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五子良將官職

  可能你喜歡仁義劉備,也或許喜歡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權,但要說三國中實力最強的君主,那就非曹操莫屬了。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五子良將是指三國時期,曹魏勢力的五位,即前張遼、右樂進、左于禁、徵西車騎張郃以及右徐晃。

  陳壽撰寫魏書卷十七時,將此五人合傳,敘述諸將生平事蹟後評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因此現代人將其稱之為“五子良將”或“魏五子”。

  張遼***169-222年***字文遠,本姓聶。雁門馬邑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將領。曾從屬丁原、董卓、呂布。下邳之戰後,歸順曹操。鎮守合肥時多次擊退孫權的進攻。222年去世,諡“剛侯”。

  樂進***?-218年***字文謙,陽平衛國人。多年來隨曹操南征北伐,屢立戰功,勇猛果敢,常為先鋒將領。後與張遼鎮守合肥。218年去世,諡“威侯”。

  于禁***?-221年***字文則,泰山鉅平人。原屬鮑信,後歸曹操,為將堅毅莊重,被曹操稱讚可以比喻古代名將,襄樊之戰時被關羽擊敗後被俘投降,歸國後被羞辱至死,諡“厲侯”。

  張郃***?-231年***字儁乂,河間鄚人。先後歷仕韓馥、袁紹,官渡之戰時歸降曹操,為將以巧變著稱,為劉備、諸葛亮所忌憚,曾一舉擊破諸葛亮的北伐。後於木門道中伏而死,諡“壯侯”。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東楊人。原屬楊奉,後投曹操,在漢中之戰、襄樊之戰都有突出表現,被曹操稱讚有周亞夫之風。227年死於任上,諡“壯侯”。了,就是一句話,單純比較是沒有意義的。

  陳壽《三國志》評道:“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張郃巧變為稱,樂進以驍勇顯名,張遼果敢沉穩,徐晃卻以嚴謹著稱。 附:戲作蜀之“五虎”與魏之“五子良將”比較: 魏之良將,五子為先,即:張遼***文遠***,張郃***雋義***,徐晃***公明***,樂進***文謙***,于禁***文則***; 劉備麾下五虎大將者:關羽***雲長***,張飛***翼德***,趙雲***子龍***,馬超***孟起***,黃忠***漢升***. 單從他們的字號來看:魏五子都跟”文”有關係,文遠,文謙,文則是很直接的”文”,張郃的”艾”徐晃的”公明”都與文字有勾搭.五虎的字號幾乎都跟”猛”字牽扯,雲長在雲上長,翼德二字看起來都覺得猛,龍,孟,升都與”猛”脫離不了干係.三國裡以”德”為字的有曹孟德,劉玄德,張翼德,張飛是三個人中混的最差勁的所以叫翼德.馬孟起因孟***德***而起. 再做個比較,魏五子似乎更適合領兵打仗,而五虎則適合陣前單挑.張遼800騎兵破東吳10萬雄師,關羽卻大意失荊州是很好的證據.張郃帶兵更痺慌飛強應該沒人否定,趙雲多半是以保鏢的身份出現,就只馬超曾經讓曹操割須棄袍,黃忠只有在被激的情況下才能發揮潛力,比不成樂進,于禁威風***雖然於曾降關羽,但是其識大體始終受人稱讚的***.蜀國的魏延頗有將才,可惜沒能進五虎卻最終由於諸葛的排擠落個叛將的名聲,實在冤枉.關羽太傲,張飛過於霸道,馬超降劉後失去武將風采,黃忠太老,趙雲過於穩重.只能說蜀多武夫,曹魏多將才,所以蜀只經歷60年被滅,最終統一天下的是曹魏,只可惜曹氏後幾代太懦,江山落入司馬手中. 魏五子的貢獻總是多於五虎的.帶兵打仗五虎不如五子,單挑五虎卻可以稱霸天下的. 其實蜀的五虎,正史可沒這樣說過,三國志是沒有記載的,只是把這五個人放在一起作傳,乃《關張馬黃趙傳》;但是魏的五個人,卻是史實記載。 其實帶兵打仗並不是智力遊戲,怎麼能完全靠腦子?蜀國的五虎,都屬於能統兵的人物,能帶兵殺敵,那就是很牛的了,像張遼這樣智勇兼備的,徐晃勉強算一個,剩下的這些人都不太行。而且張遼也不是神,八百軍士破十萬大軍,那百八人只是敢死隊,後面好歹還有幾千人***合肥守軍七千多,多少能再分一點出來***;“賊至乃發”,也確實是曹操定下的計謀***《三國志·魏書·張樂於張徐傳》***;但是張遼本人的威名,確實建立了,而且他一向能征善戰且多有智謀,所以列為第一也沒問題。 後面就不好說了,誰都有自己的道理,但是我認為,蜀軍五虎絕不是單純的莽夫,帶兵打仗都還算一套一套。說五虎只是武夫的,去看看《三國志》,這五個人都有善於打仗的記載。前面也說了,帶兵打仗不是智力遊戲。但是魏國五子,除了樂進只是衝鋒陷陣的料,其他都是可為統帥的人物,整體來講還是比五虎強。這個觀點我絕對認同。 但是真正到了陣仗上,就不好說了,正史上,張郃確實在漢中敗給張飛,夏侯淵也被老黃忠斬了,帶兵打仗,除人謀之外,還有天時地利等多種因素,不是可以像咱們這樣紙上談兵的。 魏國之強,不在五子,而是因為曹操重視人才,不論出身。蜀漢早期也是這樣,但是這個政權***之後,因為是遵奉漢室正統,所以很多規矩就出來了,比如看重門第,所以蜀漢才滅亡。 說遠了,就是一句話,單純比較是沒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