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書裡的故事

  歷史故事主要反映了歷史上所發生過的事情,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唐伯虎賣扇的故事

  唐伯虎,江南四大才子之首。世人素聞其玩世不恭、才華橫溢,對唐伯虎點秋香的風流韻事耳熟能詳,卻不知其一生坎坷,仕途失意,曾寫“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又何妨。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飄流在異鄉”抒發憤懣,更不知其晚年淒涼,最終客死他鄉。從出生到死亡,唐伯虎歷經54年的傳奇一生,且讓我們慢慢道來。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又稱桃花居士。據說唐伯虎出生的時間正好是明憲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時,因此取名唐寅。唐伯虎素有“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稱號,又與沈石田、文徵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

  相對於詩文而言,唐伯虎的畫更著名。唐伯虎的繪畫才能似乎是與生俱來的,他很小的時候就在繪畫方面顯露出驚人的天賦。教唐伯虎畫畫的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大畫家——沈石田。

  話說唐伯虎能拜於沈石田門下,與祝枝山有著不小的關係。據說唐伯虎小時候住在蘇州,家境貧寒,父親靠開酒館為生。小店雖然裝修簡樸但十分乾淨,客人不多,環境足夠安靜,因此時不時會有文人墨客來喝上一杯。唐寅從小就喜歡畫畫,十三歲那年,為了幫父親照顧酒館,唐伯虎輟學在家,再也沒去過學堂。他總是忙裡偷閒地畫兩張,如果畫出滿意的作品就把它貼在酒館的牆上。祝枝山是遠近聞名的才子,一日,他來到店中喝酒,看見了牆上的畫,很是喜歡,就問店家討要,還要付給銀兩,誰知老闆推辭道:“這是犬子的戲作,客官要是喜歡儘管拿去,不必付什麼銀兩。”祝枝山一聽這畫竟然是個孩子畫的,於是好奇心大發,就問店家:“我能否見一見這作畫的孩子呢?”

  父親把唐伯虎帶到祝枝山面前,經過一番攀談,祝枝山瞭解到,唐伯虎完全是自學成才,看到他小小年紀便有如此才華,祝枝山生了愛才之心,打算好好培養他,於是,決定幫他找一位老師,這老師便是沈石田。

  祝枝山帶著畫師沈石田來到了酒館。沈石田看過唐伯虎的畫後,讚不絕口,但是要想在繪畫的道路上走得遠,光有技巧是不夠的,還必須具備才氣,於是沈石田出了一個字謎,只要唐伯虎答得出,就免費教他畫畫。字謎是這樣的:“去掉左邊是樹,去掉右邊是樹,去掉中間是樹,去掉兩邊是樹,這是什麼字?”唐寅略一思考就說出了謎底:“是個‘彬’字。”沈石田很高興,就收下了唐寅。

  起初,唐伯虎學習刻苦勤奮,很快就能掌握繪畫技藝,因此受到沈石田的稱讚。不料,由於沈石田的稱讚,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石田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一次吃飯時,沈石田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石田的一幅畫,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唐伯虎的畫,題材廣泛,涉及各個方面。他的畫風獨具一格,揮筆自然,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知道有個畫家唐伯虎。這些畫,在唐伯虎窮困潦倒的時候也幫了不少忙,下面就有一個伯虎賣扇的趣聞。

  話說這唐伯虎向來喜歡遊山玩水,這一日,恰好來到西湖,正走著,忽然看見一群人在涼亭裡喝酒,被勾起了酒興,於是也進入涼亭,向酒家討了幾杯酒來。他一邊喝酒一邊觀賞美景,好不愜意。喝完酒,唐伯虎起身結賬,一掏口袋才發現忘了帶錢,於是跟酒家說道:“我今天走得匆忙,忘了帶錢,不知可否賒賬?”沒想到被酒家一口回絕。這下該如何是好?唐伯虎想了一會兒,忽然靈機一動,甩開手中扇,搖之,問道:“能不能用我手中的扇子來抵酒錢啊?”誰知酒家還是不答應。唐伯虎低頭想了一會兒,心生一計,大聲吆喝:“賣扇子啦,賣扇子啦!”這時走過來一個富豪,問道:“你這一把小小的扇子能賣多少錢?”唐伯虎遞過扇子說:“您看看就知道了。”誰知這富豪根本就是個門外漢,拿過扇子看說:“這扇子上的畫,一看就是信手塗鴉,隨意畫畫敷衍人的,根本不值錢。”說完還把扇子扔在了地上。

  唐伯虎聽他這麼說,很是氣憤。不一會兒,又走過來一個人,只見這人穿著一身布衣,書生模樣的打扮,他看到扇上的畫,拍著手連連稱讚,一眼就看出了是出自名家之手。這書生看完扇子,又轉過來看唐伯虎,見他氣宇軒昂,風流倜儻,一表人才,就試探地問道:“閣下可是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唐伯虎是也?”唐伯虎笑著點了點頭。

