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十九首之《西北有高樓》賞析

古詩十九首之《西北有高樓》賞析

  這是一首抒寫仕宦失意士子聽曲感心的詩。充分表現了黑暗時代所帶給一切被壓抑者內心伯樂不在、知音難覓的苦悶與悲哀,以及他們不甘於現實的想法。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詩十九首之《西北有高樓》賞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

  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

  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

  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

  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

  一彈再三嘆,慷慨有餘哀。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

  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

  【譯文】

  在西北方向有座高樓啊,

  巍峨高聳就象插入了浮雲一樣

  雕刻精美的窗戶上張掛著綺制的窗簾啊,

  四周有著曲簷的閣樓就矗立在層疊三重的臺階上。

  從樓上飄下來的絃歌聲啊,

  那曲調和歌聲是多麼的悲苦和憂傷。

  誰能彈唱這樣悲傷的曲調啊,

  莫非她就是那位哭倒城牆的杞梁的妻子?

  清商的樂調隨風傳來啊,

  中曲部分旋律迴環就象人原地行走一樣徘徊不前。

  一曲雖然彈完了但歌聲還在反覆地吟唱啊,

  那抑鬱不平的情緒好象仍在餘音中流淌不息。

  我不嘆惜歌者在歌聲中表現出來的痛苦啊,

  只是悲傷懂得歌者心中痛苦的知音太過稀少!

  願我們化作心心相印的鴻鵠啊,

  一起結伴從此自由地奮翅高飛!

  【賞析】

  第一層(1-4)句,著重描寫詩中主人公之一“歌者”所居之環境。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首句點明詩中主人公之一“歌者”居所的方位,第二句點明其居所的高大巍峨。首起兩句,簡要介紹“歌者”居所的特點。在都市的西北位置上,有座高大巍峨的高樓,這是一座什麼樣的高樓呢?這是一座高聳入雲的高樓。

  “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交疏結綺窗”:“交疏”,一橫一直的窗格子;-說“交疏”: “疏”,鏤刻。“交疏”,交錯縷刻。雖解說不同,但均指窗的製造精緻。“綺”,有花紋的絲織品。“結”,張掛。“結綺”,張掛著綺制的簾幕,指窗的裝飾的華美。“阿閣三重階”:“阿”: 這裡作曲隅,角落講。指屋極四面有曲簷。“閣”:就是樓。閣有四阿,叫做“阿閣”。《周禮·考工記》:“四阿重屋”,是古代最考究的宮殿式的建築。“三重階”:三重(臺)階梯。這一句是說,阿閣建在有三層階梯的高臺上,形容樓閣之高。三、四句具體描寫居所高樓的外觀。從詩句的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這絕不是一般的平常百姓人家居住的建築,而是一座建築考究,裝飾華美的宮殿式的建築。

  笫二層(5-12)句,具體描寫樓中“歌者”彈唱的情形和詩人(樓外聽歌人)對樓中“歌者”彈唱的感受。

  “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絃歌聲”:就是有琴絃之類樂器伴奏的歌聲。“音響”:音,指歌聲;響,指琴聲。“一何”:副詞,作何其,多麼講。五、六句是詩人對樓上傳出來的絃歌聲的總體的感受。在詩人看來樓中“歌者”彈唱的曲調和歌聲是非常悲苦哀傷的。

  “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無乃”:猶言大概、莫非、豈不是。是一種不能肯定的揣測的語氣。“杞梁妻”:齊國杞梁的`妻子;杞梁名殖,字梁,春秋時齊國大夫。征伐莒國時,死於莒國城下。他的妻子為此痛哭十日,投水自殺。傳說死前譜有琴曲《杞梁妻嘆》。七、八兩句是緊承上句,進一步具體地描寫詩人對樓中“歌者”彈唱的曲調和歌聲的感受和評價。意思是說,誰能彈唱出這樣悲傷的曲調呢?莫非是那位內心深處蘊藏著無限悲哀的杞梁的妻子吧?

  在詩中詩人雖然並沒有點明那“絃歌”之聲從高樓處飄下的時間,但從情理來說應當是在深夜才是。因為如果是在喧囂的白天,高樓中隨風飄下的絃歌和詠歎是不可能如此地清晰可聞。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當時的情景:在一個萬籟俱寂的深夜,詩人輾轉反側夜不能寐,忽聞西北高樓上隨風飄來的陣陣絃歌,於是披衣戶外來到高樓下靜心傾聽。那情那景是多麼地悽清哀惋啊!於是,我們不僅要問詩人你為何夜不能寐?你有何煩心之事?

  同樣,我們不僅也要問那樓中“絃歌”的女子,你有啥煩心之事深夜了還要彈唱如此悲傷的曲子?那哀哀絃歌於高處的女子又是一位什麼樣的女子?她有著什麼樣的身世和遭遇?是什麼原因使她如此悲苦哀傷?從詩的前四句的描寫來看,居住在如此建築考究,裝飾華美的宮殿式的高樓中,照常理來看應該是充滿幸福和快樂的,不應該彈唱這樣哀傷的曲調才是啊?對此,不由人不生髮出無限的想象,而由此而引發出聽者和讀者的無窮想象,又正是這首詩歌的魅力所在!

