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歷史故事的書裡的故事

  故事是歷史傳承的主要途徑,故事取材於歷史,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諸葛亮的廉潔

  三國時期,蜀國境內“刑法雖峻而無怨者”,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蜀國名相諸葛亮嚴於律己,一身清廉使然。諸葛亮一生“撫百姓,示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深為其所動,之後跟隨劉備征戰南北,奇功屢建。劉備死後,諸葛亮“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蜀國國事,事無鉅細,每必親躬。他5次親率大軍,北伐曹魏,與曹魏短兵相接。他嚴格要求子侄輩,不以自己位高權重而特殊對待。他親派侄兒諸葛喬與諸將子弟一起,率兵轉運軍糧於深山險谷之中。

  為此,他專門給其兄諸葛謹寫信說,諸葛喬“本當還成都”,但“今諸將子弟皆得轉運”,“宜同榮辱”。馬謖失街亭後,他引咎自責,上疏後主劉禪,“請自貶三等”,從此更兢兢業業、勤勉有加。“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四升。”長期的廢寢忘食使他心力交瘁,積勞成疾,年僅54歲便英年早逝。諸葛亮以他的實際行動驗證了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

  諸葛亮生前,在給後主的一份奏章中對自己的財產、收入進行了申報:“成都有桑800株,薄田15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諸葛亮去世後,其家中情形確如奏章所言,可謂內無餘帛,外無贏財。

  諸葛亮病危時,留下遺囑,要求把他的遺體安葬在漢中定軍山,喪葬力求節儉簡樸,依山造墳,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納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殮時,只著平時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這就是一代名相諸葛亮死後的最高要求,其高風亮節實為可圈可點。

  2:劉寵的廉政

  東漢會稽郡太守劉寵,被調到京城去任職。臨行時,六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受城南深山區百姓的委託,來給劉寵送行。

  劉寵作過謝,向老人們說:“我這幾年,沒給大家做多少事。您們都這麼大年紀了,實在不應該遠路奔波前來送我。”

  老人們說:我們住在深山大谷裡頭,很少到外邊來。從前,城裡的官員們只知道貪錢戀物,白天要,夜裡要,鬧得雞飛狗叫,百姓們睡覺都不安生。自從您當太守,官員們不去騷擾了,甚至夜裡狗也不叫了。幾年來,我們安居樂業,一心感念太守。聽說太守要走,大家都捨不得,大忙時節,託我們幾個老人來送一送,表表心意。”說完,每人拿出一百文錢給劉寵路上用。

  劉寵感動地說:“父老們過獎了,我做得你們比你們誇獎的差得多。大家的心意我收下了,這錢,還是帶回去吧!”

  老人們堅決不肯,劉寵只好從每人手裡選了一文錢作為收下的象徵,老人們才稱謝作別。劉寵看老人們走遠以後,將收下的幾文錢,輕輕地放進了河水裡。

  人們知道這事,紛紛稱讚,並且給劉寵起了個美名,叫做“一錢太守”。

  據說,現在浙江紹興市北面的錢清鎮,就是當初劉寵投錢入河的地方。

  3:楊震廉潔從教

  東漢時,有一個叫楊震的教書先生。他知識淵博,為人正直,深受學生和鄉鄰的尊敬。後來,皇帝聽說了他的學識和人品,就任他為官。

  楊震在湖北荊州做知府的時候,發現手下有個叫王密的青年虛心好學、精明能幹,很有培養前途,就經常向他講為人的道理,並且委薦他做了山東昌邑縣的縣令。為此,王密非常感激楊震,一心想要報答他。

  一次,楊震路過昌邑縣。王密聽說後非常高興,趕緊到城外迎接,安排吃飯住宿,照顧得無微不至。晚上,王密又獨自去楊震的住處拜會老師。到了賓館,王密看室內沒有其他人,就從懷裡掏出十兩黃金,恭恭敬敬地放在桌子上,說道:“恩師難得光臨,這是我準備的一點小禮物,以感激老師對我的栽培!”

  楊震見了,連忙拒絕:“我以前瞭解你,才舉薦你;但你卻不瞭解我,我怎麼能要你的財產呢?”

  王密以為老師怕難為情,就上前一步低聲勸道:“這點東西微不足道,只是為了表達我的感激之情。何況現在是晚上,不會有人知道……”

  楊震打斷他,嚴肅地說道:“今天你送金子給我,至少天知道、地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怎麼能說沒人知道呢?”

  王密羞愧難當,只好帶著金子匆匆離開了。

  
的人還:

1.古代名人故事書裡的故事

2.幼兒歷史故事書裡的故事

3.古代名人讀書故事10個

4.古代讀書感人小故事

5.講故事兒童睡前故事書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