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語言學的發展與趨勢

  論文關鍵詞:語言學 熱點研究 發展與趨勢 
  論文摘要:世界的全球化趨勢決定了語言交際的重要性。研究語言學對於外語教學,特別是以英語為目的語的外語教學就變得越來越重要。本文立足於語言學的基礎發展,著眼探討其發展趨勢,試圖從其中把握其研究熱點。 
   
  1 語言學的發展 
  語言學的前身應該可以被既定為歷史比較語言學***Historical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追溯更早則稱之古代語文學階段。現代語言學是從索緒爾開始的,索緒爾開創了結構主義新時期,這一時期索緒爾(F.De.Saussure)著有《普通語言學教程》(Th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結構主義中以美國結構主義影響最大,F.Boas, E.Sapir, L.Bloomfield 三者較為出名,他們創立了新結構主義學派——美國描述語言學, 三者中以後者較為出名,所以美國語言學也叫“布龍非爾德主義”。 
  1.1 美國的結構主義 
  美國結構主義的研究方法主要分為四種:替換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分佈分析法、直接成分分析法,其主要內容如下:(1)替換分析法***Substitutional Analysis***,即用一個語言單位代換另一個語言單位是否得到新的事實。 (2)對比分析法***Contrastive Analysis)是比較兩個或兩個以上語言單位,找出他們相同或不同部分從而確定單位性質。(3)分佈分析法 ***Distribution Analysis***為研究詞位出現的位置,詞類(實、虛)分佈的位置。(4)直接成分分析法***Immediate constituent analysis***一個句子首先可切分成兩個部分,切到詞素為止。(5)序列分析法***String analysis***是把句子帶有修飾或不帶有修飾的基本單位、結構成分或基本單位、修飾成分。(6)轉換分析法***Transformational analysis*** 為把任何的結構看成核心句(Kernel sentence)的轉換,所謂核心句是基本句型(SVO, SV等)其他是核心的拓展或是從核心句轉換而來的。 
  1.2 系統功能語言學 
  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創始人 M.A.K. Halliday ***韓禮德*** 師從倫敦學派J.R.Firth***弗斯***。後來,我國的兩名學者羅常培和王力,打破傳統語言或結構主義的根本,把語法形式意義、語言用法等系統地有機地連結起來。 
  1.3 轉換生成語法 
   20世紀50年代Chomsky 對美國結構語言提出挑戰,創立了轉換生成詞法或形式語言學,提出研究重點人是如何從有限的語言單位創造出無限的語用句型。這一時期的發展共經歷了五個階段:經典理論時期、標準理論時期、擴充標準理論時期、修正式擴充標準理論時期、最簡的解釋理論時期。這個時期Chomsky提出了兩個很重要的概念:深層和表層結構。這兩個概念對“同形異義、異形同義”歧義能做出科學的解釋。 
  2 語言學的動態研究 
  語用學 ***Pragmatics*** 即語言使用學,其主要研究問題包括:指示語 (Deixis)包含人稱指示、時間指示、話語指示、承接指示;前提 ***Presuposition***, 語用推論, 以語言結為根據,靠邏輯推論語言的前提條件;語用含義***Implicative***話語含義, 給語法事實提供重要功能解釋。 
  2.1 語篇學 
  語篇學是在句法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也叫篇章語法或語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上世紀70年代開始,語言學由靜態到動態的大轉變,由結構研究到功能研究。篇章語法主要解決篇章結構研究;篇章語義主要解決篇章意義連貫,研究篇章的層次。篇章的語用研究,重點探討會話結構、話輪(說話順序)鄰近配對***前者說話的反應***,也解決影響會話因素(心理因素、文化),篇章理論研究,研究篇章的產生。 
