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宮裝的基本介紹

  宮裝也稱“宮衣”,屬於古代宮廷女用常禮服。用於皇妃、公主在一種比較隨便閒適的後宮場合。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先秦時期宮裝

  深 衣

  深衣是連體式的長衣服,它最大的特點是把左邊的衣襟縫接出一片三角 形,穿的時候,將它纏繞至背後,再用帶子繫住,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不顯露出肌膚和尚不完善的內衣。深衣一般用柔軟的材料製成, 再用挺括的錦緞材料緣邊,使其既具有強烈的裝飾效果,又持久耐穿。

  帶 鉤

  帶鉤是裝在革帶的頂端、用來束腰的鉤子。先秦時期的貴族非常喜歡把帶鉤作為一種裝飾,這種風氣使得帶鉤的形式更加多樣,製作也日趨精美。除了束腰和裝飾功能以外,帶鉤還可以裝在腰側,用以懸掛寶劍、鏡子、印章或其它物件。

  秦、漢宮裝

  其冠服制度,大都承襲秦制。直至東漢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備的規定。

  漢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漢代因為織繡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 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漢代服飾的職別等級,主要是通過冠帽及佩綬來體現的。不同的官職有不同的冠帽。因此,冠制特別複雜,有16種之多。漢代的鞋履也有嚴格的制度:凡祭服穿舄、朝服穿率、出門穿屐。婦女出嫁,應穿 木屐,還需在屐上畫上彩畫,繫上五彩的帶子。

  魏晉南北朝宮裝

  漆紗籠冠

  漆紗籠冠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極具特色的主要冠式。當時的男子和女子都可以佩戴。因為它是使用黑漆細紗製成的,所以得名“漆紗籠冠”。冠的特點是平頂,兩側有耳垂下,下邊用絲帶繫結。

  大袖寬衫

  魏晉時期的人們崇尚道教和玄學,因為祈望長生不老,所以煉製丹藥服用的情況較為普遍。服食丹藥後常使身體發熱,不適合穿緊身的衣服,加之當時的人們大多追求“仙風道骨”的風度,所以這一時期的人們喜歡穿寬鬆肥大的衣服,世稱“大袖寬衫”。

  雜裾垂髾服

  魏晉時期的女子在深衣的下襬部分要接上重重疊疊的三角形裝飾布,又在腰上系圍裳,從圍裳下面再伸出許多長長的飄帶。由於使用了輕柔飄逸的絲綢材料,所以這兩種裝飾使女子在走動的時候,更加富有動感和韻律感。後來,這兩種裝飾逐漸合二為一,這就是雜裾垂髾服的造型。雜裾垂髾服使魏晉的女子充滿靈動、飄逸的氣質。

  隋、唐宮裝

  簡介

  隋初的服飾,較樸素。袍衫和胡服是當時的主要服飾。自隋煬帝起,社會風氣發生變化,服飾因此日趨華麗。 唐承隋制,唐代是中國曆代經濟、文化的鼎盛時期,因此服飾也十分華麗。貴婦人的禮服多以坦胸、低領、大袖為主,同時又有襦裙、半臂肩披帛巾。當時的織造技術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由於大量吸收外來文化的影響以及胡服的持續影響,唐代服飾普遍華麗、清新,充滿大唐盛世之風範。 隋朝於公元5***重新統一中國,秦漢時期的服飾制度得到了逐漸的恢復。隋朝將“日月、星辰”等紋飾放回到皇帝的冕服上,從此“肩挑日月,揹負星辰”成為後世歷代帝王冕服的基本形式。公元618年,唐代建立,它國力強盛、疆域廣大、政令統一、對外交流十分頻繁、文化藝術空前繁榮,服飾文化因此呈現出自信開放、雍容華貴、百美競呈的局面。

  半臂仙裙

  公元605年至617年間,隋代的女子流行半臂,這是將短袖衣服套在長袖衣服外面的穿法。與半臂相配的是“仙裙”,又稱“十二破裙”,是一種下襬很大的長裙。穿戴這種服裝外出時,女子要戴紗帽,將面部擋住,這是受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服飾影響的結果。

