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有什麼故事

  子夏,名卜***bǔ***商,“孔門十哲”之一,七十二賢之一。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子夏的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子夏的故事

  子夏因為自己兒子死了,如今要白髮人送黑髮人,把自己眼睛哭瞎了。曾子聽說了就去看望他,一到子夏家,曾子就大哭起來。

  說我聽說朋友的眼睛瞎了,我來為他哭泣,子夏被曾子這樣一說又傷心起來自己也開始哭了,所我明明沒有罪過,為什麼上天要這樣對我。曾子說,你錯了子夏,你不僅有錯誤,還犯了不少錯。

  首先,當初我和你一起侍奉老師,老師很欣賞我們,並希望我們能一直陪伴老師,和老師一起探討探討學術,學習學習經典,就算不做什麼大官,但最起碼我們去努力過了,我們把仁的思想帶給統治者,我們想要他們採納我們的建議。

  但是你告老還鄉,回到西河,讓西河的人們把你比作老師,這是你的第一條過錯。

  你父母去世的事情,老百姓都不知道,既然他們那麼尊重你,又怎麼會捨棄你呢,你獨自承擔失去父母的痛苦,這時候是需要百姓安慰你的時候啊,你平日裡教他們仁的思想,提升他們的思想品德,很多人都對你表示感謝,你有困難大家都會樂意幫助你的你沒有把百姓的仁德放在心上,這是你第二條罪過。

  你兒子死了,你哭瞎了自己的雙眼,這是你第三條罪過,你秉承著的仁政思想呢,你還要實現的遠大抱負呢,你都忘哦了嗎,你和我說你沒罪,我看這還不夠嗎。

  子夏扔掉自己的手杖,對曾子說,謝謝你提醒,我錯了,我離開你們一個人太久了,現在我要回來。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的故事

  子夏說,一個人要是能博覽群書,然後學習的範圍廣泛,能做到上至天文下知地理,世界上新奇的東西他都喜歡研究,世界上優秀的作品,他都喜歡研讀,而且他又能夠堅持自己所堅信的志向,並且遇到不懂的善於提問,那麼這個人還缺少所謂的仁德嗎?

  那麼對於廣泛的博覽群書的定義是什麼,究竟要達到怎樣的程度才算合格呢,我們知道,一個人積累的越多,他所可以施展的就越多,所以要問究竟要學習到什麼程度才才算合格子夏給出的答案是學無止境,我們在用知識武裝自己的時候,會遇到各種情況,讓我們覺得自己還能再做得好一點,那麼為什麼做不到呢,就是因為學術還不夠精。

  所以我們大可以氾濫的廣泛去讀書,去積累知識,還有在每天學習之後,千萬不要忘記的是思考,死讀書是沒有用的,思考如何將書中言論應用到輔佐君王統治,運用到如何讓儒家學說更廣泛的傳播,如何說服統治者採用我們的思想,如何推廣仁政。

  很多學者到最後被歷史淘汰,從學術舞臺中退出,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他們不懂思考,他們不知道原來優秀的學說如果不創新,就會被新思潮所取代,青出於藍勝於藍,老的經典的東西,要想更好的傳承,需要的除了博採眾長外,要做的還有很多。

  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讓自己的言論流傳千年,就是因為他們做到了這點。誠懇的提問,說出自己不明白的並不丟臉,而是在尋群更好的幫助,問題解決不了才是最糟糕的情況,多多考慮當下的事,這樣的人還擔心沒有仁德嗎?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的故事

  孔子的學生子夏在魯國當官,有一次他來拜見老師,剛好有很多問題想要想老師請教,孔子告訴他,做事要不拘小節,成大事的人尤其忌諱這一點,不要只抓住眼前的小利益,要目光長遠,只圖小利,反而最後達不成目標。

  子夏在政治上有不懂的地方,來請教孔子,孔子說我們這些為君王服務的人啊,要做到比君王看的還要長遠,我們這種人,有兩個毛病千萬不能犯,一個是急躁,遇事的處理方式不是越快越好,不是說統治者分配來的任務,我越快完成就越能得到賞識,如果不是考慮再三,我勸你不要輕易開展。

  我們說欲速則不達,這道理都懂,但真正應對其問題來又把它拋在腦後,這樣是不行的。你為統治者出謀劃策的時候,還要記得將目光放長遠些,要是能考慮到君王考慮不到的,就是你的本事了,我們都知道,歷朝歷代中,志存高遠的人往往能成就一番大業,而他們收穫的或許是比自己之前付出的多了好幾倍。

  但是那些目光短淺的人呢,最終得到的不過是他們眼前的東西,這種沒有未來的做法,子夏可千萬不要去考慮,如果因小失大,那才是真的不值得啊,我知道子夏你有時會被時局迷惑,做出一些急功近利的判斷,但是這不怪你,每個人都會犯錯,人們也常常在迷惘。

  所以我特意提醒你,做臣子的要把國家放在第一位,要為謀求國家長遠的利益而奮鬥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