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醫學人才美學素養

  馬克思曾說過:“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物件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1]。這說明,人類的勞動生產實踐是一種有目的的改變自然物狀態的過程,人類通過生產勞動,“自然界才表現為他的作品和他的現實。因此,勞動的物件是人的類生活的物件化;人不僅象在意識中那樣理智地復現自己,而且能動地、現實地復現自己,從而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1]97這樣,人類在生產實踐中得到的就不僅僅是物質產品,而且也是自身思想、情感和智慧等這樣一些人的本質力量的實現。

  就在這些人的本質力量的實現過程中,人感到了愉悅和幸福,因而也感到了美。基於此,人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生產實踐活動,總有當時人類的審美烙印,審美活動也成為人類重要的創造活動之一,對人類的現實社會生活起著不可或缺的補償作用。因此,研究醫學人才的美學素養,陶冶醫學人才的審美情趣,培養和提高他們對美的鑑賞和創造能力,使之樹立崇高的審美理想,對醫學人才的健康成長以及實施科學的醫療實踐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醫學人才審美意識的本質特徵

  審美意識是社會意識中的一種特殊的形態,是人對現實生活中具有審美價值的客體物件的能動反映。它包括審美觀念***審美價值標準和審美價值取向***、審美情趣、審美理想和審美感等。它是人類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所獨有的一種對客觀事物的情感體驗,是人類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內在的自然人化的結果。審美意識具有直覺性、情感性和社會功利性等特點。醫學人才在醫療領域進行的是維護和增進人類健康的科學實踐活動,現代社會中,科學的健康標準應該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完滿狀態。這就決定了醫學人才的審美意識除了具有人類一般審美意識的特點以外,還應有其自身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審美趣味,是指醫學審美主體對醫學審美物件特有的興趣和傾向。由於醫學審美主體所接受的專業知識、所處的職業環境和其特有的經歷,使其形成了特殊的社會文化心理和特有的情感體驗,使其審美趣味有其自身的特點。

  2.審美能力,審美主體即醫學人才在從事醫學實踐活動中對審美物件的審美價值和本質體驗的敏銳性和認識的深刻性程度。

  3.審美觀念,指醫學審美主體在一定的醫學審美實踐活動中總結概括出來的關於人體健美的構想和觀點。

  4.審美理想,是人類對自身的健康長壽、體態的優美矯健、心理的健全以及如何進一步發揮人體的各種潛能在醫學上表現出來的嚮往和追求,併為其達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而不斷地努力。

  5.審美感受,指審美主體對美的醫學事物帶有情感性的認識活動。它主要是由於人們對在各種醫學審美活動中的審美特性有了感性的認識而產生的各種心理體驗。

  二、醫學人才的審美物件

  醫學的社會功能旨在預防疾病、維護和增進人類的身心建康。因此,醫學人才的審美物件應該是在保障人類健康長壽的過程中,存在於患者和社會保健人群中的審美需求、醫防保健人員的美學素養、醫學技藝美、醫學環境美、醫學服務美、人體美等,以及由此形成的醫務人員與病人、社會人群之間的有關審美意識、審美選擇、審美處理、審美評價、審美教育等一系列審美關係。

  1.審美需求屬於審美意識範疇,它包括審美情趣、審美能力、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和審美感受等多方面內容。人的審美需求是多方面和多層次的。它不僅受社會物質生活環境的制約,還受個人的心理因素的影響。尤其是患者和社會保健人群,由於對自身疾病的防治和維護健康的特殊需要,其在審美需要上會表現出特有的內容。

  2.審美素養,醫學人才的美學素養應包括他們在醫學審美過程中的自我鍛鍊和自我改造,以培養和提高自身的審美情趣、審美能力,樹立崇高的審美理想,達到內在美和外在美相統一的美學要求。

  3.醫學技藝美,是指廣博的醫學知識、熟練的醫療技術和高超的藝術修養。

  4.醫學環境美,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大環境美以及醫療衛生機構的小環境美。

  5.醫療服務美,實質上是指醫療領域的職業道德美。

  6.人體美,是指人體在正常狀態下的形體結構、姿態動作、生理功能的協調、和諧和勻稱統一。人體美的本質在於健康和符合審美標準。

  7.醫學審美關係,是一種在以保障人體健康的醫療實踐活動中出現的關係,它包括人與人、人與物兩方面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審美關係指醫學實踐活動中出現的醫務人員與患者之間的醫學審美關係;人與物之間的審美關係指人與客觀的醫學事物間的審美關係,如醫務人員與醫療衛生機構的基本設施之間的審美關係等。