  唐圓領衫、袍

  圓領衫、袍是在古代深衣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是唐代男子主要的服裝形式。它的前後身採用直裾,在領子、袖口、衣裾邊緣部分都加貼邊。在前後襟的下邊,常各用一幅布橫向拼接,腰部用革帶緊束,上戴襆頭,下穿長靴。圓領衫、袍的衣袖分窄袖和寬袖兩種,窄袖的便於活動,寬袖的則可以表現出瀟灑、華貴的風度。

  唐襆頭

  起初,人們用一塊布從後腦向前把髮髻捆住,並使巾布的兩角在腦後打結,自然下垂如帶狀;另兩角回到頭頂打成結子作裝飾,這就是初期的襆頭。後來,人們又在巾布的四角上接上帶子,使其自然飄垂,裝飾性就更強了;再後來,人們甚至將帶子裁成或圓或闊的各種形狀,並用絲絃或銅絲、鐵絲作骨,放在帶子裡,這就變成了可以任意造型的翹腳襆頭。

  冕冠衣裳

  唐代皇帝的服飾,在繼承前代冕冠、冕服的基礎上,又有了更加長足的發展,服飾形態更加豐富、完備,在服飾的細節處理上也更加精細入微。

  唐襦裙

  唐代的襦是一種衣身狹窄短小的夾衣或棉衣,領口和袖口有金彩紋繪或刺繡工藝,有的還鑲有綾錦,這些裝飾使服裝的效果更加華美富麗。唐代的裙式大多高腰或束胸,款式貼臀,寬擺齊地,是下襬呈圓弧形的多褶斜裙。

  大袖衫

  大袖衫是盛唐時候的女裝,因為它的衣袖往往寬於1.3米,所以這種衣服被稱為“大袖衫”。大袖衫一般用輕薄透明的紗料製成,上面還有精美的圖案。女子穿上它,能顯露出華貴而飄逸的氣質。

  宋代宮裝

  通天冠服

  宋代的 通天冠服包括雲龍紋深紅色紗袍、白紗中單***襯衣***、方心曲領***一種上圓下方、套在項上的鎖形裝飾,用來防止衣領雍起,起壓貼的作用,有天圓地方的寓意***、深紅色紗裙、金玉帶、蔽膝***掛在前邊的斧形飾片***、佩綬、白襪黑鞋、通天冠等。它是僅次於冕服的一種官服。

  褘 衣

  皇后在受冊封、朝會等重大的禮儀場合穿褘衣。褘衣是上衣下裳連成一體的連體式服裝,用以象徵女子在感情上的專一。與之相配套的是華美的九龍四鳳冠,其上有大小花枝各12枝,並在冠的左右各有兩個葉狀飾物,稱為博鬢或掩鬢。

  背 子

  宋代的背子是長袖、長衣身、腋不開衩,即衣服的前後片在腋下不縫合的服裝樣式。背子模仿古代服裝的形式,在腋下和背後綴有帶子作裝飾,這樣做的目的是表示“不忘傳統”。由於侍女經常穿著這種衣服侍立於主人的背後,因此得名“背子”。

  裙

  宋代的裙子有六幅、八幅、十二幅的形式,共同的特徵是折襉很多。裙子上的紋飾更是豐富多彩,有彩繪的,有染纈的,有作銷金刺繡的,有綴珍珠的……裙子的色彩以鬱金香根染的黃色最為高貴;也有紅色裙,是歌舞伎穿的;而色彩豔麗的石榴裙最負盛名

  遼及元代宮裝

  遼皇后服

  遼國皇后在祭祀時戴紅帕,穿絡縫長袍、絡縫烏靴,懸掛玉佩和雙同心帕。皇后上衣穿黑、紫、紅等各種顏色的直領對襟衫,或者是左衽團衫。衫的前長拂地,後長拖地30釐米左右,衣上雙垂紅黃帶。

  元辮線襖

  元代統治者穿的袍子,一般是交領、窄袖、腰間打成細褶,用紅紫線將細褶橫向縫納固定的樣式,使人們在穿著時腰間緊束,便於騎射,這就是元代的“辮線襖”。此款服裝在明代被稱為“曳撒”,是出外騎乘時常穿的服裝。

