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磕頭的基本介紹

  磕頭是古代的舊時禮節,跪在地上兩手扶地,頭挨地。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磕頭的相關記載

  宋 洪邁《夷堅支志·任道元》:“ 任 深悼前非,磕頭謝罪。”

  元 張國賓《 薛仁貴》第二折:“諕的我磕頭也那禮拜。”《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一:“ 鄭舍人 一見了 王部郎 ,連忙磕頭下去。”

  《 官場現形記》第二回:“ 趙溫便向他爺爺、爸爸磕頭辭行。”

  老舍《黑白李》:“講戀愛的時候要多吻,少磕頭,要死追,別死跪著。”

  磕頭的形式

  磕頭,文言稱為“叩首”,白話稱為“叩頭”,俗話稱為“磕頭”,磕頭的禮儀形式,按照物件和場合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規矩。

  單純磕頭***單叩首***,是兒童對長輩的常禮。一般情況是兒童隨家長見到長輩,家長說:“過來見過XX***長輩***,給XX磕頭。”孩子要先說句:“給XX磕頭啦。”而後雙膝先後彎曲跪下、手扶地、頭觸地,完成磕頭的動作,然後起立側身站著。長輩在接受孩子磕頭後,必須做兩件事,一是應當及時說:“好,起來吧。”一是要給孩子來點“賞賜”,例如小玩意兒,糖果等,或給個零錢,“頭”是不能白受的!舊時代許多人在孩子說磕頭還沒跪下時,及時說:“不用啦。”而阻止孩子磕頭,以免拿不出禮物的尷尬。

  一拜一叩,是成年人拜見長輩的常禮。一般是拜訪、或長輩來訪時,應當主動向前說:“我***自己名字或輩分、身份***給XX磕頭了。”並可以說句祝福的話,而後,正面對長輩拱手長揖,再屈膝下跪磕頭。長輩若接受了這一“頭”,也必須有所表示,大多要給錢的,並說句“給你喝壺茶***或喝壺酒***吧”,或者“買雙鞋穿吧”之類的話。否則***如表示謙虛或不想破費***,就要在晚輩作揖後,及時說“不必磕啦”、 “免磕了吧”等話語,最好同時伸手扶住對方身體以阻止繼續磕頭,因為只要“頭”磕下去就要掏錢的。

  一拜三叩,這是隆重的禮節,大多是以下場合,初次見面的長輩,見祖宗級的長輩,拜見德望高或身份地位高者,拜師,拜年,拜壽,拜謝等場合。其儀式是先做拱手長揖,再屈膝下跪,磕完第一個頭後,保持跪姿、直起上身,而後磕下第二個頭,同樣再磕下第三個頭,最後起立。不要像“搗蒜”似的,不直起上身就把頭接連觸地三次,那是失禮的***幼童可以***。   除上述家常禮儀外,還有些與某種儀式相關的規矩,如祠堂中祭祀,不同廟宇中的敬神,祭天祈雨,官場中的多種繁縟禮節等,各有些獨特的規矩,而且大多比較繁瑣,姑且不論。下面只聊聊過去聽說的三個特例磕頭***不是影視戲劇編排的那樣***。

  一是敬神、祈福、許願時的“三拜三叩”。其儀式是先做合掌、下拜,再屈膝下跪、磕頭,如同“一拜一叩”。磕完第一個頭後,起身站立、後退半步;停數秒再次合掌,向前半步、下拜、屈膝下跪、磕頭,即第二個“一拜一叩”;依此再做第三個“一拜一叩”。每次“一拜一叩”之間的數秒時間可以默許一個願望或同一願望***小時候跟隨大人們做過***。

  二是所謂的“三拜九叩”,是拜見皇帝的禮儀,據說民初時,袁世凱及一些大軍閥們用過。實際上是重複做三次“一拜三叩”,中間有兩次起身站立而已。

  三是某些神祕的會道門,拜壇時也會用“三拜九叩”,類似重複做三次“一拜三叩”,但手勢可能與拱手、合掌不同,中間也不起立,且口中“唸唸有詞”,多由司儀或敲擊法器來控制節奏等等。

  磕頭拜師

  某日舉行的 趙本山收徒儀式上,35個徒弟行 大禮磕頭拜師引發了一場爭議,有網友稱,“本山教主”的收徒儀式讓人感到肉麻甚至噁心,也有人稱其“很醜陋,很封建”。上海戲曲、曲藝界的一些圈內人士卻有不同看法。

  上海逸夫舞臺經理錢莉莉說,在戲曲、曲藝界的傳統拜師禮中,“磕頭”是個標誌性的儀式,有沒有磕

  過頭往往成為有沒有正式拜過某位老師的一個標誌。戲曲、曲藝都是傳統藝術門類,保持一點傳統的 禮節也沒什麼可以厚非的,只要不是強迫的就好。

  上海著名笑星 王汝剛等人認為,“拜師”是戲曲、曲藝藝術本身的特點造成的。戲曲、曲藝講究的是“口傳心授”,拜師是一件雙贏的事,比如戲曲流派,都是依靠流派的傳人來傳承的,因為沒有傳人而導致流派失傳的事時有發生。而對學生來講,拜名師既可以在藝術上有所長進,也更容易得到觀眾的認可。一些演員在跟老師學藝多年後依然要補上拜師儀式,這裡面有“功利性”,但更多的是出於對老師的尊重、出於一種希望讓老師的藝術有“傳人”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