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學開展課外探究性學習的選題指導

  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是高中生物學新課程的重要理念,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中生物開展課外探究性學習的選題指導

  1.選題途徑

  1.1 結合課堂教學進行選題

  在新課程“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實驗”、“探究”和“進一步探究”的內容,而這些活動大多數是要求學生在課後完成的,因此,這些課題自然而然成為學生課外探究性學習的課題首選。如:《探究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探究動物的行為》、《光對綠色植物生活還有什麼影響》等。

  在實際教學中,同學們通過對書本知識的學習和領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往往會提出一些老師所忽略的問題、教材內容延伸的問題、探究方法上存在缺陷或難以實現的問題、與書本結論不一致的觀點,理論與實際相矛盾的問題等等。所有的這些,只要老師能敏銳的抓住契機,從中都可能提煉出值得去進一步探討和研究的課題。這樣就能做到課堂教學與課外探究相結合,不僅能使知識得到補充和延伸,提高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而且為他們提供了創造性思維萌發的土壤和能力展現的舞臺。例如,《三明八中綠化狀況調查》、《洋蔥表皮裝片製作方法改進》、《空氣因素對種子萌發的影響實驗改進》等我校學生課題的選定,都是師生共同對課堂教學資源的挖掘過程中獲得的。

  1.2 在對自然界、周圍事物的觀察中選題

  觀察是生物學探究的主要方法之一,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重要視窗,是積累知識的開端,是科學發現的起點,大多學習活動和科學探究都始於對自然和周圍事物的觀察。自然和身邊的事物賦予與人們千絲萬縷的聯絡,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科學道理,必然包含了學生探究活動的諸多素材。組織學生到自然中去,通過仔細觀察,從中發現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問題和現象,進而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探究課題。例如,在一次帶領興趣小組學生外出調查中,學生偶然聽到了青蛙求偶的鳴叫,觀察到了青蛙抱對的景象。在老師介紹了有關青蛙繁殖行為的一些知識之後,學生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於是萌發了對青蛙繁殖習性進行觀察研究的想法,在查閱了有關資料後,最後指導學生們確定了《***娃繁殖習性的觀察研究》的課題。

  1.3 在生產、生活實踐中選題

  新課程強調教學要與社會生產、生活相聯絡,要滲透STS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會對自己生活的周邊環境、生活設施、用具等感到不滿 ,對存在的環境汙染問題憂心忡忡。老師若能引導學生通過調查、分析等手段,整合這些來自於生活的資訊,便可選擇自己課外探究的方向;老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到生產單位去調查訪問,瞭解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從中可以選擇學生自己力所能及的課題。如筆者所指導的《洗衣粉與水質汙染》、《三明水資源分析及節水型社群建設構想》、《綠色快餐盒》、《小商販環保意識調查分析》等課題的選定皆來自於生產和生活。在對社會和生活的關心中發現問題,不僅可以獲得源源不斷的探究素材,而且從中也可以發展學生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是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的有效途徑。

  1.4 從資訊資料和過去的研究中選題

  資料收集也是中學生進行課外探究的重要方法。隨著科技的進步,媒體資訊的傳播廣而及時,學生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也離不開媒體資訊的輔助。老師若能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從廣播、電視、報刊、圖書等媒體中獲取資訊,如有關生物學和環境方面的新聞和動態,從中尋找學科熱點,生活關注點,再把這些熱點或關注點轉化為探究的課題,是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升。例如,今年剛剛確定的學生課題——《沙溪河畔綠化景觀和安全滿意度調查》,就是源於媒體上競相爭論的一個社會熱點問題。多年來,學生們的探究性學習在老師指導下開展了大量的實踐,並取得一定成果,但其中有不少活動引出了一些值得繼續探究的問題,有的探究專案,往往在討論部分提出今後進一步研究的設想或建議,老師若能引導學生日常注意收集和查閱有關資料,便可成為日後發現問題提供來源。比如,《探究動物的某種行為》、《光合作用的實驗改進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模擬探究》等一直以來是教學活動的難點,指導學生把這類問題作為探究的物件,其意義和價值將更大。

  1.5 走訪研究單位或高校,諮詢有關專家中選題

  若要把學生的探究活動提升到研究性學習或科技活動,那麼走訪專家是引導學生獲得高層次研究課題的有效途徑。學生們與從事生物和環境科學的大學老師和其他研究人員保持來往和交流,其本身就對自身自信心和學習興趣的有效提升;專家可以提供一些觀點,或暗示某些問題,開啟學生的思路,引導選題的方向,還會對學生們選題的科學性、可行性等提出指導性意見。我校學生的活動專案《螺旋藻類脂抗菌活性實驗》獲省一等獎,在活動開始到總結階段都不同程度得到了有關院校專家的指導,因此,其在選題、方案設計、實施總結等方面汲取好的經驗,採納正確的研究方法,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2.課題論證和選定原則

  2.1科學性原則

  對初定的學生課題,教師應對所選課題進行論證。首先,課題應該具有科學理論根據或事實根據,符合科學原理和事物客觀發展規律,連基本的科學性都不具備的課題是沒有意義的。如 “綠色植物無光栽培探究”、“氣功問題探究”等,就是一些不符合客觀規律的課題,有的甚至是偽科學,因此,此類課題都不具備最基本的科學性。

  2.2價值性原則

  課題應具有教學效益,甚至有一定的經濟、社會或科學價值。課題研究必須滿足我們平常教學的需要,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目標,要有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意識、科學精神、學習態度及思維方式;如果把課題要求進一步提升,則應注意面向生產、生活實際,注重成果的實用性。如學生獲獎課題《三明水資源分析及節水型社群建設構想》、《螺旋藻類脂抗菌活性實驗》,它們不僅都具有一定的教學效益,同時也具有現實推廣價值或科學價值。

  2.3可行性原則

  一個小組在進行課外探究中,必然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因此,不是任何課題都合適高中學生進行活動,老師在指導學生選擇課題時就應該充分考慮實施時的可行性。一要因學制宜,就是看學生的已有知識結構和水平能不能達到課題實施的要求。絕大多數的高中生只是掌握一些最基礎的生物學知識,因此定題時要考慮活動中所涉及內容的深度、廣度,不該好高騖遠;二要因時制宜,就是要看學生有沒有充裕的時間來保證探究活動的正常進行;三要因地制宜,就是要看本地域內是否具備完成活動的條件,如本區域的氣候條件、實驗材料、交通狀況等;四要因力制宜,力指的是財力和物力,就是看學校的裝置、經費條件能不能滿足。高中生的探究性學習的經費是有限的,不宜做需高科技裝置或高經費投入的課題,如《轉基因技術的實驗》等。

  2.4 創造性原則

  創造性選題指的是沒有人提出過的問題,或者是其他人不能完全解決的一些問題。它應該是同學們通過閱讀課外資料,而在某個領域裡的一些新發現,或者提出的有創新價值的新想法,甚至是某些新發明。創造性是課題選擇的一條根本原則,是課題研究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體現。因此,老師在輔導學生進行選題時,要努力使探究性學習的課題具有創新點,才能賦予學習成果以更高的探究價值、實用價值,甚至是學術價值。

  總而言之,選題的過程,是學生能力及個性思維得以充分展現的過程,是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質、提高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階段。選題的成功是探究活動價值最大化的有力保障,而每一次的科學探究,都會對學生的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正確態度價值觀的目標達成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