學會了人生中應該懂得的大部分課程,它們能使我在長大後成為善良、有為之人。”

  當事情發生時,孩子貌似“若無其事”在一旁,其實已“不學”而“學”,內化為他的處理事物的一種“模式”,影響他一生的行為方式,包括思維方式。有一句至理名言說:“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即孩子有什麼樣的“性格”與“習慣”,就有什麼樣的命運和人生。   西方文化中,對兒童的尊重,鮮明地表現在對兒童“模仿”學習特點的尊重。如“西方式過馬路”,以往盛讚“紅燈,馬路上無車,西方人也不過馬路,直至綠燈。”但   是,後來有“版本”說,實際上,“紅燈,馬路上無車,西方人也有闖紅燈過馬路的”,但是如果此時有兒童等著過馬路,所有成人都不“闖紅燈”。再如法國足球明星齊達齲在球場因口角用頭撞擊對方胸部。後來,齊達內公開道歉,向誰道歉?他向兒童道歉!因為成人已經具備了道德與是非的判斷  能力。

  201X年10月11日,教育部獨家面向教育系統頒佈《關於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即10號檔案,這是一個標誌性的檔案,教育部明確將指導家庭教育工作正式列入教育系統工作序列。

  檔案最大的亮點之一是:進一步明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體責任。以往國家的檔案裡沒有突出強調過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體責任。這在認識上是一個澄清。實際生活中,一些家長早已存在“孩子交學校,教育我無責”的心態和行為,更不懂得家庭教育“不教而教,不學而學”的特點,不檢點自己在家庭、在孩子面前的言行。要把點醒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應當承擔主體責任作為今後我們家庭教育工作指導的重點內容之一。

  要幫助家長首先明確“教育孩子是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法定職責”,認識和擔當家庭中教育子女的“主體責任”。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明確規定:家長應當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教育法》中也規定:學校教師可以對學生家長提供家庭教育的指導家長,使家長樹立教育子女是父母人生職責的意識。古人云:人生之樂,無如讀書;至要,無如教子。”“愛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教而不善,猶為不教也。”

  根據家庭教育“不教而教、不學而學”的根本特點,我認為,家長的主體責任可以概括成八個字: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真正實行家庭教育的主體是家長,家長要全面學習家庭教育知識,系統掌握家庭教育科學理念和方法,自覺地用正確思想、正確方法、正確行動教育引導孩子;不斷更新家庭教育觀念,堅持立德樹人導向,以科學的育兒觀、成人觀、成才觀引導孩子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以身作則,時時處處給孩子做榜樣,以自身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影響和幫助孩子養成好思想、好品格、好習慣。做到“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父母的言傳身教,永遠是家庭教育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希望孩子成為什麼人,家長首先做什麼人。列寧夫人克魯普斯卡婭指出:“對雙親來說,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身教言傳,是寶貴的民間智慧。因為子女的教育是從模仿雙親開始的。“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兒童社會化的過程,就是向成人學習的過程。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   在資訊化社會,言傳身教作用更有特殊意義。有人家庭教育的根本特點和方法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讀寫一代,八十年代是視聽一代,當代孩子是網路一代。孩子獲得資訊的渠道多元化,快速化,但是身教仍然沒有過時,具有事實勝於雄辯的功能。   身教最能體現家長的信仰、價值觀是什麼。201X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作家莫言,在斯得哥爾摩的第一場演講,首先講到自己的母親,一連講了好幾個故事。一次,莫言跟著母親去賣白菜,有意無意多算了一個買菜老人一毛錢。放學回家,母親並沒有罵他,只是流著淚輕輕說:“兒啊,你讓娘丟臉了。”母親傷心的眼淚讓莫言的心靈淨化,信守誠實。一次,家中遭遇挫折,母親看出莫言擔心她自尋短見,就開導莫言:“兒   啊你放心,儘管我活著沒有一點樂趣,但只要閻王爺不叫我,我是不會去的。”母親的從容,讓莫言學會堅強。

  母親的“言傳身教”,可以說影響了莫言一生的價值取向!莫言母親的故事,堪稱“中國好家長”的範本,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