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民間故事

  春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的最高代表,是集中展示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大舞臺”,為道德教育迴歸生活提供了合適的生活時空界度。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熬年守歲

  太古時期,有一種凶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凶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貼春聯和門神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裡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鬥.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桃符的傳說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這首詩中寫道:“千門萬戶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形容初日的光亮.詩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總把新桃符換下舊桃符—除舊佈新.關於桃符有個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東海度朔山風景秀麗,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樹巨大無比,枝繁葉茂,曲蟠三千里,結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這樹上的桃子能變成神仙.一個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紅髮綠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鬱壘二兄弟用桃枝打敗鬼怪,並用草繩捆著餵了看山的老虎.從此,兩兄弟的大名令鬼怪為之懼怕,他們死後變為專門懲治惡鬼的神仙.後世人們用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板畫上神荼、鬱壘兩神仙像掛在自家門兩側,以驅鬼祛邪,這種桃木板被稱作“桃符”.隨著時代的變化,桃符本身也在變化,以後人們又將兩個神仙的名字寫在桃符上,代替畫像,再後來,又發展到“題桃符”,即將字數相等、結構對稱、意思相應的短詩題寫在桃符上,這就是春聯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