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磁場教學反思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高二物理磁場教學是很重要的知識點。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範文1

  本課是高二物理《磁場》這個單元的重要內容。本人通過探究式教學,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具體講,這節課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感到比較滿意。

  一、教學程式的設計比較合理

  本課的教學程式分為11個教學環節

  1、提出問題:垂直射入磁場的帶電粒子在洛倫磁力的作用下會做什麼運動?

  2、實驗演示:沒磁場時做勻速直線運動,垂直射入磁場時做圓周運動。

  3、創設一系列的問題情景,提問學生,老師點撥引導,用上節課有關洛倫磁力的知識和高一有關向心力的知識,理論分析得出垂直射入磁場的帶電粒子在洛倫磁力的作用下會做勻速圓周運動。

  4、課件模擬帶電粒子在磁場中做勻速圓周運動,特別注意向心力***洛倫磁力***的大小和方向。

  5、讓學生推導帶電粒子在磁場中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半徑公式和週期公式。

  6、實驗演示:改變粒子的速度V和磁感應強度B,觀察半徑的變化

  7、課件模擬:改變m、v、q、B,觀察半徑的變化

  8、課件模擬:兩個m、q相同,v不同的粒子在同樣的磁場中運動,觀察週期是否相同。

  9、通過例題一***題目略***,鞏固半徑公式和週期公式。讓學生先演算,老師把學生做的情況用實物投影儀進行反饋,然後點評。

  10、講評課本的例題,讓學生先思考,提問學生回答解題思路,老師再講評,並指出這就是質譜儀的原理。老師進一步詳細講解質譜儀的構造、原理及應用。

  11、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二、資訊科技與教學內容恰當有效的整合

  資訊科技與學科的整合,其主體是課程,並不是所有學科、所有章節都適合用資訊科技來整合,要選擇最有利於開展整合的章節內容來發揮整合的優勢,而本節課充分利用物理課件,在適當的時候進行整合,充分體現了學科本位的特徵,又能有效地突破重點和難點。

  三、運用探究式教學,培養探究能力

  教師在整節課中,通過提出問題→猜想→實驗驗證→理論分析→例題鞏固,讓學生自己分析探究帶電粒子在勻強磁場中的勻速圓周運動,推導粒子運動的軌道半徑和週期公式,再通過分層次的問題設計,理解質譜儀可以測定帶電粒子的質量和在現實中的運用。這一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教師著意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體現了新課標要求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

  四、學生主體地位得到發揮

  教師首先提出問題,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猜想,然後又創設一系列問題情景,啟發學生的思維,理論分析得出垂直射入磁場的帶電粒子在磁場中會做勻速圓周運動,接著讓學生推導圓周運動的半徑公式和週期公式,講解例題時讓學生充分思考,提問學生解題思路,讓學生演算,並把演算結果用實物投影儀進行反饋。無不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課後認真反思,也有不太如意的地方。

  一、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前面部分的內容花的時間過多,後面講質譜儀時顯得太匆忙,有前緊後鬆的感覺。

  二、課堂小結不僅侷限於知識點的小結,還要包含學法的小結,本人忽視了這一點。應該把這節課如何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作一小節,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造思維。

  範文2

  本課是高二物理《磁場》這個單元的重要內容。本人通過探究式教學,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具體講,這節課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感到比較滿意。

  一、教學程式的設計比較合理

  本課的教學程式分為 11個教學環節

  1、提出問題:垂直射入磁場的帶電粒子在洛倫磁力的作用下會做什麼運動?

  2、實驗演示:沒磁場時做勻速直線運動,垂直射入磁場時做圓周運動。

  3、創設一系列的問題情景,提問學生,老師點撥引導,用上節課有關洛倫磁力的知識和高一有關向心力的知識,理論分析得出垂直射入磁場的帶電粒子在洛倫磁力的作用下會做勻速圓周運動。

  4、課件模擬帶電粒子在磁場中做勻速圓周運動,特別注意向心力***洛倫磁力***的大小和方向。

  5、讓學生推導帶電粒子在磁場中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半徑公式和週期公式。

  6、實驗演示:改變粒子的速度V和磁感應強度B,觀察半徑的變化

  7、課件模擬:改變m、v、q、B,觀察半徑的變化

  8、課件模擬:兩個m、q相同,v不同的粒子在同樣的磁場中運動,觀察週期是否相同。

  9、通過例題一***題目略***,鞏固半徑公式和週期公式。讓學生先演算,老師把學生做的情況用實物投影儀進行反饋,然後點評。

  10、講評課本的例題,讓學生先思考,提問學生回答解題思路,老師再講評,並指出這就是質譜儀的原理。老師進一步詳細講解質譜儀的構造、原理及應用。

  11、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二、資訊科技與教學內容恰當有效的整合

  資訊科技與學科的整合,其主體是課程,並不是所有學科、所有章節都適合用資訊科技來整合,要選擇最有利於開展整合的章節內容來發揮整合的優勢,而本節課充分利用物理課件,在適當的時候進行整合,充分體現了學科本位的特徵,又能有效地突破重點和難點。

  三、運用探究式教學,培養探究能力

  教師在整節課中,通過提出問題→猜想→實驗驗證→理論分析→例題鞏固,讓學生自己分析探究帶電粒子在勻強磁場中的勻速圓周運動,推導粒子運動的軌道半徑和週期公式,再通過分層次的問題設計,理解質譜儀可以測定帶電粒子的質量和在現實中的運用。這一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充分體現了教師著意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 FFKJ.Net]的科學探究,體現了新課標要求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

  四、學生主體地位得到發揮

  教師首先提出問題,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猜想,然後又創設一系列問題情景,啟發學生的思維,理論分析得出垂直

  範文3

  本節講解了兩個重要概念一個是磁場,另一個是磁感線.本節的特點是比較抽象,磁場是客觀存在的卻看不到,磁感線本身是不存在的,為了分析看不到的磁場用磁感線這一概念描述,而畫出的. 本節的重點和難點是建立磁感線的概念.強調磁感線是人們為形象表示磁場而假定的一組曲線,其實並不存在。

  本節的磁場、磁感線教學相對比較抽象,磁場雖然存在但是看不到,也摸不著引導學生展開空間想象就顯得很重要,所以必須做好演示實驗,同時利用投影,巧設提問,使學生的觀察方向化.通過改變小磁針位置觀察其指向的變化,通過鐵屑磁化後在磁場的分佈感受磁場的存在和磁場的分佈.讓學生通過現象去認識磁場.通過演示實驗應當學到探找科學規律的途徑.通過小磁針的不同轉向,說明磁場的存在;通過鐵屑磁化後在磁場的分佈形象看到磁體空間磁場的分佈.人們為了形象描述磁場想到用一組曲線——磁感線.利用多媒體將現象重複,組合;學生類比理解很快明確各種情況下磁體周圍磁場的分佈,並用磁感應線來描述。

  明確強調磁場的客觀存在和磁感線並不存在只是人們為了形象描述磁場想到一組假想的曲線,讓學生會觀察並學會分析和歸納。這比記住什麼是磁場、什麼是磁感線更重要。磁場看不見,摸不著,很抽象,因此,選用實驗的方法,儘可能使內容形象化。講授的關鍵是:第一、緊扣磁場的基本性質——磁場對放入其中的磁體產生力的作用,且具有方向性;第二、做好演示實驗,有層次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抽象思維能力;第三、類比空氣流動成風、磁場對磁體有力的作用,說明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也是可以認識的,使學生認識磁場的存在,滲透科學的思維方法。


看了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