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和知覺的概念區別是什麼

  人的知覺和感覺之間其實也是有著很大的不同,而直接關於起源上的都是同樣來自於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活動而直接表達出來。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感覺和知覺的概念區別,一起來看看吧。

  感覺和知覺的概念區別

  兩者的區別如下:

  ***1***產生的來源不同.感覺是介於心理和生理之間的活動,它的產生主要來源於感覺器官的生理活動以及客觀刺激的物理特性.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對客觀事物的各種屬性進行綜合和解釋的心理活動過程,表現出了人的知識經驗和主觀因素的參與.

  ***2***反映的具體內容不同.感覺是人腦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知覺則是對客觀事物的各個屬性的綜合整體的反映.

  ***3***生理機制不同.感覺是單一分析器活動的結果,知覺是多種分析器協同活動對複雜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間的關係進行分析綜合的結果.兩者的聯絡如下:

  ***1***感覺是知覺產生的基礎.感覺是知覺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知覺產生的基本條件,沒有對客觀事物個別屬性反映的感覺,就不可能有反映客觀事物整體的知覺.

  ***2***知覺是感覺的深入與發展.一般來說,若能對某客觀事物或現象感覺到的個別屬性越豐富,越完善,那麼對該事物的知覺就越完整,越準確.

  ***3***知覺是高於感覺的心理活動,但並非是感覺的簡單相加之總和,它是在個體知識經驗的參與下,以及個體心理特徵,如:需要,動機,興趣,情緒狀態等影響下產生的.

  知覺和感覺的介紹

  1、感覺和知覺是不同的心理過程,感覺反映的是事物的個別屬性,知覺反映的是事物的整體,即事物的各種不同屬性、各個部分及其相互關係;感覺僅依賴個別感覺器官的活動,而知覺依賴多種感覺器官的聯合活動。可見,知覺比感覺複雜。

  2、感覺和知覺有相同的一面:它們都是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事物的反映,如果事物不再直接作用於我們的感覺器官,那麼我們對該事物的感覺和知覺也將停止。感覺和知覺都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初級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徵和外部聯絡。如果要想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徵,光靠感覺和知覺是不行的,還必須在感覺、知覺的基礎上進行更復雜的心理活動,如記憶、想象、思維等。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產生的,沒有感覺,也就沒有知覺。我們感覺到的事物的個別屬性越多、越豐富,對事物的知覺也就越準確、越完整,但知覺並不是感覺的簡單相加,因為在知覺過程中還有人的主觀經驗在起作用,人們要藉助已有的經驗去解釋所獲得的當前事物的感覺資訊,從而對當前事物作出識別。

  感覺記憶的特點和功能

  感覺記憶也叫感覺登記或瞬時記憶。是指外界刺激以極短的時間一次呈現後,一定數量的資訊在感覺通道內迅速被登記並保留一瞬間的記憶。它是人類記憶資訊加工的第一階段。進入感覺器官的資訊,完全按輸入的原樣,首先被登記在感覺記憶中。

  各種感官通道都存在對相應刺激的感覺登記,即感覺記憶。人們研究較多的是影象記憶和聲像記憶。

  影象記憶又叫視覺登記或影象儲存,是最常見的一種感覺記憶。當作用於視覺器官的影象刺激迅速移去後,影象隨即在視覺通道內被登記,並保持一瞬間,這類記憶叫做影象記憶。

  影象記憶有以下性質:影象記憶中所儲存的資訊大於被提取利用的資訊;資訊保持的時間很短,約0?25~1秒,超過1秒,資訊會由強變弱並自動消失;影象記憶受到干擾或擦拭作用後,資訊很快喪失而且不可恢復。

  影象記憶為大腦從輸入的資訊中選取必要的資訊提供了時間。沒有影象記憶,就無法進行模式識別,不能認知視覺刺激的意義。影象記憶常被當作感覺記憶的典型。

  目前,能用實驗證實感覺記憶存在的,除影象記憶外,還有聲像記憶。聲像記憶又叫聽覺登記。指聽覺系統對刺激資訊的瞬間保持。

  聲像記憶與人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有密切關係,如果沒有聲像記憶,人們就無法辨別各種聲音訊號,也無法聽懂人的話語。因為人說話總是一個音一個音地發出,如果不能把聽到的每一個音暫時登記下來形成聲像,也就不能把一串聲音連貫起來,也就不能理解它的意義。

  感覺記憶是按感覺資訊原有的形式來儲存的,它們是外界刺激的真實的摹寫或複本;儘管感覺記憶的保持時間很短暫,但它卻為進一步加工資訊提供了材料和時間。

  在各種感覺記憶中,資訊的儲存量都大於可被利用的資訊量,幾乎進入感官的所有資訊都能被登記。記憶容量的大小,由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特點所決定。一般認為,影象記憶的容量為9~20個位元***bit***。

  感覺記憶痕跡容易衰退,資訊的傳輸與衰變,取決於注意。感覺記憶中的資訊,都是未經心理加工的資訊,是尚未受到意義分析的資訊。被登記的資訊,只有受到特別注意或模式識別,才能轉入短時記憶,並在那裡賦予它以意義,否則,就會很快衰退而消失。

  感覺記憶的邏輯功能在於,為大腦提供對輸入的資訊進行選取和識別的時間,這種記憶好比是整個記憶系統的“接待室”,從感官輸入的所有資訊都要在這裡登記並接受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