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詩歌中“雲”意象

徐志摩詩歌中“雲”意象

  世間萬物往往被附加某種情感因素,成為人們寄情於物的物象。雲是中國詩歌中常見的意象,在很早的時候就被人們關注。徐志摩詩歌中“雲”意象很多,他用雲表達著對“愛、美、自由”的追求,那徐詩中的“雲”同古典詩詞中的“雲”意象又有何相通之處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徐志摩詩歌中“雲”意象,歡迎檢視。

  “意象”是詩歌的審美範疇,有“象”的具體可感性,由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種超越於物的形象化顯現,它要表現的是一種內心的東西,是對“意”的主觀創造性的表現,“意”與“象”的關係,亦即“情”與“景”、“心”與“物”的關係。

  詩人意象的選擇凝聚著詩人對生活的獨特認識、思考和感受。閱讀中國古典詩歌中,我們就會發現,“雲”是詩人筆下經常運用的一個意象,文人墨客用 “雲”表達了自己或孤傲、或思鄉、或自由、或超脫等多種情懷。徐志摩是中國現代最善於捕捉意象、最擅長運用意象來抒發思想感情的詩人之一。“雲”是徐志摩詩歌中反覆出現的意象,綜觀徐志摩的詩歌,有大約三分之一的詩歌選用了“雲”意象。但徐志摩借用“雲”這個“象”所表達的“意”卻和古典詩詞中的不盡相同,卻又有相通之處,下面我們略加分析。

  一、 古典詩詞中的“雲”意象

  雲是一個普通的自物象,但形狀、色彩、動態又顯示著豐富的美。古往今來,雲自然隨意、孤高、閒適自由的特徵被無數文人推崇,他們賦予了雲特定的內涵,有的詩人是單純對自然景象的讚美,例如:李白的詩句“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王維的“隔窗雲霧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鏡中”等;有的用雲來表達孤獨寂寞的心情,例如:李白在《送友人》一詩中寫道:“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浮雲”象徵“遊子”,浮雲無根,讓人深深地體會至遊子的孤寂。還有人用雲來寄託美好的理想,表達世事無常等。

  二、徐志摩詩中的雲

  每個詩人的筆下都有一個常用的意象,艾青曾深沉地歌詠大地:“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而艾青對於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熱烈追求,常常藉助太陽這一意象得以表現。徐志摩的詩歌中經常出現的一個意象就是雲,既有“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偶然》),又有“在夏蔭深處,仰望著流雲”(《杜鵑》),還有“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再別康橋》)等等,徐志摩大約三分之一的詩歌選用了“雲”意象,詩人選用“雲”表達著自己對單純信仰“愛、美、自由”的執著追求。

  1、對愛的追求

  “愛”是徐志摩的靈性,“愛”也是徐志摩寫作的動機,徐志摩的愛情詩歌注重真摯、熱烈情感的抒發,浪漫、優美情調的表現,詩歌寫作手法變化多樣,其中有一些愛情詩選用了“雲”意象。

  《偶然》是一首愛情詩,語言優美,“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這首詩以“偶然”這個抽象時間副詞為題,使詩歌充滿情趣哲理。“雲”這個意象表現了情人見面時內心的澎湃、輕柔,也說明愛情來得突然,在詩人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愛情走進了他的心裡。

  2、對美的追求

  在《康橋西野暮色》中,開頭就提到了“紫雲緋雲褐雲”,第二節又把雲彩比喻成一塊大琥珀,非常新穎別緻,雲將康橋郊外的黃昏美景完美地表現出來了。除了康橋之外,徐志摩還有許多描寫大自然的詩篇。例如《夏日田間即景(近沙士頓)》,這首詩歌描繪了田野裡的南風、柳林、豌豆、楊梅、麥浪,陽光,還有滿天的白雲黃雲,整首詩歌語調輕快活潑,於描寫自然美景的同時也充滿著濃濃的抒情意味。

  另外“雲” 這個漢字元號具有“ 神彩” 美,雲是飄蕩而有色的, 在視覺上,雲既給人流動感, 同時也給人色彩紛呈感, 不顯單調, 有詩意, 有韻味。徐志摩是“ 三美” 主張的倡導者,要求詩歌語言具有繪畫美,“雲”意象能更好地表現徐志摩對詩歌藝術上的美的追求。

  3、對自由的追求

  雲在外在形態上輕盈、飄動,而內在特質則蘊含著自由、瀟灑輕鬆的特點,因此,雲又成為徐志摩寄託自由理想的載體,比如《再別康橋》,詩人反覆同“雲彩”作別,這裡的雲彩實際象徵著民主自由,詩人作別的其實是心中英美式的自由、民主,而這種民主自由是作者內心渴望又不能實現的。

  徐志摩用“雲”詮釋著他對 “愛、美、自由”的追求,“愛、美、自由”就是徐志摩的理想主義,當他的愛情陷入了瓜瓜葛葛、是是非非時,當他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的時候,“雲”較好地表達了他寂寥的心情、對社會的不滿和對理想的渴望。當他“獨坐在半山的石上, 看峰上白雲蒸騰” 時, 又怎能不對雲自由、輕鬆、自然的“丰姿” 產生共鳴與渴望? “我亦愛在白雲裡安眠不醒”, 這正是徐志摩對扼殺個性的黑暗社會的無聲抗議。然而,個性自由失落的困擾只是他痛苦的一半,另一半則是他政治理想的破滅。徐志摩最有興趣的就是英美式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然而當他19 22 年回國以後, 中國的現實沒有辦法讓他的政治理想實現,他不得不“悵望雲天,淚下點點”。從這方面來看,徐志摩筆下的“雲”和古典詩詞中的“雲”又有了相通之處,即用 “雲”來寄託理想,表達寂寥,抒發對社會和現實的不滿。

