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炙會癢是什麼原因怎麼辦

  為什麼有些人艾炙會很癢呢?艾炙會癢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艾炙會癢的原因,一起來看看。

  艾炙會癢的原因

  艾灸後面板出現疹子,並且瘙癢難忍、心煩氣悶等症狀,在中醫學角度來說都是由於體內不同內臟部位的溼邪、寒邪、風邪作怪造成。例如蕁麻疹是脾虛之後溼邪堆積無力運化,與肝火化風之風邪狼狽為奸,行入血液,發作時不定位成片發作……其他所有西醫說各種不同症狀的皮疹、斑疹、丘疹、帶狀皰疹……都是溼邪為主的風邪、寒邪團伙,流竄搞破壞導致各種面板病。

  艾灸之後,艾灸之陽氣的滲透作用,由於肝、脾、腎之陽氣得到有效補充和恢復,功能加強,排毒和自愈能力加強。與病邪有了抗爭的勢力,使得病邪被趕出內臟、血液、和其他組織器官而走入面板,正在排出的時候,面板上會出現各種不同症狀的疹子,這就是中醫的排毒、排病反應。類似西醫所說的皮疹,有的瘙癢難忍,有的疼痛難受,有的流黃水,有的乾燥起皮……越是瘙癢,說明毒氣越重越深,對內臟、血液、器官損害越嚴重。病邪能深入到這種地步,也可以判斷病邪進入已久,可稱之為“年深固疾”之病。而往往此類患者還比較急躁,既然“年深固疾”,那就要給艾灸一段時間,給身體排毒一段時間,著急不得。。

  面板作用之一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器官,體內有任何病邪,人體自己先要通過面板排出,能排到面板的毒素,看著多麼可怕,那已經是沒有威脅了。中醫講:“任何疾病的發生,都先受制於內而後發於外”。只要能發出來,此病一定能痊癒,這就要看患者能否給病邪排出的機會。能否堅持到病邪完全排出。

  在《明瘡瘍痛癢麻木論》中有這樣兩句話:“若人質肌膚附近火灼則為瘡,近火則痛,微遠則癢。痛者為實,癢者為虛,非為虛寒之虛,乃火熱微甚之意。”在這段文字中,作者拿人與火的距離說明痛和癢的關係。痛了,那是因為離火近;癢,那是因為離火遠。

  因此,“癢”,是因為虛,不是身體虛弱,而是“火力”不足,也可以理解為陽氣溫煦得不夠。如果我們通過長期艾灸,身體陽氣充沛,體內的風寒溼排出去後,就不會出現“癢”了!

  “癢”在現代醫學來說,屬於神經系統掌管的知覺。當瘙癢出現時,大腦發出“撓”的指令,這個指令得不到實施,神經調節就失調,就想別的辦法,讓面部肌肉抽動,自行解癢。

  《內經》中說:“諸痛癢瘡,皆屬於心。”《醫宗金鑑》的外科心法中也提到了:“諸痛瘡瘍,皆屬心火。”

  我們常常說心癢難耐,其實心不會真的感覺到癢,但是很多面板病病人會有體會,越是心情不好,覺得煩亂,越癢得厲害。也確實有很多面板病病人,因為壓力大,心緒不得安寧,結果得了面板病。白癜風、神經性皮炎就是典型的“心因性”面板病。

  而中醫有“心腎相交”的說法,心在五行學說之中,屬火,火中之陽下降至腎,便能溫養腎陽;而腎中之陰上升至心,則能涵養心陰。它們之間的關係,相輔相成,互相關懷,把自己過盛的東西,傳遞給對方,恰恰平衡了對方的不足。

  也就是說,陽氣,儘管先天藏於腎臟,後天也由此生成和升發,但是腎陽的本原,卻來自於“心”,當然不是解剖學裡的心臟,而是中醫所說的“藏神”的心。就好比地球的溫暖,其實是來自天上太陽的恩賜。

