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的論文

  國學,一國所固有之學術也。國學和文學數學的意思不同,並非是國家之學或者治國之學。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的相關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激發誦讀興趣 培養誦讀習慣

  國學經典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精華,是民族精神的根基。誦讀國學經典對於提升人的境界,豐富人的內涵、開闊人的胸襟、淨化人的靈魂,啟迪人的智慧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國學經典簡潔而不簡單,寥寥數語卻盡現悠長韻味、深遠意境,正如孔子所說“不學詩,無以言”。自從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以來,我始終以“誦讀中華民族之經典,弘揚中華民族之正氣”為導向,結合豐富的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誦讀習慣。

  一、以身作則,要求學生能做到的我先做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要求學生做到的,我必先做到。所以,我也主動參與到誦讀經典文章的活動中來。在每一節國學經典課的授課前,我必要細細品味《論語》裡的每一句話,讀準每一個音,領悟其中的育人思想,與學生齊讀共誦,我要求學生會讀的,我跟著學生一起讀,我要求學生背誦的,我也和學生一起背誦,這樣相互比賽,既和諧了師生關係,為學生樹立了榜樣,又觸發了學生的誦讀興趣,更提升了我自身的文化底蘊和道德修養。

  二、誦讀千古美文,增加學習興趣

  多誦讀好聽又好說的韻文,不僅能讓學生充分感受漢語言形式的魅力,還能使他們更喜歡學習語文。小學生的好奇心十分強烈,插入與教學內容相關係的典故,能把好奇心轉化為學習興趣。如讀《贈汪倫》時插入“十里桃花,萬家酒店”的故事;讀《塞下曲》插入李廣將軍射虎中石的故事;背《七步詩》插入曹丕、曹植二人之間的故事;

  背《三字經》中的“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孟母三遷的典故。背“頭懸樑,錐刺骨,彼不教,自勤苦”講晉人孫敬懸樑苦讀,戰國蘇秦用錐刺腿的勤學故事„„這些典故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誘導了學生和作者產生情感共振效應。“像這樣以精讀文章作為出發點,向四面八方發展開來,那麼精讀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帶讀許多書,知解與領會的範圍將擴張多大啊!”。學生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不僅理解了其中的內涵,還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

  三、多種形式,激發誦讀興趣。

  我結合學校實際和學生年齡特點開展了“讀、誦、演”系列活動。“讀”就是在校內課餘時間讀給老師同學聽,回家作業之後讀給父母聽;“誦”即在熟練讀的基礎之上成誦,要求要有一定的韻味,真正體驗古文化的意境。實現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的對接和契合。“演”即把經典篇目活化成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小學生樂於接受。結合小學生年齡特點,把《三字經》編排成拍手歌,跳皮筋時的童謠;還為學生建立了“經典誦讀記錄卡”,記錄了學生在經典誦讀過程中的腳印。我們學校還創編了經典操,同學們邊做操,邊背誦《三字經》《弟子規》《道德經》《千字文》等國學經典的內容。既鍛鍊了身體,又增長了知識。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誦讀國學經典是樹人之根本。在誦讀國學經典中,中華民族精神激勵著學生,中華民族的文化滋養著學生,中華民族的團結凝聚著學生,每位學生都樹立了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古詩芳香,韻味悠長,濃濃的經典文化縈繞在校園裡,也培養出一個個具有正氣、志氣、雅氣、才氣的中國娃。

  篇二

  學習國學可以提高自己的素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麼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目標。

  《國學》讓我學會感恩、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學生,在家裡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說,國學知識裡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後, 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鬆而灑脫。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為傲,也希望大家能繼承併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臺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

  篇三

  國學,一國所固有之學術也。國學和文學數學的意思不同,並非是國家之學或者治國之學。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如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以國學大師章太炎《國學講演錄》所分,則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

  經典是一個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結晶,所載為至理常道,透射著人文的光芒,其價值歷久而彌新,任何一個文化系統皆有其永恆不朽的經典作為源頭。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學習!“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國的國學經典文化底蘊豐厚,蘊藏著豐富的為人處事的經驗和做人的道理。誦讀經典,使我們變得聰慧、禮儀、仁愛、守信、博學......國學經典學習提升國民道德品質,讓我們一生受益無窮。

  國學經典包括一.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二.易經、詩經、老子、莊子。三.唐詩、宋詞、元曲、韻文。四.三字經、千字文、百

