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歷史故事

  《史記》作為我國第一部以描寫人物為中心的大規模作品,為後代文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基礎和多種可能性。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受封樑王

  一次,漢王打了敗仗,派使者叫彭越合力攻打楚軍。彭越訕笑道:“魏地剛剛平定,人心未定,而且我們被楚軍打敗了好幾次,現在有了心理陰影,恐怕軍心不穩,實在是不敢前往。”漢王只得率領自己的軍隊追擊楚軍,卻在固陵被項羽打敗。劉邦便對張良說:“諸侯的軍隊不跟著來參戰,怎麼辦呢?”張良說:“齊王韓信私自稱王,不是您的本意,韓信自己也不放心,害怕您失言反悔。彭越本來平定了樑地,戰功累累,當初您因為魏豹稱王在先,只任命彭越做魏國的國相,他已經是有些不滿了。如今,魏豹死了,又沒有留下後代,就沒有能限制彭越稱王的條件了,而您卻沒有提早想到這一點。他們這樣陽奉陰違,就是想逼您做出反應。您不如和兩國約定:假如戰勝楚國,睢陽以北各城的土地,都分封給彭越,還要封他為王;從陳以東的沿海地區,分封給齊王韓信。齊王韓信的家鄉在楚國,他的本意是想再得到自己的故鄉。您如果能拿出這些土地,答應分給二人,相信這兩個人很快就可以招來;即使不能來,事情發展也不致完全沒有辦法。”於是漢王派出使者到彭越那裡,按照張良的計劃行事。使者一到,彭越就率領著全部人馬在垓下和漢王的軍隊會師,最終大敗楚軍。當年春天,彭越被封為樑王,建都定陶。

  :縱論天下

  任命韓信的儀式結束後,漢王說:“丞相多次在我面前稱讚,用什麼計策指教我呢?”韓信謙讓了一番,問漢王說:“大王如今向東爭奪天下的對手,難道不是項王嗎?”漢王說:“是。”韓信說:“大王自己估計在勇敢、強悍、仁厚、兵力方面與項王相比,誰強?”漢王沉默了好久,說:“都不如項王。”韓信說:“我也認為大王比不上他呀。我曾經侍奉過他,請讓我說說項王的為人吧。項王震怒咆哮時,嚇得千百人都不敢動彈,但他不能放手任用有才能的將領,這只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言語溫和。有人生病,他會心疼得流淚,將自己的飲食分給他。但等到有人立下戰功,該加封進爵時,他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裡玩磨得失去稜角,也捨不得給人,這就是所謂婦人之仁。項王雖然稱霸天下,但他違背義帝的約定,將自己的親信分封為王,諸侯們都憤憤不平。諸侯們看到項王把義帝遷移到江南,也都回去自立為王。項王軍隊所經之地,沒有不橫遭毀滅的。天下的人大都心懷怨恨,百姓不願歸附,只不過迫於威勢,勉強服從罷了。項羽雖然名義上是霸主,實際上卻失去了民心。所以說他的優勢很容易轉化為劣勢。

  “現在大王如果能夠與他反其道而行:只要是天下勇武的人,您就大膽地任用,那麼天下就是再凶猛的敵人也能輕易地幹掉!把天下的城池慷慨地分封給有功的大臣,天下還有誰不順從您!您率領正義之師,再順從您的將士東歸的心願,有什麼樣的敵人不會被您打敗!

  “況且項羽在關中分封的三個王,都是秦朝的降將,他們率領秦地的子弟打了好幾年仗,死傷不計其數,又欺騙部下向項羽投降。到達新安後,狡詐的項王活埋了已投降的二十多萬秦軍,唯獨章邯、司馬欣和董翳三個將領得以留存,秦地的百姓對這三個人恨之入骨。而今項羽憑藉著自己強大的武力,強行立三人為王,秦地的百姓根本沒有人愛戴他們。而大王進入關中,秋毫無犯,廢除了秦朝的苛酷法令,與秦地百姓約法三章,秦地百姓沒有不想要大王在秦地做王的。根據義帝與諸侯的約定,大王也理當在關中做王。關中的百姓都知道這件事。大王失掉了應得的爵位入主漢中,秦地百姓沒有不怨恨項羽不講信用,沒有不期待您回去的。如今如果大王發動軍隊向東挺進,只要一道檄文關中就可以平定。”漢王非常高興,大有相見恨晚之意。

  :效忠漢王

  楚軍在齊國境地慘敗後,項王的處境就十分危險了,他擔心腹背受敵,就派盱眙***今江蘇省盱眙縣東北***人武涉前往齊地規勸韓信說:“天下人對秦朝無道的統治痛恨已久了,大家才合力攻打它。秦朝破滅後,按照功勞裂土分封,各自為王,換來了和平,讓百姓有安居樂業的環境,這也是咱們滅秦的目的。如今漢王又興師東進,侵犯他人的境界,掠奪他人的封地,已經攻破三秦,率領軍隊開出函谷關,收集各路諸侯的軍隊向東攻打我楚國。他不吞併整個天下,不肯罷休,貪心到這種地步,太過份了。況且漢王是個小人不可信任,他自己落到項王的手中已有多次,是項王的憐憫才使他活下來。然而他一經脫身,就背棄盟約,再次進攻項王。他是個不可親近、不可信任的傢伙。現在您自認為和漢王交情深厚,替他竭盡全力作戰,恐怕最終還是會被他暗算。您所以能夠保住性命到今天,是因為項王還存在啊,漢王需要您的支援。當前劉、項爭奪天下,您是舉足輕重的人物。您向右邊站,那麼漢王勝,您向左邊站,那麼項王勝。假若項王今天被消滅,漢王下一個該消滅就是您了。您和項王是舊相識,為什麼不聯楚反漢,三分天下自立為王呢?現在您錯過這個時機,站到漢王一邊攻打項王。聰明人,恐怕是不會這麼做的!”

  韓信猶豫了一會兒,最後拒絕了他的好意說:“我曾經侍奉過項王,他封給我的官不過就是個郎中,那是個職位嗎?不過是個持戟保護他的衛士,建議也聽不進去,計謀也不被採納,所以我離開楚投奔漢王。漢王授予我上的印信,給我幾萬人馬,脫下他的戰袍給我穿,把好食物讓給我吃,對我言聽計從,所以我才能夠到今天這個樣子。人家對我親近、信賴,我背叛他是不會有好結果的,我即使到死也不會變心。請您替我辭謝項王的盛情吧!”沒多久韓信率領大軍出發援助漢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