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卿 《江州重別薛六柳八二員外》

劉長卿 《江州重別薛六柳八二員外》

  劉長卿是由盛唐向中唐過渡時期的一位傑出詩人。下面是劉長卿的《江州重別薛六柳八二員外》,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江州重別薛六柳八二員外》

  作者: 劉長卿

  生涯豈料承優詔,世事空知學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過,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滄洲近,顧影無如白髮何。

  今日龍鍾人共老,愧君猶遣慎風波。

  註解

  江州:即江西省九江市。

  薛六:其人未詳。

  員外:員外郎,官名。

  生涯:猶生計。

  優詔:言予以優待的詔書。意指貶官後又被召回朝廷。

  胡雁:北雁。從北方南飛的大雁。

  木落楚山多:言樹葉凋零後,所見之山多,江洲要淮南,屬楚地,故云楚山。

  寄身:寄居異鄉,指南巴。

  滄洲近:臨近海濱。滄,通“蒼”。海水深青色。

  滄洲:依山傍水的地方,常用以稱隱士的居處。

  顧:回看。顧影:回看自己的身影。

  無如:無奈。

  龍鍾:衰老貌。行動遲鈍。

  人共老:指自己與友人都已衰老了。

  愧君:愧感友人。君,指薛、柳二人。

  猶:還。

  遣:令、教。這裡有叮囑之意。

  慎風波:慎於宦海風波。謹慎小心風浪。

  翻譯

  平生那料還會承受優惠的詔書;世事茫然我只知學唱沉醉的歌。

  江上明月高照一排排鴻雁飛過;淮南木葉零落一重重楚山真多。

  寄身滄洲我真喜歡離海濱較近;顧影自憐白髮叢生也無可奈何。

  如今我老態龍鍾不免為人共棄;愧對你呵我再被遣要小心風波。

  賞析

  失州入幕,年歲已垂垂老矣;雖然寄身有地,但心情不能不是感傷多於慰藉。這首詩即寫這種帳觸之情。

  首聯寫詩人奉詔內移沿海的感受。起句字面上稱美皇恩浩蕩,實際止用春秋筆法,以微言而寄諷意。詩人曾被貶南巴,此次奉詔內移,也是一種貶滴,只不過是由極遠的南巴內移到較近的近海之睦州罷了。所以“承優詔”云云,實是反說,憤激不平才是其真意。對句則由止句之婉諷陡然轉為無可奈何的一聲浩嘆,是真情的淋漓盡致的傾吐,也將上句隱含的諷意明朗化了。醉歌,它常常是作為古之文人澆愁遣憤的一種方式。劉長卿兩次被貶在其心靈上留下創傷,借“醉歌”以排遣,已屬無奈,前面冠以“空知”二字,則更進一層透出詩人徒知如此的深沉感慨,這就將苦清暗暗向深推進了一步。首聯二句已點出詩人情緒,次聯則以江州景色而染之,詩脈順勢而下。

  頷聯所寫即眼前之景——江水、明月、北雁、落木、楚山,渲染清秋氣氛,藉以抒寫宦海浮沉的深沉感慨。浩蕩江水,悽清明月,一群北來南去的大雁掠空而過;江州一帶萬木凋零,落葉颯颯,原先被樹木遮蔽的古楚地的山嶺突然裸露出來,似乎比往日增加了許多。二句寫景,一天上,一地下,一寫水,一寫山,一近一遠,一動一靜,上下俯抑,參差互動,成就了二幅水天空寂、江山寥落的江州秋色圖。而作者的真正用意則在於透過這貌似孤立的景物畫面,來抒寫孤寂淒涼的心境和貶滴天涯的感恨。北雁南飛,暗寓詩人遷播;落術颯颯,隱含詩人晚景蕭條,且與尾聯“老”字遙相呼應;楚山之多亦正好反襯出作者的一己之微。所以,此聯妙在以景傳情,情從景出,情景相為珀芥,二者互藏其宅。

  頸聯的感喟即由此種氛圍中生髮。“寄身且喜滄洲近”,努力想從蕭瑟感中振起,但下句“顧影無如白髮多”又跌落到感傷中。這一聯的脈理很細膩,寄身滄洲,自然是從上聯將往淮南引起的懸想,而“滄洲近”,就離自己北國的家鄉更遠了,其意又隱隱上應領聯上句的“胡雁過”。“滄洲近”又有懸想此後得遂閒適初志之意,但忽見明鏡裡,白髮已多多,“白髮”又隱隱與頷聯下句蕭瑟的“楚山多”在意象上相呼應。生涯如同一年將盡的深秋,遙遠的故鄉更迴歸無日,因此這“喜”只能是“且”喜,而白髮緣愁長,卻是“無如”其“何”的嚴酷的現實。

