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有什麼故事

  墨子,春秋戰國時期的宋國人,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傑出的思想家、軍事家、教育家、科學家。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墨子的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墨子的故事

  墨子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他喜好講論理學,他一向主張勤儉節約,吃苦耐勞,最不喜歡鋪張浪費,嬌縱奢侈,墨子曾和儒家辯論過一個這樣的話題,儒家的代表認為,君子就應該像鍾一樣,即意味著,鍾你敲打它,它才會響,對於君子而言,你不問他也絕不會回答,你問他,他才會回答,墨子回到,就你這口鐘,我沒敲你,你怎麼響了呢?儒家代表最後沒能辯論過,這也為後人津津樂道。

  墨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人思想家,他收過一個叫做耕柱的弟子,耕柱被很多人認為是墨子最優秀的弟子,當然,耕柱本人各方面的確優秀於他人,這也讓耕柱自己也特別有自信。

  可是墨子似乎卻不這樣認為,他常常批評耕柱,漸漸的耕柱心裡覺得非常傷心,他有一天終於沒忍住,去找墨子問個清楚:"老師,在所有門徒中,雖然我不一定是最優秀的,可是我也應該不是最差的,可是為何老師總是在批評我呢?"

  墨子沒有正面回答他的問題,而是重新拋了一個新的問題給他:“如果我上戰場去搏鬥,那請問我是用鋒刃還是用木棍呢?

  耕柱很輕鬆的回答道:“當然是鋒刃了”墨子接著問“為什呢”耕柱回到:“戰場殺敵,目的是殺掉敵人,在適當的地方運用適當的兵器,這是常理”墨子笑著回到:“對我來說,你就如那戰場上的鋒刃一樣,可以承擔的起責任,值得去運用,所以我才會不斷的對你進行行為的嚴苛要求,以及行為的框正”。耕柱聽了以後,終於明白了老師的良苦用心,最終成為了一個品德優秀的人。

  墨子喻巫馬子的故事

  巫馬子是《墨子怒耕柱子》中的一個辯論人物。巫馬子對墨子說:“您兼愛天下,並沒有什麼好處;我不愛天下人,也沒有什麼害處。既然都沒有什麼效果,您為什麼就覺得我是錯的呢?” 墨子說:“現在有一個地方著火,其中有一個人端著水想要澆滅火;而另一個人卻舉著火把,想要將火燒個更旺盛。都還沒有產生什麼效果,您更贊同哪一個呢?”巫馬子說:“我同意端水之人想法,而不同意那個舉火的想法。” 墨子先生說:“我也覺得我是對的,不認為你是對的。”

  雖然是很簡單的幾句對話但墨子用很淺顯的道理達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不隨便和別人爭論,只是用一個簡單的比喻讓對方知道自己的想法並且認同自己的想法。

  上面的辯論體現了墨子的“兼愛”思想,墨子之所以認為巫馬子是錯的,就是因為他的思想是利己主義,而不是本質上的錯誤,墨子認為利己主義不應該得到提倡。墨子最常用的就是這樣的舉例論證,用現在的概念來說就是,巫馬子邏輯上時自相矛盾的。這種問答方式,也是墨子特有的邏輯方式,讓對方在不知不覺中按照自己的意思走,從而達到自己的目標。

  墨子救宋的故事

  相傳公元前400年,當時的墨子二十有九。楚國請了當時著名的工匠魯班製造攻城的機械,準備攻打榮國。墨子聽到這訊息後日夜兼程趕往楚國想要制止楚國的進攻,在出發前墨子也是做了兩手準備,他怕自己勸阻不成榮國受到攻打,便安排了自己的大弟子和三百名精壯的弟子為宋國守城。

  當他到達楚國後第一件事就是去找魯班勸他停止製造攻城的機械,並請求魯班為他引薦給楚王。

  墨子見到楚王便問道:“今有人於此,舍其文軒,鄰有敝輿,而欲竊之;舍其錦繡,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粱肉,鄰有糠糟,而欲竊之。此為可若人?”楚王答:“必為有竊疾矣。”

  墨子將宋國比作破車和粗布衣,而出國則是彩飾馬車和華衣,指其楚王攻打宋國的不明智。楚王被墨子堵的無話可說又以機械早已造好之名想要繼續攻打,好在墨子才智過人用腰帶,木片與魯班演習九次,魯班九次大敗。楚王還想攻之,墨子義憤填膺的說道“就算今日我死了,楚王攻打宋國,我大弟子早已在那等候,用我墨家的機械帶我指揮,你們依然勝不了。”楚王聽到他說的話,知道獲勝的機率很小,就打消了攻打宋國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