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德育教育論文

  中小學生的德育教育是每位家長和教師教育的重點,影響學生德育的主要因素是道德因素,家長和教師應該圍繞著影響學生的道德因素展開相應的道德策略。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談中小學生德育教育》

  摘要 中小學生的德育教育是每位家長和教師教育的重點,影響學生德育的主要因素是道德因素,家長和教師應該圍繞著影響學生的道德因素展開相應的道德策略。

  關鍵詞 中小學道德教育策略

  重視和加強中小學生道德教育,是每位領導、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受當今不良風氣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中小學生思想道德基礎不穩定。為了消除不利影響,為社會主義建設保駕護航,加強中小學生道德教育刻不容緩,教育工作者要用戰略的眼光認真地研究分析、影響中小學生道德教育的因素,並尋找加強中小學生道德教育的一些對策。

  一、影響中小學道德教育的因素

  ***一***社會因素

  一是社會風尚對學生的影響。社會風尚是指一定社會中多數成員的價值取向,遵守倫理道德和法律法規的狀況。社會風尚是個人生活的真實世界,對個人發生著潛移默化的規範作用,良好的社會風尚能強化學校教育的正面影響,而消極敗落的社會風尚則會抵消甚至消解教育的作用。如,在學校附近開設營業性舞廳、電子遊戲室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宜進入的場所;廣播、電影、電視、網咖等渲染的暴力、色情、賭博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內容,這些低階下流、腐朽沒落的道德觀念、生活方式侵蝕著中小學生稚嫩的心靈,使他們的行為失去準則,是非、善惡、美醜界線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他們只注重個人主義而忽略社會義務,這正是社會風氣對教育作用的抵消。二是道德教育缺乏法律支援和政策保障。當前我國的思想道德建設,只限於教育範疇,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援和政策保障,尚沒有《道德法》和必要的道德教育政策和條例。

  ***二***學校因素

  一是有些農村中小學校,不注重德育陣地環境建設,沒有為學生塑造良好的校園文化。二是有些學校在考試和升學指揮棒下,未把全面育人作為學校工作的最高法律,存在重智輕德現象。三是有些教育者空調說教不注重實效。一些教育者苦口婆心,脣焦舌燥,而學生卻無動於衷。由於只作用於說教,沒開展與學生年齡相適應的各種道德教育活動,導致了許多偉大的人物和感人的事蹟,用不了多久學生就將其拋之腦後,學生把上課當成了老師的事。四是一些教育缺乏“愛心”不尊重學生人格,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人格,不得歧視學生,不得對學生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不得侵犯學生合法權益。”另外,一些教師不注重品行修養,陋習不避學生耳目,汙染了學生的視聽,學生很難“親其師,信其道”。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社會最基本的單位,是自然形成的教育場所。中小學生的社會過程始於家庭,其基本生活技能的掌握,社會行為規範的獲得、性格的形成都裡不開家庭的影響和作用。

  二、加強中小學生道德教育的一些對策

  ***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對孩子進行道德素質教育絕不能忽視家庭教育這一陣地,家庭環境如何直接決定和影響著為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孩子是父母珍貴的財富,當得到他時,就意味著接受擔負、哺育的責任。如,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這包括提供適當的衣物,有足夠營養的食品,給孩子創造一個活潑、美觀、整齊、空問適度的生活環境,還要給孩子留有一定的自由活動空間;家長還應為孩子學習創造適當的環境,比如,提供適宜的桌椅、學習用具、適量並適當的書籍,這樣才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良好的家庭環境應是民主、自由、和睦的。比如,家庭成員之間在人格上平等,團結互助,有濃厚的學習風氣,每個成員有較高的生活目標,尊老愛幼,鄰里和睦,自覺遵守社會行為規範,恪守道德準則,在這樣的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一般都健康活潑,好學上進,精神愉快,能夠很好的適應集體生活和社會生活,更容易接受教育,促進良好觀念和個性的發展。

  ***二***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的任務是使學生形成一定的政治觀點、思想意識、道德品質、法律觀點和良好的心理品質。因此,學校是進行系統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是中小學生學習、成長的主要場所,也是加強中小學生道德教育的主要防線。

  一是學校要加強的陣地環境建設,為學生塑造良好的校園文化。一定形態的校園文化必然對學生產生一定方向的引導,這就是校園文化的導向作用,校園文化的導向作用就是在具體的環境和條件下,推動學生為長成社會需要的人才而努力,把具體的奮鬥目標、人生追求、信條和行為準則、內化成為師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優秀的校園文化是成長於其中的學生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對於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將產生不可估量的價值,學生在優美的校園環境中道德品質得到薰陶、得到昇華,使他們良好的道德風尚得以形成。二是領導、教師要改變教育觀念,把全面育人作為學校工作的最高法律,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來抓。加強校紀校風建設,把學生的道德教育透到學校教育的各個層面、各個環節,徹底改變以智育代表都好的局面。在一系列的道德教育活動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用教師多講,學生的道德品質就得到了提高。如:課堂上學習《未成年人保護法》等各項法規,蒐集、整理在國家大法上有哪些感人至深的執法、守法、護法的故事。使他們懂得與自己生活學習有關的法律,依法律己,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堅持他律與自律的結合,法德並重、守法養德,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四是教師要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平等對待每位學生,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用“愛心”育學生。

  ***三***社會教育

  社會教育是指有意識地培養人,有益於人的身心發展的各種社會活動。有關中小學生社會教育機構包括少難宮、少年之家、兒童公元、兒童影院、兒童閱覽室等。這些專門組織的社會教育機構旨在彌補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足。如:我校每年4月5日都要組織學生到黃台山抗日英雄紀念碑前掃墓,聽革命前輩講解遷安革命發展史,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陶冶情操,這種氛圍,家庭教育不能提供。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也要充分利用社會組織提供的基礎設施,對學生長期的進行道德教育。

  只要我們把全面育人作為教育的最高法律,把學生的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與時俱進,不斷探索,一定能建構起符合實際需要和社會需要、貼近學生而高效的道德教育體系,為加強中小學生道德教育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