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下生物複習資料

  八年級即將要會考,八年級下冊生物需要複習的內容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八下生物複習資料(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第一節 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如:種子繁殖***胚珠中的卵細胞與花粉中的精子結合成受精卵→種子中的胚→新一代植株。***

  有性生殖的過程:開花→傳粉→受精→結實→種子→新一代植株。

  2.無性生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進行無性生殖的植物,大多是具有有性生殖能力的。***

  應用:扦插,嫁接,壓條,分株、組織培養

  ***1***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2***蘋果、梨、桃等很多果樹都是利用嫁接來繁育優良品種。

  3.扦插:剪取植物的一段枝條,把枝條的下部插入溼潤的土壤中,使其長成一個新個體。

  4.嫁接就是把一個植物體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個植物體***砧木***上,使結合在一起的兩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物體。嫁接有枝接和芽接兩種。

  嫁接成活的關鍵:接穗與砧木的形成層緊密結合,以確保成活。

  5.植物的扦插***如薄荷的扦插 P.7***

  a.莖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減小傷口水分過多蒸發***的,而莖段下方的切口則是斜向***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積***的。

  b.上一個節上的葉要去掉部分葉片,下面一個節上的葉從葉柄處全部去掉,減少水分散失。保留部分葉片,進行光合作用。

  6.將馬鈴薯的塊莖切成小塊來種植時,每一小塊都要帶一個芽眼。

  7.無性生殖、有性生殖的意義

  ***1***無性生殖新個體內所含的遺傳物質與母體相同,後代在性狀上與親代保持一致。優點:後代能保持母體的優良特性,繁殖速度快。

  ***2***有性生殖產生的後代具備兩個親代的遺傳性,具有更大的生活力和變異性,對於生物的進化是很有意義的。

  第二節 昆蟲的生殖和發育

  1.變態發育:在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幼體與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很大,這種發育過程稱為變態發育。

  完全變態: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 舉例:家蠶、蜜蜂、菜粉蝶、蛾、蠅、蚊

  不完全變態: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 舉例:蝗蟲、蟬、蟋蟀、螻蛄、螳螂

  蝗蟲的幼蟲,形態和生活習性與成蟲相似,只是身體較小,生殖器官沒有發育成熟,僅有翅芽,稱為若蟲,蝗蟲的若蟲能夠跳躍,又稱為跳蝻

  3. 昆蟲生殖發育特點:卵生、有性生殖、體內受精。

  3.赤眼蜂將卵產在玉米螟、棉鈴蟲、松毛蟲等害蟲的卵內,赤眼蜂的卵將以這些蟲卵中的營養物質為營養,進行生長髮育,使害蟲的卵不能發育,達到殺滅害蟲的目的,同時用赤眼蜂殺滅害蟲可以減少農藥對環境的汙染。

  4.蟬的外殼***外骨骼***是堅硬的,不能隨著蟬的生長而擴大。當蟬生長到一定階段時,蟬的外骨骼限制了蟬的生長,蟬將原有的外骨骼脫去,這就是蟬蛻。

  第三節 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1.兩棲動物: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經變態發育,成體生活在陸地上,也能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兼用面板輔助呼吸。代表動物:青蛙、蟾蜍、大鯢、蠑螈等。

  2.青蛙的生殖和發育:

  ***1***發育經過:卵→蝌蚪→幼蛙→成蛙。

  ***2***生殖發育特點:有性生殖、卵生,體外受精,水中發育,變態發育。

  ***3***雄蛙鳴叫的意義是求偶,雌雄蛙抱對有利於提高卵的受精率。

  3.兩棲動物的生殖和幼體的發育必須在水中進行,幼體要經過變態發育才能上陸地生活。大多數兩棲動物只能分佈在水域附近的潮溼的地區。隨著池塘、河流、湖泊等水域環境的縮小,兩棲動物的分佈範圍也愈來愈小。

  [P.16資料分析]

  1.環境的變遷對兩棲動物的繁衍的影響:環境變遷破壞了兩棲動物生殖和發育所需的環境,導致兩棲動物繁衍後代的能力下降。

  2.出現畸形蛙的原因:受到了寄生蟲的感染。而向河流和湖泊排放生活汙水則可能增加寄生蟲的數量。

  注意:兩棲動物的發育只說是變態發育,不再區分到底是不完全變態發育還是完全變態發育。

  第四節 鳥的生殖和發育

  1.生殖特點:有性生殖、卵生、體內受精。

  2.鳥卵的結構與功能:如圖:課本P.18

  ②卵殼和①卵殼膜對卵起保護作用,在卵殼上有許多氣孔可以透氣,以確保卵進行氣體交換。

  ④卵白對胚有保護作用,還能供給胚胎髮

  育所需的養料和水。

  ⑧卵黃膜***相當於細胞膜***起保護作用。

  ⑥卵黃是卵細胞的主要營養部分,為胚胎髮育提供營養。

  八下生物複習資料(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第一節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1. 遺傳是指親子間的相似性,變異是指親子間和子代個體間的差異。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通過生殖和發育而實現的。

