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王陽明名言精選

關於王陽明名言精選

  篇一:王陽明名言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之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上面這句名言出自《傳習錄》。據說一次王陽明與朋友同遊南鎮,友人指著巖中花樹問道:“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散文家餘秋雨在《王陽明法書集》的序言中寫道:“倘若把中國歷史上集大成式的哲學家縮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王陽明(守仁)的名字。由於他的哲學思想高超、警策、簡明,又由於他的人生經歷曲折、奇特、宏富,他在中國文化領域的知名度是其他許多哲學家無法比擬的。“中國古代哲學,發展到宋明理學,疊起一座高峰,比之漢唐繹學的理論思辯方面,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而陽明之學則是中國儒家的最後一個高峰,併成為近世啟蒙思想的先導。梁啟超稱王陽明“是一個豪傑之士”,是因為他在程朱理學籠罩一統天下,以極大的勇氣,挺身而出,用“心即理”的學說之與抗衡,以“知行合一”理論戳穿了那些道貌岸然的理學家。他的新說,對當時社會,“像打一藥針一般,令人興奮”,“吐出很大光芒”。

  王陽明的這一觀點像極了上面貝克萊的觀點——存在即被感知。看見花時,感覺到了,花就存在;沒有看見時,感覺不到,花就不存在。但是,兩個人還是有所區別的:貝克萊是要透過“存在即被感知”這句名言解決認識論問題,到最後,為了保證物的.存在,貝克萊還不得不搬出了上帝來保證外物的存在。王陽明不同,其“心外無物”說的是意義問題,和維特根斯坦的“世界的意義在世界之外”近似。也就是說,“心外無物”是指心乃生髮意義的源泉,不致“良知”,外在世界儘管五彩繽紛,但對我毫無意義可言。就當你未見到那個美麗的女子時,在你心中那個人便根本不存在,只有你見到她,那美麗才會呈現於你眼前,於你而言才會具有意義。先生說致良知,良知在於我們的本心,與龍場悟道一樣,你未見龍場之時,世界於你只是狹小的周圍一圈,當你來到深山自然之中,心會變得與自然一樣廣闊,便能窺見更多的真理。

  篇二:王陽明名言

  1、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2、責善朋友之道,然須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愛,致其婉曲,使彼聞之而可從,繹之而可改,有所感而無所怒,乃為善耳。

  3、孔子者乎?求之於心而是也,雖其言出於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於孔子者乎?

  4、夫學貴得之於心。求之於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

  5、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幹。及其有幹,尚未有枝。枝而後葉。葉而後花實。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寅。

  6、夫學貴得之心,求之於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於者乎?求之於心而是也,雖其言之出於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於孔子者乎?

  7、聖人與天地民物同體,儒、佛、老、莊皆我之用,是之謂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謂小道。

  8、志不立,則如無舵之舟,無勒之馬,漂盪奔逸,終亦何所底乎?

  9、大批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譬之時雨春風,沾被卉木,莫不萌動發越,自然日長月化。若冰霜剝落,則生意蕭索,日就枯槁矣。

  10、靜時念念去人慾,存天理。動時念念去人慾,存天理。不管寧靜不寧靜。

  11、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

  12、所以為聖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聖人。

  13、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4、知行合一。

  15、人的資質不同,施教不可躐等。

  16、殃莫大於叨天之功,罪莫大於掩人之善,惡莫深於襲下之能,辱莫重於忘己之恥,四者備而禍全。

  17、學校之中,惟以成德為事,而才能之異,或有長於禮樂,長於政教,長於水土播植者,則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於學校之中。

  18、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9、故立志者,為學之心也;為學者,立志之事也。

  篇三:王陽明至理名言

  1、“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2、“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

  3、“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

  4、“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5、“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教)

  6、“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7、“有志於聖人之學者,外孔、孟之訓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於螢爝之微也,不亦謬乎?”

  8、“聖人與天地民物同體,儒、佛、老、莊皆我之用,是之謂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謂小道。”

  9、“殃莫大於叨天之功,罪莫大於掩人之善,惡莫深於襲下之能,辱莫重於忘己之恥,四者備而禍全。”

  10、“夫學貴得之於心。求之於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於心而是也,雖其言出於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於孔子者乎?”