  家姓、弟子規。誦讀經典美文吸收、儲藏、理解、運用。一位名牌大學的高才生曾深有感觸地講道:語文學習是任何學習的基礎。我之所以各門功課學的得心應手,是因為大大得益於小時候的國學經典學習,記憶醞釀,厚積薄發。讀經重要,勝於讀其他書。孔子的經典語錄集《論語》,因其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其推崇備至,不僅影響著今天中國人的思想,更是成為外國學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經典之作。可見,《論語》之影響深遠而巨大。 我們今天再來捧讀《論語》,其現實意義究竟在哪裡?北師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生活,找到個人座標”。因此,《論語》可以作為我們個人尤其是作為教師的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養性,德行人生

  《論語》中關於修德的言論,最具概括性且易於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益者三樂,損者三樂”。孔子認為:血氣未定的年少之時,不要沉浸於女色;血氣方剛的成年時期,不要與人爭鬥:而到血氣既衰的老年,不要貪得無厭。一個人遇事不要主觀臆測,不要盲目武斷,不要固執己見,不要自以為是。孔子還認為,和正直,誠實守信,博學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諂媚的人,虛偽陰險的人,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時他還認為,如果以適度的禮樂來節制自己,以稱道別人的好處,以擁有很多賢德的朋友為快樂,對人是有益的,而以驕奢淫逸,遊蕩忘返,宴飲荒淫為快樂,對人則是有害的。這些言論,簡潔明瞭,教人自我警醒,讓人持守美德或教人棄去偏執。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把這幾句話牢記在心,時時警醒自己,應該說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會有大的過錯了。

  二、勤於好學,終身不懈

  孔子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強調學生應該勤於讀書求知,探究學問。在《論語〃先進》中記載孔子反對子路使子羔去做費邑之宰,因為子羔尚未成學,年紀尚輕。孔子認為,研習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備條件,決不能忽略不顧。否則,一味埋頭蠻幹,難免會有差謬,也就是說,學習前代經典有益於涵養學生崇高的道德品質,孔子指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即詩能感發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向善;禮能規範約束人的行為,使人能夠單立於世,而音樂能夠薰染人的心魄,使人德行圓滿。總之,孔子認為學文可以涵養完美的人格,所謂君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這些美好的品質,都應當歸功於學文時潛移默化的力量。

  三、誨人不倦,因材施教

  《論語〃述而》中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意思是說努力學習而不感到滿足,教誨別人而不感到厭倦。縱觀《論語》全篇,孔子這裡的誨人不僅指教誨他人以知識,還包括教誨他人為人處事的態度。作為教育先祖的孔子,可謂教書育人的典範,孔子從而立之年開始教授學生,而且持久不渝,終生以之,他一生“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佳話,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蹟。孔子的教育事業獲得了極大的成功,除了他的“誨人不倦”的態度,還有就是他“因材施教”的方法,在教育方面,孔子最偉大的口號是“有教無類”,它打破了階級的差別,年齡、貧富、貴賤等界限,學生中長幼老少者有之,富貴貧賤者有之,但孔子卻把他們調教得各有專長,各有成就,形成了一個和諧的團體,在孔子周遊列國的十四年間,師生間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沒有因為困厄而變心從俗,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在《論語〃先進》中有一段場景,令人感動,對於我們很受啟發。子路、曾皙、冉有等弟子侍坐在孔子身旁,孔子和他們坦誠自然交談,孔子啟發他們:“如惑知爾,則何以哉?”弟子們於是很自然地說出真心話來。子路魯莽率直,公西華謹慎持重,曾皙灑脫悠然,無不顯示了個人不同的才性、抱負和願望,孔子於是據此對他們做恰切的指導。

  四、修己治人,仁愛至上

  孔子無論談“修己”還是“治人”,最終歸依還是人生道德。孔子所重視的德行,所包括的範圍甚廣,而這些都可用“仁愛”來總括。“仁愛”是孔子所樹立的最高的人生道德理想。在《論語》中有一百多次提到“仁”,雖然具體語境的差異各不相同,但所指都是一種道德的修養境界,是一切德行的總和,孔子提出“仁愛”,是對人的情感、情操、修養的重視。“巧言令色,鮮矣仁”!那些脅肩諂笑,趨炎附勢,出於利慾誘惑而屈己的人的行為不是“仁”。何謂“仁”?“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仁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孔子認為恭敬就不會招致欺侮,寬容就能得到多數人的擁護,守信就會得到人們的信任,機敏就會取得成就,而慈善就容易調遣別人。這就是孔子認為的“仁”的五者能行天下的理由。當然,孔子關於“仁”的言論還有很多,但就教師的為人準則,只此幾點,我認為就足夠矣。可見,孔子仁德思想的深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