  周圍的人一聽賣扇之人竟是唐伯虎,紛紛出高價要買那把扇子,但是唐伯虎誰也沒給,唯獨遞給了剛才那個書生,並說:“你慧眼識人,這把扇子應該歸你。”書生感激地說道:“可是我身上只帶了十兩銀子,買不起您的畫呀。”“不妨,你給我五兩即可,夠我的酒錢就行了。”書生收下扇子,對著唐伯虎拱手拜謝。

  一旁的富豪看到此景,才知道剛才自己有眼不識泰山,錯失了大師的佳作,於是趕忙邀請唐伯虎入席,同飲美酒。喝了一會兒後,富豪對唐伯虎說:“先生能將剛才那把扇子賣給我嗎?我願出千兩黃金。”唐伯虎搖搖頭,起身欲走。誰知那富豪竟耍起賴來:“你剛喝了我的酒,沒給錢就想走嗎?”唐伯虎哪裡會上他的當,說道:“是你自己叫我喝酒的,這種天上掉餡餅的免費酒我哪有不喝的道理?”說完,周圍的人都笑了。富豪胡攪蠻纏,非要唐伯虎留下畫作才能離開,唐伯虎礙不過,只得讓人準備筆墨紙硯,揮筆作畫一幅,趕緊閃人。這富豪拿起畫作一看,頓時氣得兩眼冒火。原來唐伯虎給他畫的是一隻千年王八,還在旁邊題了一行字: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敬人者,人亦敬之;不敬人者,當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唐伯虎不僅畫畫得好,詩也寫得不錯。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他的詩作在他晚年的時候幾乎都失傳了。明萬曆年間,有個叫何君立的書商,很喜歡唐伯虎的詩詞歌賦,為了收集唐伯虎的詩詞,不惜花掉了萬兩銀子。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之後,他將唐伯虎生前失傳的近百篇詩文收整合冊,編成書出售於市,導致一時洛陽紙貴。

  無獨有偶,江南著名的出版收藏家毛晉也是唐伯虎的詩迷,由他編錄的《明詩紀事》和《海虞古今文苑》就詳細收錄了唐寅生前詩文和逸事,為後人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2:蔡倫和造紙術的故事

  公元105年,中常侍***侍從皇帝的官員***、尚方令***負責朝政的官員***蔡倫奏請東漢和帝准予將他的造紙術向民間推廣,他還挑選出挺括良好的紙,進獻給漢和帝。漢和帝試用以後,非常滿意,當場讚揚了蔡倫的這一創造發明,同時立刻下令把這個造紙技術推廣開去。

  從此,中國的造紙技術進入了先進的行列。在此之前,商朝把漢字刻在龜甲獸骨上,但是甲骨的來源很有限,而且不便攜帶、儲存,所以人們後來把漢字刻在簡牘上。簡和牘是用竹片或木片做成的,狹長的稱簡,略寬的稱牘。由於一片簡只能刻幾個字,因此寫一篇文章就要用許多簡,寫完之後人們再用繩子把簡串起來,成為冊。雖然做簡牘的材料遍地都是,但是它們也太笨重了,據說秦始皇每天批閱用簡牘寫的奏摺重達一石***約五十斤左右***。後來人們用絲帛作為書寫材料,它柔軟輕便,易於書寫,可惜量少價高,這一致命弱點使它難於推廣使用。

  在京城洛陽的皇宮裡當官的蔡倫,當時主管監督製造宮中用的各種器物。他非常聰明,很會動腦子,經常和工匠們一起研究製作工藝。蔡倫看到皇帝每天要批閱堆成小山般的簡牘,非常不方便,他就琢磨著要製作出一種輕便易用的書寫材料,來取代笨重的簡牘。

  對於新的書寫材料,蔡倫的第一個要求是輕便。因此用竹、木製成的簡牘首先被排除在外,而絲帛倒是符合的,可惜原材料稀少。於是,蔡倫仔細觀察了絲帛的生產過程,從分析絲帛的結構入手,發現它是由纖細的短纖維互相粘成的。於是,他把新材料定位在結構與絲帛相似、取材容易、價格低廉,從此時時處處留意著、尋覓著這種新材料。

  有一天,蔡倫和幾個小太監來到城外遊玩。這是一個十分幽靜的山谷,一條小溪潺潺流過,溪邊垂柳依依,景色宜人。

  小太監們一路打打鬧鬧,嘻嘻哈哈,十分快活,惟獨蔡倫心事重重,東張西望。忽然,他兩眼一亮,快步走到溪邊,蹲著不動了。

  小太監們覺得非常奇怪,都圍攏過來。只見蔡倫手裡捧著溼溼的、破破爛爛的、像棉絮一樣薄薄的東西發呆。

  一個小太監忍不住說:我還以為是什麼好東西呢,原來是這破玩意兒!快扔了吧!

  蔡倫卻彷彿什麼也沒聽見,仍然痴痴地捧著。

  那個小太監一個箭步走上去,抓起那棉絮一樣的東西就要往水裡扔。

  蔡倫突然醒過來似的,緊緊抓著不放,嘴裡喃喃地說:找到了,找到了!

