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瓷器的基本介紹

  中國瓷器的發展,由宋代的大江南北成百上千窯口百花爭豔的態勢經由元代過度之後,到明代幾乎變成了由景德鎮各瓷窯一統天下的局面。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明代瓷器的瓷器歷史

  明代是我國瓷業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在我國陶瓷史上佔有顯著的地位。

  明代江西景德鎮的瓷器燒造技術,在宋,元的基礎上又有了很大提高,制瓷工藝得到了全面的發展。當時景德鎮已成為全國制瓷業的中心,除開設了官窯——“御窯廠”燒製御用器外,民窯也有很大發展,出現了“官民竟市”的欣欣向榮局面。

  宋,元時期,瓷器以單色釉為主,到了明代,五彩,鬥彩以及各色彩釉逐漸發展和流行起來。青花瓷在元代已趨成熟,但存世量極少。經過明代的改進和創新,青花瓷才被推廣開來併成為中國明代,清代及現代瓷業發展的主流。

  整個明代1368——1644年,先後有十七個皇帝在位執政,共經歷276年{南明除外}。其瓷器的製作可分為三個時期:

  早期: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其中洪武,永樂和宣德為最高峰。

  中期: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其中成化最著名。

  晚期:嘉靖,隆慶,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其中嘉靖,萬曆量最大。

  明代瓷器的瓷器品種

  明代景德鎮瓷器品種按其製作工藝可分為:釉下彩,釉上彩,鬥彩,五彩及單色釉,雜色釉。

  一,釉下彩,主要指青花,釉裡紅,青花釉裡紅,藍地白花等。明代景德鎮青花瓷是釉下彩發展到最高階段。青花瓷在永樂和宣德時期達到了頂峰,被稱為青花時期的黃金時代。自此,青花瓷成為中國瓷業發展的主流,形成了青花瓷器異彩紛呈的局面,一直到今天。釉裡紅創燒於元代,在洪武時期有了很大發展,一度發展到極盛階段。

  二,釉上彩,可分為1,釉上單彩:有白地紅彩,白地綠彩,白地黃彩,金彩,黃地紅彩,黃地青花,青花紅彩等。2,釉上多彩:主要是指鬥彩和五彩。鬥彩,又稱逗彩,其意是指釉下彩和釉上彩拼逗而成的彩色畫面。鬥彩工藝發明於宣德時期,成化時的鬥彩極富盛名。五彩,俗稱“古彩”,也稱“硬彩”,五彩從宋,元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宣德時成就突出。至嘉靖,萬曆時五彩瓷器享譽中外。

  三,單色釉和雜色釉,品種繁多,絢麗燦爛,在中國陶瓷史上大放異彩,與青花彩瓷並重。單色釉主要有:銅紅釉,以銅為著色劑的一種高溫油。永樂,宣德時燒製的極為成功,故被世人稱為“寶石紅”,“霽紅”等。之後極為少見,且質量大不如前。藍釉,以鈷料為著色劑,入窯一次高溫燒成。永樂藍釉,藍色純正,釉面滋潤。宣德藍釉,猶如藍寶石,故有“寶石藍”,“霽藍”等之稱。之後,各朝代雖有燒製,但質量明顯下降。甜白釉,是永樂時景德鎮御窯廠燒製的一種半脫胎的白釉瓷,因其具有甜潤的白糖色澤,故而得名。永樂,宣德時達到高潮。以上紅,藍,白單色釉為明代單色釉最名貴的品種。

  此外,還有仿哥釉,仿龍泉釉,鐵紅釉,也稱“礬紅釉”,黃釉,灑藍釉,也稱“雪花藍釉”等。雜色釉,是指以多種色釉施於一器的瓷器。興盛於明嘉靖時期,傳世品極少。

  明代瓷器的主要特徵

  明代瓷器的主要特徵:

  造型——一般都顯豐滿,渾厚,器型線條柔和,圓潤,給人以質樸,莊重之感。

  胎體——一般都比清代的厚重,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顯;正德以後及明末各朝接痕特別明顯,胎體更為厚重粗糙,民窯器物尤甚。多有“火石紅”的現象,俗稱“黃溢”。

  釉面——最大特點為釉質肥厚,滋潤。青花瓷器中,大多皆為青白色,俗稱“亮青釉”,貫穿於整個明代的始末。

  紋飾——主要有龍,鳳,麒麟,山水,人物,花鳥,走獸等。畫面豪放而瀟灑,筆意酐暢而純熟,構圖疏簡而高古。

  器足——大件器物多為砂底,常有塌底,粘砂,跳刀痕。器足形狀有直圈足,平削圈足,壁型圈足,高足等眾多形狀。

  款識——明代以前,景德鎮瓷器多不署款。永樂以後,開始在官窯器上書寫本朝年號款,干支款,圖記款等。多以青花書寫,兼有暗刻,凸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