  元團衫

  元代的 蒙古貴族女子袍式寬大,袖身很肥,但袖口收窄,衣長拖地,走路時常需兩個女婢扶拽。這種寬肥的袍式,被稱為“團衫”或“大衣”。其採用的面料多為織金錦、絲絨或毛織品等。,而流行使用紅、黃、綠、茶、胭脂紅、雞冠紫、泥金等色彩。

  明代宮裝

  皇后在受冊、朝會時穿禮服。禮服由鳳冠、霞帔、翟衣、背子和大袖衫組成。鳳冠上飾有龍鳳和珠寶流蘇,配玉革帶,青色加金飾的襪、舄。皇后的常服是穿金繡龍紋的紅色大袖衫、霞帔、紅色長裙、紅背子,配鳳冠。

  霞帔

  霞帔是一種帔子,因為被人們比喻成美麗的彩霞,所以有了“霞帔”之稱。它的形狀象兩條彩練,繞過頭頸,披掛在胸前,下垂一顆金玉墜子。霞帔的紋樣隨品級的差別而有不同的裝飾:一品、二品命婦霞帔,用蹙金繡雲霞翟鳥紋。三品、四品霞帔,繡雲霞孔雀紋。五品霞帔,繡雲霞鴛鴦紋等。

  比甲

  比甲的前身是隋唐時期的半臂,到了明代它演變成一種無領無袖的對襟式半長上衣,併成為青年女子日常穿著的外衣。後來到了清代又縮短衣身,稱為坎肩、背心、馬甲。

  裙子

  明代女子穿裙子比較普遍。裙子的顏色,開始流行淺淡的色彩,以素白居多,雖然上面有紋飾,但並不明顯,即使施繡,也只是在裙襬處繡以花邊,作為壓腳。裙幅開始採用六幅,這也是遵循古訓“裙拖六幅湘江水”。後來裙幅採用八幅,腰間細褶數十,行動輒如水紋。裙上的紋樣,也更講究。據說有種淺色畫裙,名叫“月華裙”,裙幅共有十幅,腰間每褶各用一色,輕描淡繪,色彩非常淡雅,風動色如月華,因此得名。此外,還有的裙子用綢緞裁剪成大小規則的條子,每條繡以花鳥圖紋,另在兩畔鑲以金線,稱“鳳尾裙”。更有以整緞折以細繾,做成“百褶裙”的。

  清代宮裝

  氅 衣

  清代宮裝以旗裝為主。

  氅衣與襯衣款式大同小異,襯衣無開衩,氅衣則左右開衩高至腋下,開衩的頂端必飾雲頭;且氅衣的紋飾也更加華麗,邊飾的鑲滾更為講究,在領託、袖口、衣領至腋下相交處及側擺、下襬都鑲滾不同色彩、不同工藝、不同質料的花邊、花絛、狗牙等等,尤其是江南地區,更以多鑲為美。

  裙 子

  清代裙子有 百褶裙、馬面裙、魚鱗裙、鳳尾裙、紅喜裙、月華裙、墨花裙等等。

  百褶裙:前後有20釐米左右寬的平幅裙門,裙門的下半部為主要的裝飾區,上繡各種華麗的紋飾,以花鳥蟲蝶最為流行,邊加緣飾。兩側各打細褶,細褶上也繡有精細的花紋,上加圍腰和繫帶。底擺加鑲邊。

  鳳尾裙: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在裙腰間下綴繡花條鳳尾;第二種是在裙子外面加飾繡花條鳳尾,每條鳳尾下端垂小鈴鐺;第三種是上衣與下裙相連,裙子外面加飾繡花條鳳尾,每條鳳尾下端垂小鈴鐺。

  一口鐘

  一口鐘就是鬥蓬,是無袖、不開衩的長外衣。清朝的一口鐘有長短兩式;領子有抽口領、高領和低領三種,男女都穿。行禮時須脫去一口鐘,否則被視為非禮。女子所穿的一口鐘,用鮮豔的綢緞作面料,上繡紋彩。冬天為了禦寒還有以裘皮為裡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