  11、“所以為聖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聖人。”王陽明名言。

  12、“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

  篇四:王陽明最經典名言名句

  1、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陽明 《傳習錄》

  2、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王守仁 《傳習錄》

  3、 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 ——王守仁

  4、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陽明

  5、 破山中之賊,易 破心中之賊,難 ——王陽明

  6、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守仁

  7、 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王陽明

  8、 謙虛其心,宏大其量。 ——王陽明 《傳習錄》

  9、 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王陽明 《傳習錄》

  10、 千聖皆過影,良知乃吾師。 ——王守仁

  11、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王陽明

  12、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王陽明

  13、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功夫說閒話,管閒事。 ——王守仁

  14、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王守仁

  15、 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王陽明

  16、 攻吾之短者是吾師。 ——王守仁

  17、 王陽明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陽明

  18、 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盪奔逸,終亦何所底乎。 ——王守仁

  19、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王陽明

  20、 為學大病在好名。 ——王守仁

  21、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王陽明 《傳習錄》

  22、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守仁

  23、 人人自有定盤針, 萬化根源總在心。 卻笑從前顛倒見, 枝枝葉葉外邊尋。 ——王陽明 《詠良知四首示諸生》

  24、 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 ——王陽明

  25、 殃莫大於叨天之功,罪莫大於掩人之善,惡莫深於襲下之能,辱莫重於忘己之恥,四者備而禍全。 ——王陽明

  26、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於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於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於仁人愛物,即仁人愛物便是一物。” ——王陽明 《傳習錄》

  27、 聖人與天地民物同體,儒、佛、老、莊皆我之用,是之謂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謂小道。 ——王陽明

  28、 凡學之不勤,必其志未篤也。 ——王陽明

  29、 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 ——王守仁

  30、 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相上則損。 ——王守仁

  31、 故立志者,為學之心也;為學者,立志之事也。 ——王陽明

  32、 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難,則其失之必易;其積之不久,則其發之必不宏。 ——王陽明

  33、 以事言謂之史,以道言謂之經;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經,五經亦史 ——王陽明 《傳習錄》

  34、 主一就是專注一個天理 ——王陽明 《傳習錄》

  35、 志不立,如無舵這舟,無銜之馬,漂盪奔逸,終亦何所底乎 ——王守仁

  36、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王陽明

  37、 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 ——王守仁

  38、 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 夜靜海濤三萬裡,月明飛錫下天風。 ——王陽明 《泛海》

  39、 “心猶鏡也。聖人心如明鏡。常人心如昏鏡。近世格物之說,如以鏡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鏡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鏡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瞭後亦未嘗廢照”。 ——王陽明 《傳習錄》

  40、 一念開明,反身而誠 ——王陽明 《傳習錄》

  41、 靜處體悟,事上磨鍊。 ——王陽明

  42、 無聲無臭獨知時, 此是乾坤萬有基。 拋卻自家無盡藏, 沿門持缽效貧兒。 ——王陽明 《詠良知四首示諸生》

  43、 凌崖望雙峰,蒼茫竟何在?載拜西北風,為我掃浮靄。 ——王陽明 《雙峰》

  44、 君子誨人不倦,而師道必嚴 ——王守仁

  45、 聖人處此更有何通? 聖人會怎麼做? 聖人會怎麼做? 王先生在貴州面臨生死,衣食無著的情況下,如此問自己。 ——王陽明 《王陽明》

  46、 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 ——王守仁 《傳習錄》

  47、 心即道 道即天 知心則知道 知天 ——王陽明

  48、 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 ——王陽明 《大學問》

  49、 “良知之外,更無知,致知之外,更無學。” ——王陽明 《王陽明全集》

  50、 心無外物,物以心生 ——王陽明(閃點情話網)

  51、 問君何事日憧憧? 煩惱場中錯用功。 莫道聖門無口訣, 良知二字是參同。 ——王陽明 《詠良知四首示諸生》

  52、 以事言謂之史,以道言謂之經;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經,五經亦史;易是包犧氏之史,書是堯舜以下史,禮樂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謂異? ——王陽明 《傳習錄》

  53、 “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王守仁 《傳習錄》

  54、 俯仰天地間,觸目俱浩浩。簞瓢有餘樂,此意良匪矯。 幽哉陽明麓,可以忘吾老。 ——王守仁 《讀易》

  55、 有志於聖人之學者,外孔、孟之訓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於螢爝之微也,不 亦謬乎? ——王陽明

  56、 “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心外無理,心外無事。” ——王守仁 《傳習錄》

  57、 汝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而為恥。 ——王陽明

  58、 山中莫道無供給,明月清風不用錢。 ——王陽明

  59、 天理即人慾 ——王陽明

  60、 所以為聖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聖人。 ——王陽明

  61、 個個人心有仲尼, 自將聞見苦遮迷。 而今指與真頭面, 只是良知更莫疑。 ——王陽明 《詠良知四首示諸生》

  62、 勿忘勿助 必有事焉 ——王陽明

  63、 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事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來已非一日矣。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又不是某鑿空杜撰。知行本體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時,即說兩個亦不妨,亦只是一個。若不會宗旨,便說一個,亦濟得甚事?只是說閒話。 ——王陽明 《傳習錄》

  64、 先曰:“是徒為靜養,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王陽明 《傳習錄》

  65、 至於“夭壽不貳”其心,乃是教學者一心為善,不可以窮通夭壽有個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動心。 ——王陽明 《傳習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