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的民間故事

  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作為口頭敘事文學之一的民間故事也逐漸煥發出新的光彩。那你知道傳統節日的民間故事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清明節的來歷

  在傳統習俗中,每到三、四月,最重視的就是清明節。清明節為農曆三月上旬, 陽曆四月五日之後, 是一個屬於追遠懷思的華人傳統節日。

  從中國曆法上來看,清明本來指的是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氣候轉變的一個標誌。二十四節氣是農曆中季節更替、氣候變化的計演算法。 二十四節氣分別指的是: 春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夏季: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清明與古代的農業生產有密切的關係。清明時節,天氣清爽、雨水增多, 正是中國古代農耕社會耕種的好時節。《歲時百問》中便寫到: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因此,清明最初其實就是一個農耕節,也沒有掃墓的習慣,後來才逐漸成為一個傳統節日。

  每到清明,就有許多風俗活動,包括了祭掃墳墓、踏青、插柳等。

  清明最初屬於農耕節,沒有掃墓的習慣。這個習俗形成,與寒食節有關。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文公的賢臣介子推。

  春秋時代,晉國宮廷發生內亂。晉國太子重耳的同父異母兄弟和後母驪姬想除掉他,奪其王位。為了逃避他們的迫害,晉國太子重耳流亡在外, 還有忠臣介子推等人。

  有一日,他們在大山中迷路,糧斷援絕。介子推於是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煮成湯,解重耳之飢,重耳十分感動。

  十九年後,重耳返回晉國,成為一國之君,史稱晉文公。當時,他為褒揚群臣輔佐之功,對他們論功行賞,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乃品格高尚之人,並不去邀功請賞,而是悄悄回到家鄉,帶著母親,隱居綿山。晉文公懊悔之下,派人請介子推出山。介子推執意不出。後來,晉文公欲燒山逼介子推出來受賞,結果卻意外燒死了介子推和他的母親。

  晉文公十分悲痛,為表悼念之情,下令將二人埋在大柳樹下,並把綿山改稱為“介山”。 同時規定每年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紀念介子推。這就是“寒食節”。

  當時,人們紛紛攜帶食品往介子推墳墓上掃墓祭祀,紀念他,於是又形成寒食節掃墓。 寒食節和清明節本來屬於兩個節日,由於日子相近,到了唐代,這兩個節日就合二為一了。於是,就出現清明掃墓的習俗。

  據古籍記載,秦漢時代已經出現掃墓的禮俗活動。當時,掃墓儀式非常鄭重,擺放供品、整修墳頭、焚香火、燒冥紙, 甚至在墓上載種松柏,表達悼念之情。掃墓那天,除了年長的長者以外, 家家都是舉家出城掃墓。就連牧童也把牛驅趕下山,唯恐妨礙他人掃墓。 身處異鄉的人們,也會望鄉遙拜,對祖先進行追思。

  插柳是清明節另外一項重要的習俗。據說屋外插柳,便於祖先靈魂歸來;也有人認為,柳枝有神性, 能避邪,因此在清明這一天,許多人都會在屋簷插柳。演變到後來,人們還佩帶上柳冠、柳葉環。

  清明時節,草木發芽、花紅柳綠, 春光明媚的景色讓人倍覺清爽。 這正是到郊外遊玩的好時光。於是每到清明時,人們紛紛到郊外領略美好的春光。 古人稱此為“踏青”、“遊春”。

  由於人人外出,頓時車水馬龍,遊人如織。 清明成為春遊最盛的節日。

  :重陽節的來歷

  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辭別了妻子和鄉親,決心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恆景訪遍名山高川,終於打聽到東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在仙鶴指引下,仙長終於收留了恆景,仙長教他降妖劍術外,又贈他一把降妖劍。

  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了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茯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

  恆景回到家鄉,到了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然後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吹來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瘟魔戛然止步,臉色突變,恆景手持降妖劍追下山來,幾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劍下。

  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傳下來。

  :春節的來歷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凶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柺杖,臂搭袋囊,銀鬚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一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竄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裡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祝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