  “今日龍鍾人共老,愧君狄遣慎風波。”以感愧友人情誼作結,並隱隱透出前路上尚有風波之險。在關合詩題“重別薛六柳八二員外”的同時,以“慎風波”暗暗反挑首聯的“生涯”、“世事”之嘆。分別之際,詩人感愧萬端地說:如今我和你們都已老態龍鍾,多虧二位舊識還叮囑我警惕旅途風波。在此之前,劉長卿因“剛而犯上”被貶到遙遠的南巴,此次奉詔內移,薛柳二人擔心他再次得罪皇帝,故有“慎風波”之勸。對此,詩人深深地為之感愧。“風波”一詞,語意雙關,既指江上風波,又暗指宦海風波。這樣一結,既寫出了薛柳二人對詩人的殷殷叮囑之情,又傳出了詩人感愧友人的神態。

  綜觀全詩,或委婉託諷,或直抒胸臆,或借景言情,運用多種筆墨,向友人傾訴了因犯土而遭貶滴的'痛苦情懷。語言看似質實,卻不乏風流文采。前人評對長卿七言律詩云:“工絕秀絕。”當不為溢美之詞。

  拓展閱讀:劉長卿生平

  劉長卿是由盛唐向中唐過渡時期的一位傑出詩人。關於劉長卿的生平一直沒有確考,《舊唐書》和《新唐書》都沒有他的傳記,聞一多先生認為其生年為公元709年,傅璇琮先生認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還有其它的說法。卒年一般認為是在789至791年之間;也就是說,劉長卿經歷了玄宗、肅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劉長卿因官至隨州刺史,也稱劉隨州。宣城(今屬安徽)人,郡望河間(今屬河北)。唐玄宗天寶進士。肅宗至德間任監察御史、長洲縣尉,貶嶺南南巴尉,後返,旅居江浙。代宗時歷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嶽轉運留後,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德宗建中二年(781),任隨州(今屬湖北)刺史,世稱劉隨州。

  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傷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之亂後中原一帶荒涼凋敝的景象。如《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筆調蒼涼沉鬱。劉長卿詩以五七言近體為主,尤工五言。五律簡練渾括,於深密中見清秀。如《新年作》、《岳陽館中望洞庭湖》、《碧澗別墅喜皇甫侍御相訪》、《海鹽官舍早春》等。七律也多秀句 ,如“細雨溼衣看不見 ,閒花落地聽無聲”(《別嚴士元》)、“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長沙過賈誼宅》)。

  五絕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對月》、《送靈澈上人》,以白描取勝,饒有韻致。但他的大部分詩內容單薄,境界狹窄,缺少變化,有字句雷同之感。

  年輕時在嵩山讀書,玄宗天寶中登進士第。在天寶十四載(755年)他可能登進士第,但是還沒有揭榜,安史之亂就爆發了。756年,肅宗即位,劉長卿被任命到蘇州下屬的長洲縣當縣尉。不久被誣入獄,遇大赦獲釋,至德三載(758年)正月攝(代理)海鹽令,上元元年(760年)春,被貶為潘州南巴(今廣東電白)尉,離開蘇州到洪州待命。在赴洪州途中,逗留餘幹,與大詩人李白相遇,“誰憐此別悲歡異,萬里青山送逐臣。”(《將赴南巴至餘幹別李十二》)李白當時在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放還,而自己將遠行嶺外。

  其實,劉長卿終於沒有到南巴任職。次年(761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蘇州接受“重推”。

  後來數年宦海浮沉,終不得志,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傳》卷二這樣說:“長卿清才冠世,頗凌浮俗,性剛多忤權門,故兩逢遷斥,人悉冤之。”上元二年(761年)從南巴返回,旅居江浙。這時江南剛經歷過劉展之亂,本來繁華富庶的吳郡一帶變得破敗蕭條。劉長卿有詩紀其事:“空庭客至逢搖落,舊邑人稀經亂離。”(《自江西歸至舊任官舍》)代宗大曆五年(770年)以後,歷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嶽轉運留後。因為性格剛強,得罪了鄂嶽觀察使吳仲孺,被誣為貪贓,再次貶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馬。

  在睦州時期,與當時居處浙江的詩人有廣泛的接觸,如皇甫冉、秦系、嚴維、章八元等都有詩酬答。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又受任隨州(今湖北隨縣)刺史。世稱“劉隨州”。興元元年(784年)和貞元元年(785年)間,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割據稱王,與唐王朝軍隊在湖北一帶激戰,劉長卿即在此時離開隨州。

  劉長卿曾兩次遭到貶謫,旅居各地期間多次遭到戰亂,因此他有一部分感傷身世之作,也反映了安史之亂以後中原一帶荒涼凋敝的景象。如“城池百戰後,耆舊幾家殘”(《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鳥雀空城在,榛蕪舊路遷”(《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勾當苗稅充百官俸祿》),以及《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筆調蒼涼沉鬱,內容具有時代特徵。

  劉長卿詩以五七言近體為主,尤工五言,自詡為“五言長城”(權德輿《秦徵君校書與劉隨州唱和集序》)。《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他的集子10卷,《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同。據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著錄有《唐劉隨州詩集》11卷,為明翻宋本,詩10卷,文1卷。現在通行的如《畿輔叢書》本的《劉隨州集》,《四部叢刊》本的《劉隨州文集》,都為這種11卷本。《全唐詩》編錄其詩為5卷。事蹟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