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財政框架下的政府預算與政府會計

摘要:我國經過不斷探索在財政體制改革過程中最終選定了公共財政模式,公共財政的建立以政府預算為依託,政府預算所配置的公共資源又是政府會計的主要核算物件。上述三者雖然都有各自不同的目標,但它們又是緊密聯絡的,本文最終以共同的公共受託責任為基礎進一步明晰了三者之間的關係,以真正實現公共財政的目標。 
  關鍵詞:公共財政;政府預算;政府會計;受託責任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不斷進行財政體制改革的探索,結合我國實際並吸取國外的成功經驗我國財政體制由“大財政”模式轉向了公共財政模式。在西方財政體制的建立完善過程中,以政府預算制度為支撐,逐步建立起了公共財政模式,我國公共財政體制的構建同樣也要以完善的政府預算制度為依託,但是要建立完善的公共財政體系並實現其目標,僅僅建立完備的政府預算制度是不夠的,因為公共財政並不是孤立存在的。 


  作為公共財政支撐的政府預算,它編制的合理性、科學性以及公開性都影響著公共財政目標的實現。如果將政府看作一個會計主體那麼政府會計的核算物件就是政府預算所配置和規劃的公共資源。但是目前公共財政、政府預算及政府會計又都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對於政府預算現在要求其公開、透明的呼聲越來越高而且其編制的科學性也有待提高,而對於政府會計目前也並沒有明確和完備的政府會計體系,為此我們很有必要將上述三者基於共同的基礎進行有機的統一、協調和融合,以真正實現公共財政的目標。 
  一、理論綜述 
  ***一***公共財政有關理論 
  公共財政是指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而進行的政府財政收支活動模式,在本質上,它是以國家為主體的“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分配關係。公共財政主要投資於公共產品領域,以滿足社會的公共需要為口徑界定財政職能範圍,並以此構建政府的財政收支體系。 

  ***二***政府預算與政府會計有關理論 
  政府預算是政府為了有效實施公共管理、增進公共利益,按照特定程式對未來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個財政年度***所需資源和可用資源所做出的經權力機關審批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財政計劃。政府預算不單純是政府的年度財政收支計劃,同時也是公共資金接受各方監督的有效途徑。 
  ***三***公共受託責任有關理論 
  受託責任廣泛存在於社會經濟生活之中,公共受託責任是受託責任在公共部門中的一種具體表現形態,是政府等有關公共部門盡責行為的先決條件。與企業的受託責任相比公共部門的受託責任相對來說更為複雜,再加之公共部門所經營資產的特性,因此在公共治理中強調公共受託責任是提高公共治理水平的前提。 
  二、政府預算及其公開對於公共財政的作用 
  ***一***政府預算本身對於公共財政的作用 
  不論在我國還是在西方國家,政府預算都是公共財政的重要依託,預算的重要性還在於它是對國民收入再分配和資源規劃,它的分配去向及分配原則直接關係著各部門及公民的利益。 
  公共財政著眼於解決公共問題並具有資源配置的職能,通過一系列的財政支出分配活動,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務,合理引導社會資金的流向,從而彌補市場的缺陷。那麼在公共財政框架下的政府預算就必定要擔負著合理確定各項公共投入的規模及去向的職能。政府預算所配置的資源是否投向了最急需的公共領域及分配的是否合理,都直接影響著公共財政的效率及效果。因此在公共財政框架下的政府預算它的編制原則必定是首先要強調資源配置的公共性和合理性,政府預算的編制應以有助於公共財政目標的實現為原則,並同時強調公共資金使用的經濟性、效率性及效果性的有機統一。 
  ***二***政府預算公開對於公共財政的作用 
  隨著公共財政體制的不斷完善,民主政治的推進以及政府預算在公共資金分配方面的重要作用,目前政府預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受到各個方面的關注,近年來對於政府預算公開的呼聲日益高漲。2008年5月1日,《政府資訊公開條例》正式實施,這是政府預算公開的法律依據,但是對於政府預算的公開的意義其實並不僅僅侷限於公民的知情權,其另外的重要意義在於使公共資金的使用具有了更高的透明度和公開性,同時讓社會有關部門及個人對政府行為的監督途徑更加通暢。 
  目前中央有關部委公開了其部門預算,這是預算公開的一大進步,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目前的公開還只是低層次的只是結果的公開。在香港和西方國家對預算不僅是結果的公開,更重要的是其產生過程的透明,而且為預算的產生設定了相當長的溝通期。因此我們所期待和追求的預算公開應是從制定過程到結果的公開,只有清楚的瞭解預算的產生過程才能真正實現更高層次的監督,這一方面會使得各項政府收支處於政府預算的監督之下,同時也會更大程度上實現預算編制及執行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並增加政府公共服務的透明度和責任意識,從而在此基礎上公共財政所追求的目標才能真正得以實現。