  下面四句,緊接著進一步對樂曲的旋律、節奏等方面變化進行了描寫,刻畫出了一種空靈縹渺,疾徐有致,低徊變化,清婉悠揚的音樂效果。

  “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清商”:樂曲名,是漢代民間最流行的樂調。曲調清婉悠揚,適宜表現憂愁哀怨的感情。“商”本是古代的五音之一。按照古代的樂理,“商”是金行之聲(即在五行中對應著金),對應著四季中的秋季。《管子地員篇》中就說:“凡聽商,如離群羊。”足見清商音乃是一種悲涼哀怨的調子。“發”:傳播。“中曲”:樂曲的中段。“徘徊”:來往行走,不能前進的樣子。這裡藉以形容樂曲旋律迴環往復。笫九句首先點明“歌者”彈唱的曲調名稱,是對樂曲開頭的描寫。笫十句是描寫樂曲彈唱到中段的情景。從這兩句的描寫來看,樓中“歌者”彈唱的是清商的曲調,“歌者”彈奏的技藝又是非常的熟練自然和高超,隨著樂曲的彈奏,到了樂曲的中段部分,曲調的旋律慢慢地緩慢起來,把一個曲調反覆迴環地彈唱著,如同人在原地徘徊往復不在前行一樣。

  “一彈再三嘆,慷慨有餘哀”。“彈”:彈奏。指琴聲。“嘆”:嘆息;但亦有人認為這裡指“歌者”的歌聲,不應作嘆息講。“再三嘆”,即同一段歌詞無復呤唱之意。“慷慨”:指不得志的心情。“餘哀”,指“歌者”透過彈唱表現出來的悲哀的意緒,對別人的感染,並沒有隨樂曲的終止而終止。馬茂元先生認為詩人“用‘慷慨’來形容‘餘哀’,不僅表現情感的強度,而且從實質上顯示出這一悲哀的屬性,它在憂傷太息之中,深深寓有抑鬱不平之感。”這兩句寫一曲終結,充分地表現了“歌者”內心深處的痛苦。而樓中“歌者”內心深處的痛苦,又被敏感的詩人(樓外聽歌者)捕捉感受到了。從對詩句對“歌者”琴曲和嘆息聲的描寫中,在我們眼前彷彿浮現出了一位蹙眉不語、撫琴墮淚的女子的身影。這真是佳人悽清,令人憫惜啊!

  第三層(13-16)句,寫詩人(樓外聽歌人)對樓中“歌者”的無限同情,願意成為她的知音,並與她比翼高飛,同她一道逃出樊籠,飛向自由快樂幸福的新天地。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惜”:悲,嘆惜。“不惜”,這裡並不是說詩人(樓外聽歌人)對歌者絃歌聲中表現出來的痛苦不同情,而是為了強調對其內心真正的痛苦—“知音稀”的哀傷而故意反說罷了。“苦”:指曲調的哀怨纏綿。“知音”:不僅指精通音律,而是透過音律能夠進一步體會到音樂的內在涵義,奏樂者的心情。“知音”典出《列子·湯問》,說古代伯牙善於彈琴,鍾子期善於聽琴,能從伯牙的琴聲中聽出他寄託的心意來。這二句是說,我所痛惜的不僅僅是歌者絃歌聲中表現出來的痛苦,而是痛惜哀傷其內心的痛苦(即伯樂不在、知音難覓)不被人所知曉理會和了解。這兩句,既是全詩的一個轉折,也是整首詩的點題之筆。

  “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雙鴻鵠”:“鴻鵠”,鳥名,善於高飛的大鳥。這兩句是說,願我們(詩人(樓外聽歌者)和樓中的“歌者”)像一雙鴻鵠,展翅高飛,自由自在地翱翔吧! 因該說樓中的“歌者”透過她的絃歌聲所表達出來的內心抑鬱不平的痛苦之情,已深深地打動了詩人(樓外聽歌者),引起了詩人(樓外聽歌者)內心強烈的共鳴。為什麼能打動並引引起詩人(樓外聽歌者)內心強烈的共鳴?顯然,詩人(樓外聽歌者)和樓中的“歌者”一樣,有著類似的遭遇和處境,也是一位內心有著同樣抑鬱不平的痛苦。所以他幻想,願與她化身為一雙鴻鵠,展翅自由高飛!

  當然詩中對高樓中歌者絃歌的描寫,可能不過是一種虛擬之筆,是詩人借絃歌者知音不遇的境遇,來抒寫自已政治上的失意之情罷了。詩末的“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的幻想,也不是詩人一時的自我寬慰罷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詩人這一理想是絕對不可能實現的!念及此情,難怪乎吳淇說《古詩十九首》中,“惟此首最為悲酸。”確實如此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