  其實不說火,就說冬天,在外面被凍得涼涼的面板,回到家裡,在換衣服時,面板裸露在暖氣中,許多人就會出現“癢”的感覺,很輕微,隨著體溫的上升,癢也慢慢散去。

  正因為冬天太陽不那麼熱情了,地面的陽氣也開始準備封藏,地面一片蕭條,能量大部分迴歸地下,為第二年生髮新的生命儲備力量。大地寒冷,人也開始覺得冷,毛孔儘量閉合,避免寒氣進入身體。與此同時,新陳代謝也變慢了,患有面板病的人感覺冬天病情加重,其實不是病情加重,而是面板沒有陽氣的支援,體內多餘的溼熱代謝不出去,才會覺得更癢。

  夜晚也一樣。夜晚相當一天之中的冬天,陽氣也要潛藏起來。所以有些病人晚上會覺得更癢。中醫認為,睡眠是養陽的最好辦法。我們多留意會發現,睡眠好的人,相對顯得年輕有活力,面板也往往不會出現大問題。

  不管是不是蕁麻疹,我都建議那些經常覺得癢,或撓之出現明顯痕跡,及長溼疹的人,平時多用艾條灸關元、腎俞、足三裡穴,長期堅持。尤其到了夏天,最熱的三伏季節,常灸;艾灸最善補益陽氣,強健脾胃,祛除寒溼。還有一點也非常重要,不要吃、喝冰冷的東西,出汗了,不要吹空調,用冷、用風把它收回去,出汗其實是排解溼氣的最好方法。

  艾炙會癢怎麼辦

  中醫認為,肺主皮毛,也就是說肺主一身之皮毛,面板有問題當然得考慮肺;肺和大腸相表裡,肺在內,大腸在外,肺裡的垃圾本應通過大腸排出。如果巨癢,還可以艾灸曲池,是大腸經的合穴,血海,膈俞可以止癢並減少和避免出現大片的紅疹和疙瘩等。

  每個人所表現出的病症不一樣,您自己需要多觀察,相信,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艾灸,你身體內的毒素排的差不多的時候 ,這種巨癢就會過去。

  艾炙的注意事項

  一心一意,持之以恆:施灸時需要保持注意力,施灸時不能分心,保證艾條不會移動,固定在穴位上,避免傷到皮肉,浪費時間。艾灸有一定的保健功能,雖然短期沒有什麼效果,但是長期堅持能有一定的養生保健功效。

  保證身體姿勢、穴位的準確性:身體姿勢不但要滿足艾灸的需要,而且保證舒服、放鬆,要根據所計劃的方案找準穴位,從而得到預期的效果。

  防火:當下,人們的衣著都含有很多容易燃著的成分。所以,實施灸時必須得注意避免落火,特別是用艾炷灸時需要更加小心,避免艾炷翻滾掉下。用完的艾條灸,可以把艾條點燃的一頭塞進比艾條直徑略粗的瓶內,可以加快熄滅。

  注意防寒和防暑:在施灸時,由於體表部位會暴露,在冬天要防寒;夏天則需要防中暑。為了保證室內空氣的新鮮,需要注意室內溫度的調節和以及開啟換氣扇。

  避免感染:因施灸不當或化膿灸,導致區域性燙傷,可能起瘡,引起灸瘡。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起瘡,千萬不能把瘡搞破,如果瘡已經潰爛感染,需要立即使用消炎藥。

  熟知施灸的流程:如果需要艾灸的穴位較多且不集中,應該按先從背部開始,再向胸腹,做到由頭到身再到四肢的先後順序。

  留意實施艾灸的時間:如果被施灸的人患有某些病證必須注意施灸時間,比如容易失眠的人要在臨睡做艾灸。切忌在空腹時和在飽腹後立即進行。

  循序漸進:第一次使用艾灸需要留意好刺激量,先使用較少量、控制時間,如用小艾炷,或讓時間少一點,壯數少一點。實施幾次後再大艾灸劑量。切忌一開始就用大劑量進行。

  避免暈灸 :暈灸雖然不常見,但是如果出現暈灸則會感到頭暈、目眩、胸悶、氣血不好、心慌、汗出等,情況嚴重會發生暈倒。如果出現暈灸後,首先需要馬上停灸,其次躺下靜臥,再加灸足三裡,最後溫和灸約一刻鐘。

  控制施灸溫度:如果被施灸者面板感覺遲鈍或是兒童,可將兩根手指放在施灸部位的旁邊,這樣以來就可以感受到施灸部位的溫度,就能夠做到收到好的效果,又不會燙傷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