  2. 性狀:生物體形態結構、生理和行為等特徵統稱為性狀。

  3. 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例如:人的雙眼皮與單眼皮。

  4.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例:轉基因超級鼠比小鼠大許多,是由於轉入了大鼠生長激素基因。

  5. 把一種生物的某個基因,用生物技術的方法轉入到另一種生物的基因組中,培育出的轉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現出轉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狀。

  [P.27資料分析]轉基因鼠的啟示

  1.這項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狀是鼠的個體大小。控制這個性狀的基因是大鼠生長激素基因。

  2.基因與性狀的關係:基因決定生物的性狀。

  3.在生物傳種接代的過程中,傳下去的是控制性狀的基因,而不是性狀。

  第二節 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1.在有性生殖過程中,親代的基因經精子或卵細胞傳遞給子代,精子和卵細胞就是基因在親子代間傳遞的“橋樑”

  2. 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呈雙螺旋結構

  3.染色體:細胞核中能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是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每一種生物細胞內的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都是一定的,如水稻的體細胞中有12對染色體。

  4.染色體、DNA、基因的關係:染色體由DNA分子和蛋白質分子構成,每條染色體上有一個DNA分子,每個DNA分子上有許多個基因。 經過築巢、求偶、交配、產卵、孵卵、育雛幾個階段。其中求偶、交配、產卵是鳥類生殖和發育必經的過程。

  5.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對存在的,DNA分子是成對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對存在的,分別位於成對的染色體上。如人的體細胞中有23對***46條***染色體,也就包含了46個DNA分子,含有數萬對基因,決定著人體可遺傳的性狀。

  6. 生殖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如圖:課本P.32

  在形成精子或卵細胞的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都要減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對染色體中各有一條進入精子或卵細胞中。而當精子和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時,染色體又恢復到親代體細胞中染色體的數目。

  子代體細胞中的每一對染色體,都是一條來自父親,另一條來自母親。由於基因在染色體上,因此,子代就具有了父母雙方的遺傳物質。[P.32練習]

  4.通過無性生殖產生的後代,只具備母體的遺傳特性,所以,無性生殖的後代能夠較穩定地保持母體的遺傳性狀,個體之間十分相像,與染色體和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無關。

  第三節 基因的顯性和隱性

  1.孟德爾的豌豆雜交試驗:

  ***1***孟德爾:***1822~1884***,奧地利人,是遺傳學的奠基人。

  ***2***實驗過程:把矮莖豌豆的花粉授給高莖豌豆***或反之***,獲得了雜交子一代的種子,雜交子一代的種子發育成的植株都是高莖的。孟德爾又把子一代***高莖豌豆的種子種下去,長成的子二代植株有高有矮***高矮之比為3:1***。

  ***3***對實驗現象的解釋為:

  ①相對性狀有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之分。雜交子一代表現的出的性狀,叫做顯性性狀。未表現的性狀,叫做隱性性狀。如豌豆的高和矮,高莖是顯性性狀,矮莖是隱性性狀,雜交子一代表現為高莖。

  ②控制相對性狀的基因有顯性和隱性之分。***習慣上,用同一英文字母的大、小寫分別表示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

  ③在相對性狀的遺傳中,表現為隱性性狀***矮豌豆***的,其基因組成只有dd一種,表現為顯性性狀***高豌豆***的,其基因組成有DD或Dd兩種。

  ④基因組成是Dd的,雖然隱性基因d控制的形狀不表現,但它還會遺傳下去。 DD × dd

  第四節 人的性別遺傳

  2.性染色體是指在體細胞中能決定性別的染色體,在人的體細胞中,性染色體有1對***2條***。

  3.體細胞中染色體的組成:

  男性:22對常染色體+XY***共23對染色體***

  女性:22對常染色體+XX

  4.生殖細胞中染色體的組成:

  精子:22條常染色體+X或22條常染色體+Y***共23條染色體***

  卵細胞:22條常染色體+X

  5. 生男生女機會均等

  女性排出一個含X染色體的卵細胞。精子從含有的性染色體來說只有兩種,一種是含X染色體的,一種是含Y染色體的,它們與卵細胞結合的機會均等。因此生男生女機會均等,各佔50%,男女比例為1∶1。***圖解P.42*** 一個母親如果生一個孩子,生男生女的機會各佔50%。

  第五節 生物的變異

  1.生物性狀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變異首先決定於遺傳物質的不同,其次與環境也有關係。因此變異可分為可遺傳的變異和不遺傳的變異。

  2.可遺傳的變異:由遺傳物質的變化引起的變異,不可遺傳的變異:單純由環境因素的變化引起的變異。

  3. 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人工選擇、基因重組***又叫雜交育種,抗倒伏基因與高產基因重新組合到一起***、基因突變***又叫太空育種,宇宙射線輻射,引起基因突變***。

  4. 生物變異的意義:生物的變異為生物的進化提供了原始材料。生物的變異是生物進化和發展的基礎。

  八下生物複習資料(生物的進化)

  第一節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科學的推測:需要一定的證據;嚴密的邏輯;豐富的聯想和想像。