  2.2 社會語言學 
  社會於語言關係的科學,它是一門交叉科學。從社會變化與發展來研究語言變化,又由語言變化來研究社會的規律。其分為微觀社會語言學與巨集觀社會語言學。微觀是研究具體的語言與社會關係,如語言與性別、語言與民族等,也研究語言的細節,如語言世界、語言等。巨集觀主要是研究語言與社會中的地位和社會對語言的選擇,如國際文化交流中採用哪幾種語言、在本國推廣哪幾種語言、語言的推廣和文字改革等等。
  3 我國語言學研究的熱點 
  3.1 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研究 
  單以核心刊物《外國語》上發表有關係統功能語言學就有30多篇;《外語教育研究》上發表有10多篇;出版的重要著作有胡壯麟先生的《系統功能語法概念》於***在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語篇的銜接語連貫》;程琪龍的《系統功能語法導論》。論文集有湖南教育出版社的《語言系統與功能》;清華大學出版社的《語篇·語境》;任紹魯的《語言·系統·結構》等等。系統功能的基本概念的引進開始於上世紀80年代後期,以胡壯麟為首,系統功能的語法研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系統功能語法的語言觀於方法論;對系統功能語篇研究理論進行實踐和補充。 
  3.2 語用學的研究 
  近年來,《外國語》在語用學發表文章達30多篇;《外語教學與研究》有10多篇;出版的專著主要有:何自然的《語用學概論》;何兆熊的《新編語用學概要》。語用學在90年代最現風光,也當之無愧地成為最核心的科目,其研究有三個特點:(1)在繼續引導外國的方法的同時,通過對語言具體事實提出修正何補充。例如:何自然的《國外語言學的研究》。(2)對語用學的內涵進行了新的開拓。比如何自然的《語用模糊》、《情態動詞的語用分析》由衛國的《現在完成時的語用含義》。(3)從翻番而論轉入專題研究。把漢語與外語的研究聯絡起來。例如劉紹忠的《“清”字用法漢英對比》。 
  3.3 社會語言學的研究 
  《外國語》和《外語教學與研究》上共有10多篇;社會語言學的研究特點主要表現在:(1)由巨集觀方法轉入微觀具體語言現象分析,例如:《委婉語社會語言研究》、《語言變化的社會因素》。(2)從解釋的社會學角度轉向心理學語言運作的社會心理機制。例如:王德青的《社會心理語言學科性質語研究物件》和素定芳的《委婉語研究》。 
  3.4 話語分析研究 
  《外國語》中有將近20多篇;《外語教學與研究》有10多篇。從80年代中期開始系統介紹西方話語分析基本概念與理論。90年代轉入英漢對比分析。從話語口語轉入語篇研究。近幾年來,話語分析有交叉和重疊趨勢。 
  4 我國語言學研究的趨勢 
  (1)研究物件看,由微觀轉入巨集觀,語言本身系統轉向跨學科研究,出現交叉學科,如跨文化交際學、國情語言學;由結構研究轉入功能和應用研究,由靜態到動態,如描寫構詞句法規則到句法結構的不同功能;單個詞的意義到單詞在特定環境中的意義;由單一語言研究轉向多語言的對比研究,如對比語言學,包括雙語對比、多語對比,包括同族語對比、非同族語對比,即有語言自身的對比,也有語言與文化的對比,如跨文化交際學。(2)研究方法看,由單層次和單角度,靜態研究轉入多層次、多角度、動態研究。(3)研究目的看,目標不斷從窄到廣,從膚淺到深度;從描寫轉向解釋 Chomsky 試圖從大腦的遺傳基因來解釋語言的事實;從理論的探討轉向應用價值分析,如計算機的發展離不開語言學,語用學的分析應用到法庭審訊中等。(4)發展趨勢看,語言學研究有三個:①側重巨集觀語言學,語言與心理、語言與社會、語言與文化的關係;②著眼認知語言,語言與大腦關係;③鼓勵用科學技術研究,如《對學者個人差異研究》。 
   
  參考文獻 
  [1]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何自然.新編語用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