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藥物與腸道菌群的相互作用論文

簡析藥物與腸道菌群的相互作用論文

  在人體中,腸道菌群是一個非常複雜又極其重要的微生態系統。一個健康成人的腸道內大約有1014個細菌寄居,由厭氧菌、兼性厭氧菌、需氧菌組成,主要定植在小腸末端和結腸。厭氧菌是腸道的優勢菌群,佔腸道細菌的99%,具有營養及免疫調節作用,為人體所必需。Nielsen等構建了一種新方法鑑定出500多種未知的人體腸道微生物和800種能夠感染人體腸道細菌的病毒。在正常情況下,腸道菌群處於動態平衡狀態,與腸道一起構成了人體多道生理屏障,包括生物屏障、化學屏障、機械屏障、免疫屏障,使宿主處於健康狀態。腸道菌群與宿主的健康和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Wang等發現腸道菌群代謝紊亂是高脂飲食增加心血管疾病患病風險關鍵環節。Matej等提出腸道菌群紊亂是導致肥胖的原因之一。慢性肝臟疾病與腸道菌群的失調、易位也緊密相關。此外,腸道菌群在糖尿病、炎症性腸病(IBD)、腸易激綜合徵以及癌症等疾病中都扮演重要角色。腸道菌群又與藥物的治療作用和毒性反應密切相關。腸道菌群的代謝與人體內的一般代謝有較大差異,其代謝反應主要為還原和水解,極少數有合成反應,傾向於產生脂溶性物質。同樣,進入腸道的藥物亦可影響腸道菌群的種類、數量、比例,進一步影響腸道屏障功能,介導藥物的治療作用或毒性反應。本文主要從藥物和腸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即“腸道菌群對藥物的處置”和“藥物對腸道菌群的作用”兩個方面闡述腸道菌群介導藥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作用及機制。

  1 腸道菌群對藥物的處置腸道菌群對藥物的代謝作用主要分為二類:

  ①增效減毒———將原型藥物代謝為有活性/無毒性成分;②減效增毒———將原型藥物代謝為無活性/有毒性成分。腸道菌群對藥物的代謝大致包括還原反應、水解反應、除去功能團的反應及其他裂解反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特殊情況下,一種藥物在腸道菌群的作用下發生多種代謝反應。如,米索硝唑的微生物代謝有硝基還原反應和雜環裂變反應。

  1。1 腸道菌群的代謝作用使藥物的活性增強 腸道是口服給藥方式的主要吸收部位,腸道菌群具有強大的代謝功能,藥物可以透過腸道菌群的代謝活化使之具有更強的藥理活性。如水楊酸偶氮磺胺吡啶在預防和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時,口服給藥後在腸道菌群作用下還原成磺胺吡啶和5—氨基水楊酸,還原產物5—氨基水楊酸是有效的抗炎成分。隨著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不斷深入,研究表明:中藥含有的大多數糖苷類成分在腸道內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滯留時間長,經腸道菌群代謝後主要以相應的苷元形式被吸收,發揮藥效。中藥中含有的糖苷類成分主要有香豆素、黃酮、皂苷、蒽醌類等。香豆素類:利用腸道菌群體外研究模型,補骨脂中的水溶性成分補骨脂苷、異補骨脂苷可轉化為補骨脂素和異補骨脂素,轉化率分別為92。14% 和97。92%。②黃酮類:左風發現,黃芩湯中的黃芩苷等糖苷類成分在腸道菌群的代謝作用下轉化為黃芩素等成分,發揮保肝降酶的作用。③皂苷類:Bae等揭示了人參皂苷透過人腸道菌群代謝可轉為人參皂苷Rh1、人參皂苷F1 和少量的原人參二醇,其中人參皂苷Rh1 具有較強的雌激素作用。Joh等報道,口服黨參皂苷A 可能由腸道菌群代謝,最終轉化為合歡酸發揮藥效。④蒽醌類:Akao等報道蘆薈苷可透過人腸道厭氧菌的代謝產生蘆薈大黃素而增強瀉下作用。生物鹼類成分是中藥中含有的一類重要的活性成分。陳懷俠等採用液質聯用技術對阿托品在大鼠腸道菌群中的代謝產物進行了研究,發現了9種阿托品腸道菌群代謝產物,如脫水阿托品、脫品和脫品酸。此外,Zhang等發現藥根鹼在腸道菌群的作用下可以發生甲基化(去甲基化)和羥基化(脫羥基化)反應,產生了多種代謝產物。氧化苦參鹼在腸道菌群的作用下代謝轉化為苦參鹼,原型成分及代謝產物均能吸收入血,從而發揮治療作用。

