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回的歷史典故

  顏回,字子淵,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孔門十哲之一,被孔子稱為“仁人”,後世尊稱其為復聖。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孔子說:“顏回啊,你先過來。你想想你家境比較低微,為什麼就不去做官,然後以彌補家用呢。”顏回回答道:“對於做官這件事情,我一點兒心思也沒有,城郭外面我有50畝田地,我可以用來耕種糧食;在城郭內部的40畝田地,我們可以養殖蠶和種植麻;我有著自娛自樂的方式,那就是波動鼓琴,並且夫子你跟我說的那些道理足以讓我感到愉悅,我又為何非得要去做官呢。”孔子聽了他的回答之後,先是變了一個臉色,說:“說的實在是好啊,我知道這是你心願。我聽說善於滿足的人,不會因為利益來使自己勞累;那些安閒自得的人,知道自己已經失去很多東西,但是也不會覺得有絲毫的畏懼;注重自己內心修養的人,不會因為自己不做官而感到慚愧。這樣的話我曾說了很多次,但是在你的身上我才是真正的看到,讓我有了收穫,可喜可賀。”

  顏回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不顧忌這些,日常的貧困對他來說,這才是享受,享受生活,有著自己的樂趣。

  顏回攫其甑的典故

  孔子周遊列國走到陳國與蔡國之間的時候,行走在山間,被困,孔子和其學生七天七夜都沒有吃到一粒米,顏回去討米,回來後煮飯,飯熟了後,孔子看到顏回用手從鍋內抓飯放進了嘴裡,孔子便假裝沒有看見這件事,等到顏回來請孔子吃飯,孔子假裝是剛剛睡醒,說自己剛才夢見了先人,自己將乾淨的飯吃掉之後才給先人吃。顏回說,不是那麼回事,剛才自己看到有炭灰飄到鍋內,飯被弄髒了,但是扔掉又很可惜,於是自己將其抓出來吃掉了。孔子於是喟嘆:要想了解一個人是多麼的難啊,我們都說眼見為實,可是眼睛看到的也會不一定可信,都說應該相信自己的心,有時候自己的心也會不可信。

  這則故事說明了看事情不能光看表面,瞭解一個人是困難的,而瞭解之後就需要堅定的相信他,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就產生誤會。從另一個方面也說明了孔子對顏回的信賴,他相信顏回是配得上自己的評價“賢哉回也”的,可見顏回的品德是可以為萬世楷模的。

  顏回輸冠的典故

  顏回在街上碰到買布人與賣布人在吵架,買布人理直氣壯的說三八就是二十三,你為什麼要我二十四錢?於是顏回說,三八就是二十四。買布人急了要與顏回打賭,並且要讓孔子評判,如果自己輸了願意輸自己的人頭,顏回說要是自己輸了就輸自己的帽子。兩個人找孔子評理,孔子卻出乎顏回意料的說,三八就是二十三啊。顏回於是輸了自己的帽子,顏回聽了老師的話,將自己的帽子乖乖的送給了買布人。但是顏回卻覺得孔子老糊塗了,於是決定不再跟隨孔子學習。

  顏回藉口回家有事,跟孔子告別,孔子囑咐顏回說,千年古樹莫存身,殺人不明勿動手。顏回走到路上,忽然下起雨,顏回趕緊跑到一個千年古樹的樹洞中避雨,可是想到老師的話,馬上跑出來,剛剛出來就見到一個閃電將大樹劈倒,於是心中佩服老師的先見之明。回到家的時候已經是深夜,顏回不願意打擾別人了,於是用佩劍撥開妻子的房門走到床邊,卻摸到床頭睡著一個人,床尾睡著一個人,於是大怒,舉起佩劍要砍,又想起老師的話,於是點上燈,卻發現妻子與妹妹各睡一頭,於是顏回非常震撼。天明的時候顏回返回老師那裡,見到老師就跪倒在地,說了自己的經過,問老師何以有先見之明。孔子說,你走的時候我見到要下雨了,於是囑咐你一句,見你帶著佩劍生著氣走了,覺得不放心也囑咐你一句,並不是有什麼先見之明。顏回又問為什麼老師一定要說三八是二十三,孔子說,你要是輸了只是輸掉一頂帽子,如果是買布人輸了就是一條人命,難道你想要人家的命嗎?顏回大徹大悟,從此之後再也沒有離開過孔子。

  從這則小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智慧與思想的深邃,也可以見到顏回一開始的時候對孔子也是存在著疑惑的,認識需要一個過程,這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