  2.地球大約形成於46億年前,原始生命大約誕生於36億年前。

  3.海洋化學起源說:

  ***1***原始生命起源於非生命物質,過程如下:無機物→小分子有機物→大分子有機物→多分子體系→原始生命。

  ***2***原始大氣與現在大氣明顯的區別是原始大氣中沒有氧氣。

  ***3***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物質和能量。

  ***4***米勒的實驗:米勒將原始大氣中的成分泵入一個密封的裝置內,通過進行火花放電,合成了多種氨基酸。

  ①原料:甲烷、氨、氫氣、水蒸氣等。

  ②產物:氨基酸。

  ③結論:原始地球上能產生構成生物體的簡單有機物。

  ***5***原始大氣在高溫、紫外線以及雷電等自然條件的長期作用條件下,形成了許多簡單的有機物。後來,這些有機物隨著雨水進入湖泊和河流,最終彙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6***原始生命誕生於原始海洋。原始海洋中所含的有機物,不斷地相互作用,經過極其漫長的歲月,大約在地球形成以後10億年左右,才逐漸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7***原始地球條件: 高溫、紫外線以及雷電、原始海洋、原始大氣***無氧氣***。

  ***8***蛋白質、核酸是構成生物體的重要有機物。[P.55練習]

  2.在現在的地球環境條件下,地球上不會再形成原始生命。因為不存在原始生命形成時所需要的環境條件,如原始大氣、高溫、持續不斷的雷電等。另外,現在的海洋的成分也發生了改變。

  第二節 生物進化的歷程

  1.比較法:根據一定的標準,把彼此有某種聯絡的事物加以對比,確定它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例如,對不同種類生物的形態結構進行比較,可以推斷它們之間的親緣關係。

  2.化石:是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由於種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干萬年的複雜變化系形成的。在開究生物進化的過程中,化石是非常重要的證據。

  3. 生物進化的歷程:

  ***1***即比較不同型別動物的化石在地層中出現的順序:越古老的地層裡,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簡單,越低等;越晚近和的地層裡,形成化石的生物越複雜,越高等;說明生物進化的順序是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

  ***2***通過對鄭氏始孔子鳥化石與現代鳥和爬行動物的形態和解剖特徵的比較,可推斷鳥類可能是由爬行類進化來的。

  生物體的一些重要物質如細胞色素C的差異性來比較生物之間的親緣關係的方法,表明人和黑猩猩

  的親緣關係最近。

  4.科學家們通過對不同年代化石的縱向比較,以及對現存生物種類的橫向比較等方法,推斷出了生物進化的大致過程。生物進化的大致過程圖:P.59。

  5. 動物進化的歷程

  原始單細胞動物→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

  ***1***無脊椎動物的進化歷程:單細胞的動物→腔腸動物門→扁形動物門→線形動物門→環節動物門→軟體動物門→節肢動物門→棘皮動物。

  ***2***脊椎動物的進化歷程:鳥類

  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

  6. 植物的進化歷程:藻類→苔蘚→蕨類→種子植物***先裸子植物後被子植物***

  7、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由簡單到複雜***身體結構上***,由低等到高等***進化水平上***,由水生到陸生***生活環境上***。[P.61練習]

  3.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我們不能簡單地回答,因為任何生物都是不斷進化發展的,進化的歷程是漫長的,而且遺傳和變異是進化的基礎。在由爬行動物進化到鳥類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生變異,並經自然選擇將這種變異儲存和遺傳下來。從進化的角度看,雞這一物種形成時,雞和雞蛋同時形成。從基因水平看,雞和雞蛋具有同樣的遺傳物質基礎,二者在地球上的出現也是無所謂先後的。

  4.這些非常簡單、低等的生物由於能夠適應環境的不斷變化,所以沒有滅絕,而且分佈還非常廣泛。

  第三節 生物進化的原因

  1. 100年的時間,樺尺蛾由淺色佔多數變成深色佔多數,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淺色的樺尺蛾在黑色樹幹上易被捕捉,深色的易倖存下來,繁衍後代。

  2. 保護色及其意義:動物的體色與周圍環境的色彩十分相似,人們把這種體色稱為保護色,具有保護色的動物不易被其他動物所發現,這對它躲避敵害或者捕食獵物是十分有利的。保護色的形成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3. 除了保護色,動物的警戒色和擬態也有助於生物的生存。

  4. 生物不斷進化的原因是自然選擇。

  5. 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包括過度繁殖、生存鬥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四個方面的內容。

  ①達爾文認為,在自然界,各種生物普遍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能夠產生大量的後代,而生物賴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間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為獲取足夠的食物和空間而進行生存鬥爭。

  ②在自然界中,生物個體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其中有許多變異是能夠遺傳的,這些不斷髮生的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基礎。

  ③變異具有不定向性。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在生存鬥爭中容易生存下來***適者生存***,並將這些變異遺傳給下一代,而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容易被淘汰***不適者被淘汰***。

  ④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鬥爭,適應者生存,不適應者被淘汰,這就是自然選擇。

  生物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而不斷進化。

  遺傳和變異是進化的內在因素,環境變化是進化的外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