  三、醫學人才美學修養的社會功能

  1.通過醫學審美實踐,運用審美意識,創造人們良好的健康完美的素質。一個具有良好的美學修養的醫學人才應該懂得如何運用審美意識,去創造各種醫學美的條件,使之作用於人體機能,防治疾病,保障人的健康完美,還要善於運用各種有助於提高人的審美感受能力的宣傳教育手段,以潛移默化的方式,使患者和社會保健人群的審美能力得到加強,使他們在醫學審美關係中從心理上獲得情感、友愛以及對周圍美的事物的感受,使他們的審美需要得到滿足,以此改善人類的機體素質,達到美化人生的目的。

  2.以熟練的醫療技術和高超的藝術修養,創造完整的人體美。在醫學科學實踐中,運用醫學科學技術包括優生醫學、運動醫學、康復醫學、整形美容醫學等一系列現代醫學技術對人的面貌、形態、結構、精神和功能進行重新塑造、修補、加工,促使人體的各部分和諧統一、協調一致地發揮功能,從而符合人體健康完美的需求。

  3.醫學人才良好的美學修養不僅有利於自身身心健康的發展,還有利於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如醫學工作者健康的體魄,健全的心理狀態,積極樂觀的生活、工作態度,儀表端莊、舉止文雅、語言親切、態度溫和、診療精細等優良的職業道德,使其內在美和外在美和諧統一。這樣,在正確的審美觀的指導下,醫學人才在醫療實踐中力求達到自身真善美的統一,使患者和社會保健人群在醫院就醫處於一種和諧安寧、舒暢愉悅的氣氛中,由此產生一種身心俱佳的狀態,對康復充滿信心,並願意與醫生溝通,積極配合治療的心理狀態,從而促進和諧的醫學社會人際關係的建立。

  4.治療功能。從系統論角度講,人類所面臨的疾病的威脅,以及各種不健康、不和諧狀態,其原因往往不僅是生理的因素,還有社會的和心理的因素。當人體的完整與層次、結構與功能的有序性,開放與自組織的穩定性因各種綜合因素而遭到破壞時,醫務工作者可利用醫學審美中的藝術形象、醫學審美的再創造、審美意識的調諧、指導和諮詢功能等,維護人類的身心健康。如可利用音樂治療某些疾病,優美的音樂能促使人體分泌一些有益於健康的激素酶和乙醯膽鹼等物質,可以調節血液迴圈和神經細胞興奮,也能使胃的蠕動變得有規律,並能促進唾液的分泌。

  5.美育功能。在醫學審美實踐中,醫學人才還可以利用自身的美學素養有目的、有計劃地根據社會大系統的需要,依據一定的審美規律和原則,普及和提高人們的醫學審美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環境衛生意識。在醫療實踐中,每個醫療工作者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和規範人們形成良好的醫學審美習慣和行為方式;通過嫻熟的現代醫學技術和審美實踐,改變人們的醫學審美狀態,創造一個健康、和諧和文明的社會。

  四、醫學人才的審美動力

  1.醫學人才自身的審美需要。人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心理學家H.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第一是生理的需要,第二是安全與保障的需要,第三是愛與歸屬的需要,第四是自我尊重和他人尊重的需要,第五是最高層次的需要,即自我實現的需要。審美需要屬於人類最高層次的需要,是一種精神範疇的需要。醫學人才也不例外,都有自己的審美需要。審美需要是人類的一種特有的內在情感的欲求,是人生命力的一種表現形式,它的最終目的是求得審美的愉悅,它包括審美情趣、審美能力、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和審美感受等多方面的內容,並通過個體的特殊的精神狀態表現出來,因此它的形成同個體的特殊的社會實踐經歷密不可分,如醫學人才的審美需要,就是在醫療實踐和社會交往活動中形成的,他們以維護人類的健康,提高人的生命質量為審美的最高需求。

  2.醫學自身發展的要求。現代醫學科學的發展,反映在對疾病的機理以及對健康的概念,正在向更深的層次進行探索。醫學研究的物件不僅僅是疾病,而是人。人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人的生命歷程要受到社會、心理等多方面的制約。人的健康是一種在生理、心理和社會的適應能力上的完滿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現象。醫學正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化,醫學科學與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呈現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的趨勢,這種發展要求醫學人才不僅要精通本專業知識,還要掌握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知識,重視自身的美學修養與職業道德的聯絡和互補作用,理解在醫療衛生的職業活動中重視自身美學修養的重要意義。本著救死扶傷、維護人類健康的原則,醫學人才應該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現代醫學模式的含義,重視自身內在美和外在美的培養和協調統一,加強醫學審美修養,以便更好地把醫學審美同醫療實踐結合起來,為人類的健康作出貢獻。

  3.醫療工作系統性的要求。醫療工作的順利進行,依靠的是醫療工作人員的同心同德和密切配合,在對病人的診療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錯誤,都可能造成相當嚴重的後果。因此醫務工作者的全域性觀念和責任心極其重要,這種職業道德美是創造和諧醫患關係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