  1。2 腸道菌群的代謝作用產生毒副作用 腸道菌群的代謝作用也可伴隨毒副反應的發生,輕者可見腹痛腹瀉,重者可造成臟器損傷,甚至休克。其原因歸結為:一方面腸道菌群代謝前體化合物產生毒性代謝產物;另一方面腸道菌群在紊亂產生內毒素進而引發一系列毒副反應。Zheng等研究了三聚氰胺產生腎毒性的機制,研究發現三聚氰胺在腸道菌群的代謝作用下轉化為三聚氰酸,經血液迴圈,三聚氰酸與三聚氰胺在腎小管中形成結晶,堵塞腎小管,導致腎毒性發生,揭示了三聚氰胺的腎毒性與腸道菌群的代謝作用有關。中藥一些糖苷類成在腸道菌群β—葡萄糖苷酶作用下產生了毒性物質,從而引起了毒性反應。苦杏仁苷是苦杏仁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止咳平喘的作用,但在臨床應用中常產生中毒反應,其主要機制是苦杏仁苷在腸道菌群作用下發生脫糖基反應產生有毒物質氫氰酸,引起人和動物的毒性反應,揭示了腸道菌群的代謝作用是苦杏仁苷發生毒性反應的關鍵環節。京尼平苷透過腸道菌群代謝後轉化為京尼平,京尼平能調節細胞蛋白表達誘導細胞凋亡,產生細胞毒性。Tamura等研究證明芸香苷、槲皮苷等糖苷類成分透過腸道菌群代謝,產生具有潛在毒性的成分。伊立替康用於晚期大腸癌患者的治療,常伴有腹瀉等不良反應。其機制研究發現,分別給正常大鼠和無菌大鼠等劑量腹腔注射伊立替康,無菌大鼠的半數致死量遠高於正常大鼠,實驗表明腸道菌群在藥物導致的不良反應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可顯著提高伊立替康的腸道毒性。

  2 藥物對腸道菌群的作用腸道菌群在飲食改變、機體應激條件下或給予抗菌藥物後,腸道菌群中的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益生菌數量減少,短鏈脂肪酸水平降低(短鏈脂肪酸是腸道菌群利用腸道內未消化的碳水化合物產生的主要代謝產物,能夠降低腸道pH 值,抑制致病菌繁殖,營養腸上皮細胞並減少炎症反應,透過測定短鏈脂肪酸可以評價腸道菌群結構和功能的變化),進而導致腸道菌群紊亂,腸道屏障功能弱化,從而產生一系列的毒副反應。在益生元、益生菌等干預下,透過促進有益菌的生長、抑制有害菌生長,恢復腸道微生態平衡和腸道功能,可達到治療作用。

  2。1 藥物透過抑制有害菌生長、促進益生菌生長髮揮治療作用 藥物,特別是抗生素類藥物,透過抑制腸道中有害菌的生長髮揮治療作用,如諾氟沙星透過阻礙腸道致病菌DNA 複製,抑制致病菌生長,發揮治療作用。Tigemonam 作為口服β—內醯胺抗生素的先驅,對大多數的大腸埃希氏菌、產氣腸桿菌和小腸結腸炎那森氏菌等抑制作用極強。大多數腸道致病菌對環丙沙星具有較高敏感度,療效穩定,王軍等評估了其治療急性感染性腹瀉的臨床療效,治癒率達95。9%。Watanabe等報道頭孢菌素類化合物E1077在較低濃度下便可抑制絕大多數的腸桿菌。謝雪梅等透過臨床比對證實羅塞秦對痢疾桿菌在內的革蘭氏陰性菌作用極強,在治療小兒細菌性痢疾的療效可靠。

