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美德故事典範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代代相傳,至今,在我中華兒女身上還存在著各種令人敬佩的優秀品質。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山濤封絲

  【山濤封絲】

  晉有山濤。不受饋賂。藏絲積年。塵封如故。

  【原文】

  晉山濤、器量不群。少與阮籍為竹林遊。領吏部時。袁毅為鬲令。貪濁。常賂遺公卿。以求虛譽。亦遺濤絲百斤。濤不欲異於時。受而藏於閣上。後毅事露。凡所受賂。皆見推檢。濤乃取絲付吏。積年塵埃。印封如故。

  巨源為吏部尚書。卻受毅絲百斤。豈不可以風於世。乃不欲異於時。又不願損其德。藏絲閣上。積年塵埃。印封如故。蓋不欲彰人之短。是廉而巨集其量者。王戎目之為璞玉渾金、人莫知其器。不亦宜乎。

  【白話解釋】

  晉朝時候。有個姓山名濤的人。他的器量和別人家不同。幼小時候。就和那名士姓阮名叫籍的一班人。在竹林裡遊玩。當他做了吏部尚書的時候。有一個姓袁名毅的。在鬲的地方做縣官。生性貪財汙濁。常常賄賂朝廷裡的大官。以求得到一種虛名譽。他也送給山濤一百斤的絲。山濤心裡實在不願意。可是為了不同別人立異起見。就收了。把這些絲放在一個閣子的上面。後來袁毅貪贓的事情敗露了。凡是受過他賄賂的。都被審問檢舉了出來。山濤就拿了絲付給吏目。絲上歷年積下了許多塵埃。並且封好的印記。還是照舊。一些兒也沒有變動的。

  :隱之飲泉

  【隱之飲泉】

  隱之孝廉。可風百世。試飲貪泉。清操愈勵。

  【原文】

  晉吳隱之、文行兼優。為廣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門。有水名貪泉。飲者輒懷無厭之慾。隱之乃至泉所。酌而飲之。因賦曰。古人云此水。一歠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及在州。清操愈勵。下詔褒美。

  隱之日晏歠菽。不饗非其粟。儋石無儲。不取非其道。官至太常。以竹篷為屏風。坐無氈席。嫁女令婢牽犬賣之。此外蕭然無辦。至自番禺。其妻齎沉香一片。隱之投於湖亭之水。其廉德不可勝數也。

  【白話解釋】

  晉朝時候。有個吳隱之。他的文學品行都很好。到廣州地方去做刺史官。在沒有到廣州二十里路的地方。地名叫石門的。內中有一條水、名叫貪泉。因為喝了這泉裡水的人。都有了無饜的慾望。所以叫做貪泉。吳隱之就到了貪泉那個所在。用一隻杓盛了些水喝了。就做了一首詩。詩裡面說。古時節的人。都說這個水。喝了一些兒、就有想得千金的貪念。但是倘然叫伯夷叔齊來喝了這個水。我曉得他到底不會得改變心腸的。後來吳隱之到了廣州。在任上的操行愈加清潔了。皇帝下了詔書去褒獎他、稱美他。

  :虞願見石

  【虞願見石】

  虞願清廉。海邊有石。乃往觀之。雲霄無隔。

  【原文】

  南宋虞願、為晉安太守。郡出蚺蛇。膽可為藥。有遺願蛇者。願受而放之二十里外山中。一夜、蛇還床下。復送四十里外。經宿。更還故處。海邊有越王石。常隱雲霧中。相傳惟清廉太守乃見。願往觀。清徹無隱蔽。

  許止淨曰。一念慈心。遂感物類有依依不捨之意。然則所謂毒蛇者。人自毒之耳。石能判貪廉。此何殊於指佞草耶。如此可寶貴之物。何以無聞於天下。豈以清廉絕跡。如珠之遠徙交趾乎。噫。

  【白話解釋】

  南北朝時候。南宋朝的虞願。在晉安地方做太守官。晉安那個地方。出產一種蚺蛇。這種蛇的膽。可以做藥的。有一個人把這種蛇來送給虞願。虞願收受了。就把蛇放到二十里以外的山裡面。可是一夜工夫。那條蛇仍舊回到虞願的床下來。虞願又把那條蛇送到四十里遠的地方。過了一個晚上。那條蛇仍舊回到原地方來了。向來海邊有一塊叫做越王石的。一年四季常常隱在雲霧的裡頭。百姓們相傳只有廉潔不要錢的太守官。才能夠看得見的。虞願去看的時候。那塊石頭。很清爽地一些兒也沒有遮蔽著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