  小太監們都糊塗了,這蔡倫莫不是瘋了、傻了,怎麼把這破爛玩意兒當寶貝似的?

  蔡倫雙手捧著,三步並作兩步,問河邊的農夫:老人家,這東西是怎麼形成的?

  農夫笑著回答說:這個呀,是漂在河裡的樹皮、爛麻、破漁網什麼的,它們被水衝呀、泡呀,又被太陽晒,時間長了就成了這模樣,到處都是呢!

  蔡倫抬頭看著滿山遍野的綠樹,不由眉開眼笑。

  回到宮裡後,蔡倫馬上投入了緊張的試驗和製作中,他挑選出樹皮、破麻布、舊漁網等,讓工匠們把它們切碎剪斷,放在一個大水池中浸泡。過了一段時間後,其中的雜物爛掉了,而纖維不易腐爛,就保留了下來。他再讓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撈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攪拌,直到它們成為漿狀物,然後再用竹篾把這粘乎乎的東西挑起來,等乾燥後揭下來就變成了紙。

  蔡倫帶著工匠們反覆試驗,最後終於試製出既輕薄柔韌,又取材容易、來源廣泛、價格低廉的紙。

  人們為了紀念蔡倫,就把用這種造紙工藝造出來的紙稱為蔡侯紙。

  3:王充宣揚無神論的故事

  東漢出了一位宣揚無神論的思想家,名字叫王充。

  王充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吃不飽,穿不暖,更不要說讀書了。但他從小勤奮好學,想盡辦法向人借書看,以增加自己的知識。

  有一次,他到國都洛陽去,經過書坊,就忘了身邊的一切,一本接一本翻閱起來。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書坊老闆對他說:小夥子,你已經一天書了,到底要買哪一部?

  王充吃驚地抬起頭來,不好意思地說:對不起,我沒錢買書。

  書坊老闆問道:你既然沒有錢,為什麼還要來書坊呢?

  我來這裡是想看些書。王充說。

  這麼匆匆忙忙一本接一本地翻閱,你看得進嗎?書坊老闆問。

  當然看得進。我還能背出來呢!王充自信地說。

  書坊老闆不信,說道:如果你能背得出哪一部書的話,我就把這部書送給你;如果背不出,以後就不許你再到我這裡來白看書了。行嗎?

  行啊,行啊!王充一口答應。

  書坊老闆順手拿起王充剛才在看的那部《論語》,翻到其中的《衛靈公篇》,要王充背誦。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王充一字不漏地背了出來。

  書坊老闆本有點學問,驚訝之餘,又想考考他:孔子為什麼會發出我沒看到過愛好美德像愛好美色那樣的人的感嘆?

  王充道:因為孔子在衛國住了一個多月,老是看到衛靈公與夫人南子坐一輛車招搖過市,而所有的官員只能坐其他車陪同,所以他才發出這樣的感嘆。

  書坊老闆又問:《論語》中說,子路對老師孔子朝見衛靈公夫人南子表示不滿,孔子指天發誓:我如果幹了卑鄙的事,老天爺懲罰我!你對此有什麼看法?

  王充想了想說:我覺得孔子有點心虛,至少可以說他發的誓靠不住。什麼老天爺懲罰我,誰見過老天爺?世上根本沒有老天爺!孔子卻用根本不存在的老天爺懲罰自己作為誓言,怎麼能讓人相信呢?他還不如這樣發誓:我如果幹了卑鄙的事,讓雷打死我!讓火燒死我!讓水淹死我!讓房子塌下來壓死我!

  我想孔子用老天爺發誓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吧。你難道不知道天人感應嗎?書坊老闆問。

  天人感應的觀念完全是錯誤的!王充侃侃而談:天是自然而不是神,比如說,天沒有嘴巴和眼睛。如果天是物體的話,應該和地相同;如果天是氣體的話,應該和雲相同;不會有嘴巴和眼睛吧?天既然沒有嘴巴和眼睛,就不可能有感覺和慾望,當然也不會有什麼意志,包括不會獎賞或懲罰誰。

  書坊老闆和王充談了很久,深深感到,這個年輕人不簡單。

  後來王充當過幾任小官,還是堅持宣揚無神論,經常跟人辯論。

  有人說:好人會得到天的保佑,壞人會得到天的懲罰。

  王充反駁道:如果天會獎賞好人、懲罰壞人,為什麼不讓好人長壽、壞人早死呢?

  有人說:人死之後,會變成鬼,同樣有知覺,會找仇家報仇。

  王充反駁道:人死之後,沒有了精神,沒有了思想,連軀體都爛掉了,怎麼會變成鬼呢?活人如果睡著了,精神還在,形體也在,但對周圍發生的事卻一無所知;死人精神消亡,軀體腐爛,更不可能有什麼知覺了。人死變鬼的說法,完全是鬼話!

  王充把無神論的思想,寫進了他的重要著作《論衡》中。

  

看過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