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種出高品質白靈菇

  高品質的白靈菇在市場上會更加地受歡迎,更加能提高收益,有什麼好的方法去提高白靈菇的品質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提高白靈菇品質的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提高白靈菇品質的方法

  白靈菇對溫度極為敏感,其菌絲適應溫度範圍較寬,可在4—37℃條件下生存,以23—28℃為宜,出菇溫度範圍為0—25℃,生長前期的菇蕾階段以8—13℃為最適宜,後期幼菇生長以15℃最適宜。

  白靈菇的菌絲生長需要相當長的後熟階段才能達到菌絲的生理成熟。就是說,白靈菇菌袋在發滿菌絲後,必須要經過一個菌絲後熟期才能出菇。根據菌株特性下同,該階段一般約需30—60天不等,個別菌株甚至高達80天。採用人工調控措施,可大大縮短其後熟期。其基本做法是:先將溫度調至30℃左右,使菌絲充分發育,然後降低溫度***將菌袋移入低溫冷庫***,在0—10℃環境中維持15天左右,令菌絲體在相對不適條件下形成自我保護,從而加速其生育過程。

  當菌袋色澤較前期更加潔白、手感硬度較高且彈性較強時即可將其移出冷庫,置入塑料大棚中。要儘量提高棚溫、加大溼度,給予適量的強光刺激和較大的通風。約一週左右,接種塊處即出現微黃色菌液。此後應儘量降低溫度,待其現蕾。一般該時段約在11月中旬前後,棚溫應保持在15℃以下。要覆蓋好草苫,加強早晚及夜間的通風,同時加強地面澆水和空間噴水。僅需1—2天短時10℃以下,菇蕾就很快形成。

  一般每個出菇面僅有1—3個菇蕾。在其完成分化前給予疏蕾處理,只保留1個,在常規條件下即可長出個大、均勻、端正、色白的優質菇品。此舉可有效提高其商品率,一般個重均在200克左右,商品率近100%。

  白靈菇無公害防病蟲的方法

  搞好菇場環境衛生,使用前消毒滅菌,工具及時洗淨消毒,廢棄料應運至遠離菇房的地方,培養料要求新鮮、無黴變並進行徹底滅菌,創造適宜的生育環境條件;菇房放風口用防蟲網封閉;對蕈蚊類蟲害,利用電光燈、粘蟲板進行誘殺。

  菌絲培養階段菌絲培養初期培養料發生雜菌感染,應揀出打碎,拌入新料,重新滅菌、接種:中期培養料發生嚴重雜菌感染,要拿到遠處燒燬;後期培養料底部發生區域性雜菌感染,可繼續留用出菇;栽培袋棉塞發生紅色鏈孢黴感染,應及時用溼毛巾覆蓋後移出培養室,並進行燒燬處理;清除感病菌.床或菌塊,帶到室外深埋,並在感病區域及其周圍噴灑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600倍液。

  出菇階段出菇階段栽培袋出現區域性雜菌感染。可用石灰抹塗感染部位,使之繼續出菇;栽培袋雜菌感染較嚴重者,應取出燒燬,以免影響其它栽培袋;發現菇蠅時應加強菇房通風,降低菇房與培養料溼度,有條件的門窗應加裝防蟲網,菇房內使用黑光燈誘殺。在栽培期間,不得向菇體噴灑任何化學藥劑。

  白靈菇畸形的原因

  一、菇棚設計不合理。白靈菇的栽培場所主要分為室內和野外兩種菇棚,大多建造簡陋,存在缺陷。有的菇房門窗或通風口因設計不合理,致使室內空氣不流通或流通不暢。有的菇棚雖設有通風口,但通風口都是朝著菌牆兩端。也有的雖然開有通風口,但只是為了保溫,始終沒開啟。由於棚內空氣不流通,造成嚴重缺氧,致使好氣性的白靈菇畸形。

  二、茵牆排列不科學。有的菌袋進棚時壘的太高,甚至超過1米;有的菌牆之間填入的土偏黏性,導致土壤不透氣或透氣性差,影響呼吸作用;有的菌牆排列過於密集,中間不填土。另外,袋間填土水分不足,進入冬季催蕾時菌袋內的水反被填土吸收,使菌絲體脫水,出現畸形菇。

  三、養分缺乏。例如,棉籽殼、麥麩陳年受潮黴變,養分流失。麥麩用量低,到長菇期造成營養缺乏,不能滿足正常的需要。再有,菌袋內水分蒸發,導致菌絲體脫水等。所有這些都可造成白靈菇出菇畸形。

  四、催蕾技術不到位。菌絲生理成熟後還需要0~13℃低溫刺激10~15天,這期間還要進行5~7天的10℃以上溫差刺激,才能逼使原基發生分化成菇蕾。這是白靈菇與眾不同的一個特性。栽培者常因沒掌握這個獨特種性,而低溫蹲菌期不足,溫差刺激不夠,導致子實體發育受到抑制而變形。

  五、疏蕾失誤。有的栽培者看到菇蕾多非常高興,明知菇蕾太密,也捨不得摘掉。也有的雖疏蕾但留蕾太多。總之,由於疏蕾不當,最後造成白靈菇的變異體態。

  六、出菇期管理不當。在出菇期間常因溫、光、氣等調節不好,導致菇體發育變形,或者採收偏晚,菇體超大,造成白靈菇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