三、政府會計作用的有效發揮對於公共財政的作用 
  政府會計核算物件是政府預算所配置的公共資源,既然公共財政框架下的政府預算在具體投向及規模上規範了公共資金,那麼政府會計必定是以政府預算為依據在具體使用流程中對公共資金的全方面核算和管理。 
  會計作為一種資源分配的重要技術標準或規範並不是一個單純的計量問題,它必定要與國家的財政政策、經濟走勢以及社會價值取向及其發展方向相聯絡。因此在公共財政框架下的政府會計它的職能的發揮必定要緊密聯絡公共財政目標,同時在政府會計目標的制定上也應當要與公共財政目標保持很強的相關性。 
  依據政府會計體系的有關最新研究成果,將政府會計目標界定為實現政府履行職責的高經濟透明度***《政府績效評價與政府會計》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這一目標的界定與公共財政及政府預算所應有的公開性目標是一致的。 
  四、在公共財框架下的政府預算與政府會計的統一與融合 
  政府會計的興起,主要源於民主制度和市場經濟對受託責任的巨大需求***陳立齊、李建發,2003***,因為會計資訊能夠被用來考核受託責任的履行情況。政府預算是對政府收支的分配和規劃,它的分配原則及去向與社會各部門及公民利益直接相關,政府預算不僅僅是政府的年度財政收支計劃,同時也是財政收支活動接受立法機關和社會成員監督的重要途徑。政府會計的核算物件是政府預算所配置的公共資源,同時政府預算又是公共財政的重要依託和支撐。公共財政的職能本質上是政府要承擔的公共責任,而政府會計資訊又是對公共財政所擔負公共受託責任履行情況的考核和監督。因此公共財政、政府預算及政府會計他們共同的基礎就是所擔負的公共受託責任。 
  從我國公共財政、政府預算及政府會計的健立及完善來看無不體現著公共受託責任的原則及要求,事實上上述三者的指向物件均是公共資源,而公共資源的真正所有者是人民,因此政府受託管理及配置這些資源,人民就有權要求對託付給他們的資源負責並解釋。 
  政府會計的物件是經政府預算配置下的屬於公共財政框架內的公共資源。因此在共同的公共受託責任的背景之下,政府預算的公開就是必然的,而公共財政所分配的公共資源的公共屬性,必然也要求公開、明晰的報告受託責任的履行情況。因此上述三者在共同的受託責任之下,在公開、透明的基礎之上追求公共資源使用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統一,由此公共財政、政府預算及政府會計各自的目標才能得以實現。 
  五、結語 
  在西方公共治理,公共管***下轉105頁*** 
  ***上接107頁***理與政府會計理論和實務中,受託責任歷來被奉為一項經典性的原則。我國的公共財政、政府預算以及政府會計基於這一經典原則的基礎之上的相互聯絡、相互促進,一方面會促進公共財政目標的實現,同時也會進一步提高我國的公共管理水平,促進公共治理結構的優化。 
   
  參考文獻 
  1、路軍偉 李建發,政府會計改革的公共受託責任視角解析,會計研究,2006***12*** 
  2、路軍偉.基於公共受託責任的雙軌制政府會計體系研究.廈門大學博士論文 2007 
  3、魏璐,論預算公開原則—以政府治道變革為視角,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4、楊發勇 瞿曲,試論公共財政與政府會計的關係,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 
  5、楊子云,吳君亮團隊:預算公開第三推力,中國改革,2009***4*** 
  6、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政府績效評價與政府會計.大連:大連出版社,2005 
  7、公共財政機制與政府預算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