  近年來,隨著中藥研究的不斷深入,中藥發揮療效的作用與促進益生菌生長、恢復腸道菌群微生態平衡的作用密切相關。如菊苣治療腹型肥胖可能與改善腸道菌群比例相關。小檗鹼對高脂飲食造成的肥胖和糖尿病具有良好的預防作用,研究表明小檗鹼透過改善大鼠腸道菌群構成,促進益生菌生長,促進短鏈脂肪酸的生成,提升腸道中的短鏈脂肪酸水平,降低腸道pH 值,減少外源性抗原在宿主體內寄存,提升脂多糖結合蛋白和瘦素的水平,減少血清中脂聯素,發揮降脂降糖的功效。宋姍姍等透過分離培養小鼠腸道菌群、提取腸道菌群總DNA、分析迴腸病理切片等發現,灌胃給予低劑量黃芩苷後小鼠腸道菌群多樣性指數和物種丰度增高,菌群群落結構更加穩定,有益菌數量增多,條件致病菌、腸球菌數量略減,且能誘匯出現新的菌群,揭示了低劑量黃芩苷可恢復腸道菌群平衡、增強腸道功能。莊彥華等採用神曲水煎液治療以腹瀉為主的腸易激綜合徵患者時發現,神曲水煎液可促進腸道內有益菌生長,明顯改善腸易激綜合徵患者臨床症狀。郭振軍等研究發現大黃多糖複合物可逆轉TNBS誘導的大鼠潰瘍性結腸炎的菌群失調,促進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增殖,抑制脆弱擬桿菌及腸球菌增殖。

  2。2 藥物透過抑制益生菌的生長導致毒副作用正常的腸道菌群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態環境,能夠抵禦潛在致病菌的定植、防止條件致病菌的過度生長。但是大量服用抗生素/抗菌藥後,破壞腸道菌群的生態平衡,導致腸道菌群紊亂,益生菌數量減少;刺激耐藥基因表達,產生耐藥菌株,造成二重感染;誘導條件致病菌和潛在致病菌的過度繁殖。腹瀉和腸炎是抗生素/抗菌藥導致的腸道菌群紊亂最明顯、最直觀的臨床表現,其中難辨梭菌成為抗生素所致腹瀉的主要致病菌之一。

  一些病人在服用青黴素、環丙沙星、頭孢菌素等抗菌藥後發現難辨梭菌在腸道中的定植,隨後出現發熱、白細胞增多、水樣腹瀉、腹痛腹脹等症狀,嚴重可致死亡。此外,一些重症患者在抗感染時如不能正確使用抗生素,會進一步引發腸道菌群易位所致的內毒素血癥和臟器衰竭,甚至威脅生命。藥物作用於腸道菌群導致腸道菌群紊亂,引起內毒素和炎症因子的增加並作用於結腸,腸壁中緊密連線蛋白的基因表達降低、腸壁通透性增加,從而導致腸黏膜機械屏障破壞。同時,腸道細菌透過腸道屏障入血或到達腸繫膜淋巴結及肝臟等,導致細菌異位;加重內毒素、炎症因子和氧自由基的產生。長期的菌群失調引發持續的系統炎症反應進一步引發慢性腎臟疾病。由於腸—肝軸的存在,腸道和肝臟也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係。藥物破壞腸道菌群后,結腸通透性增加,導致內毒素和藥物成分的吸收增加,內毒素啟用肝臟中枯否細胞產生大量的細胞因子和炎性介質,透過多種途徑,引起肝細胞損傷。因此,長期服用藥物後導致的腸道菌群紊亂,在藥物引起的慢性炎症反應和肝臟損害方面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3 討論

  藥物與腸道菌群的相互作用是雙刃劍。如使用得當,可挖掘藥物的潛在功能,規避透過胃腸道給藥所引起毒副反應;反之,不僅降低藥效,還可能造成多臟器損傷。除此之外,基於腸道菌群對藥物藥效/毒性的重要影響,闡明腸道菌群介導的藥物藥效/毒性機制也具有重要意義。腸道菌群與藥物的相互作用研究可為口服中藥毒性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豐富中藥毒理學的研究思路。同時,關注微生態學為中藥藥效學、毒理學評價和機制研究開啟了新的研究領域。

  4 展望

  近年來,腸道菌群的重要性日益受到科研人員關注。腸道菌群的研究已成為藥物研究開發領域的熱點,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認識和評價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為藥效物質基礎的研究和毒性物質的評價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藥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的評價及機制研究影響和制約了其臨床應用和新藥研發。人體、腸道菌群、藥物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是藥物發揮作用根本途徑。因此,從藥物和腸道菌群相互作用的角度闡釋藥物安全性、有效性是對現階段藥物研究的有益補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