  總之,徐志摩的詩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是用心與愛吟唱的人生樂曲,讓我們化作天空的一片雲,和徐志摩一起細細品味人間至純的愛、美、自由。

  徐志摩簡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學美國時改名志摩。曾用過的筆名有南湖、詩哲、海谷、谷、等。浙江海寧硤石人。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克拉克大學學習銀行學。十個月即告畢業,獲學士學位,得一等榮譽獎。同年,轉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院,進經濟系。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奠定其浪漫主義詩風。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26年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大學教授。1930年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授。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濟南號”郵政飛機北上,途中因大霧瀰漫,飛機觸山,不幸罹難。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

  徐志摩的求學歷程

  1908年在家塾讀書,進入硤石開智學堂,從師張樹森,從而打下了古文根底,成績總是全班第一。

  1910年,徐志摩滿十四歲時,離開了家鄉,來到杭州,經表叔沈鈞儒介紹,考入杭州府中學堂(1913年改稱浙江一中,現浙江省杭州高階中學和杭州第四中學前身),與郁達夫、厲麟似同班。他愛好文學,並在校刊《友聲》第一期上發表論文《論小說與社會之關係》,認為小說裨益於社會,“宜竭力提倡之”,這是他人生的第一篇作品。同時,他對科學也有興味。並發表了《鐳錠與地球之歷史》等文。

  1915年夏,徐志摩畢業於浙江一中,接著考入上海浸信會學院暨神學院(滬江大學前身,現為上海理工大學),同年十月,由家庭包辦,與上海寶山縣羅店鉅富張潤之之女張幼儀結婚。

  1916年秋天,生性好動的徐志摩並沒有安心念完浸信會學院的課程,離滬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學(天津大學)的預科攻讀法科。

  1917年,北洋大學法科正式併入北京大學,徐志摩也隨著轉入北大就讀。在北方上大學的兩年裡,他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內容,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因素。在校期間,他不僅鑽研法學,而且攻讀日文、法文及政治學,並涉獵中外文學,這又燃起他對文學的興趣。這一時期他廣交朋友,結識名流,由張君勱、張嘉璈的'介紹,拜梁啟超為老師,還舉行了隆重的拜師大禮。梁啟超對徐志摩的一生影響是大的,他在徐志摩的心目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徐梁雖系密切的師徒關係,但他們二人的思想差別還是存在的,已經接受了資產階級民主自由思想的徐志摩,他不顧一切,捨命追求他的理想的人生,他要爭取婚姻戀愛自由。

  他在北方上大學時期,親身感受了軍閥混戰的場景,目睹屠殺無辜的慘象。他厭惡社會,決計到國外留學,尋求改變現實中國的藥方,實行他心中的“理想中的革命”。

  1918年,徐志摩離開北大,同年8月14日從上海啟程赴美國學習銀行學。留學第一年,進的是美國烏斯特的克拉克大學,而後他進歷史系,選讀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等課程,以期自己將來做一箇中國的“漢密爾頓”。入學十個月即告畢業,獲學士學位,得一等榮譽獎。但他並不以此為滿足,當年即轉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院,進經濟系。徐志摩也因此獲得了廣泛的哲學思想和政治學的種種知識。

  1919年“五四”革命運動的浪潮波及到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群中,徐志摩也為愛國心所驅使,參加了當地留學生所組織的愛國活動,經常閱讀《新青年》《新潮》等雜誌,同時,他的學習興趣,逐漸由政治轉向文學,因而得了文學碩士學位。

  1920年徐志摩已在美國待了近兩年,但他對美國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掠奪的瘋狂性、貪婪性,講求物質利慾卻感到厭倦,他又受到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吸引,終於擺脫了哥倫比亞的博士銜的引誘,買舟橫渡大西洋,不料羅素個人生活發生意外的變更,致使他不曾達到跟隨羅素從學的夙願,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進修半年,正感著悶想換路走的時候,這時,他結識了林長民及其女兒林徽因,並由於林長民介紹,認識了英國作家高斯華綏·狄更生。

  1921年由於狄更生的介紹和推薦,徐志摩以特別生的資格進了康橋大學(現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開始創作新詩。

  1921年-1922年,徐志摩在英國也住了兩年,他在康橋接受資產階級的貴族教育,接受了“吸菸的文化”,他喜與英國名士交往,他廣泛地涉獵了世界上各種名家名作,也接觸了各種思潮流派,在這個時期,孕育了他的政治觀念和社會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識——理想主義,他自己要成為一個“不可教訓的個人主義者”。 康橋的環境,不僅促成並形成了他的社會觀和人生觀,同時,也觸發了他創作的意念。他開始翻譯文學著作,他翻譯了英國作家曼殊斐兒的幾個短篇,德國福溝的小說《渦堤孩》,法國中古時的一篇故事《吳嘉讓與倪阿蘭》,義大利作家丹農雪烏的《死城》和伏爾泰的《贛第德》。同時,他寫了許多詩,他的“心靈革命的怒潮,盡沖瀉在你(指康橋)嫵媚河中的兩岸”(徐志摩:《康橋再會吧》)最為經典。他崇拜的偶像不再是美國的漢密爾頓,而是英國的雪萊和拜倫,他“換路”走入詩人的行列。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