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張芝是誰

  東漢草聖張芝,是書法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為草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書法家張芝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書法家張芝的簡介

  張芝,生年不詳,約卒於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敦煌酒泉瓜州縣淵泉鎮***今甘肅酒泉市瓜州縣四道溝老城一帶***人,字伯英。勤學好古,淡於仕進。朝廷以有道徵不就,時人尊稱自為“張有道”。善章草,後脫去舊習,省減章草點畫、波桀,成為“今草”,張懷瓘《書斷》卷中列張之章草、草書為神品,曰:“尤善章草書,生諸杜度、崔璦。龍豹變,青出於藍。又創於今草,天縱穎異,率意超曠,無惜事非。若清澗長源,流而無限,縈迴崖谷,任於造化”;稱他“學崔***瑗***、杜***操***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精其妙。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三國魏書家韋誕稱他為“草聖”。晉王羲之對漢、魏書跡,惟推鍾***繇***、張***芝***兩家,認為其餘不足觀。張旭、韋誕、索靖、王羲之父子、張旭、懷素之草法,均源於伯英。羊欣雲:“張芝、皇象、鍾繇、索靖,時號“書聖”,然張勁骨豐肌,德冠諸賢之首,斯為當矣”。

  “書聖”王羲之最推崇的前輩書家有兩個:一個是曹魏的鐘繇,一人是東漢的張芝。他說:“吾書比之鐘、張,鍾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餘耽之若此,未必謝之。”***見孫過庭《書譜》***“耽”,是沉迷,特別愛好的意思。連王羲之都自嘆弗如,可見張芝對書法的熱愛程度。

  張芝的書法特色

  張芝這樣造詣全面的書法巨匠,在整部中國書法史上也是罕見的,不愧“草聖”的崇高稱號。他的季弟張昶也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精善章草,時人稱為“亞聖”。甘隴應以出過這樣傑出的文化巨人而感到自豪。

  從中國書法史發展軌跡看,從甲骨文到篆成熟於秦,始出隸體,西漢隸書盛行,但已有草書,可謂篆、隸、草、行、真各體具備,但此時行竺遲緩且有波磔的隸書和字字獨立帶有隸意的章草都已不能滿足人們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代之而興的是書寫起來快捷而流美的“今草”,社會上形成了“草書熱”。張芝從民間和杜、崔那裡汲取了草書的藝術精粹,創造了跨時代的大草,即有別於章草的“一筆書”,當時亦稱“今草”,一時名噪天下,學者如雲。張芝的“一筆書”,“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如流水速,拔茅連茹,上下牽連,或借上字之下而為下字之上,奇形雖合,數意兼包,若縣猿飲澗之象,鉤鎖連環之狀,神化自若,變態不露”;“若清澗長源,流而無限,縈迴崖谷,任於造化”,“精熟神妙,冠絕古今”;“張勁骨豐肌,德冠諸賢之首”;“伯英即草書之祖也”。***張懷瓘《書斷》語***

  張芝的草書影響了整個中國書法的發展,為書壇帶來了無與倫比的生機。被譽為中國書聖的王羲之,中年就師承張芝,推崇張芝,自認為草書不如張芝。狂草大師懷素也自謂草書得於"二張"***張芝、張旭***。草書大家孫過庭在其《書譜》中也多次提到他一生是將張芝的草書作為藍本的,稱“張芝草聖,此乃專精一體,以致絕倫”。中國書法史告訴我們,"自漢末至中唐六七百年間,在草書領域裡湧現了韋誕、衛瓘、索靖、衛恆等這些傳於書壇的人物,更有王羲之、王獻之、張旭、懷素四位光耀千古的大師,他們的師承都導源於中國書法史上第一位巨人--草聖張芝"***見馬世曉《張芝創“一筆書”辨及"冠軍帖"的審美新探》一文***這是歷史的真實,也是客觀的評價。

  張芝獲得“草聖”的殊榮絕非偶然,這同他的處世哲學和治學態度有密切關係。張芝出身名門,其父張奐為漢代名臣,“伯英名臣之子,幼而高操,勤學好古,經明行修,朝廷以有道徵,不就。”***《斷書》***張芝“有道”而受到朝廷賞識,下詔求賢,令其作官,而他卻不屑一顧,甘作布衣,這種不貪高官厚祿潔身自愛的思想境界,令人欽佩。***

  張芝刻苦學習書藝以至如醉如痴的精神也令人叫絕。“凡家之衣帛,必先書而後練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衛恆《四體書勢》***據《沙州都督府圖經》對《張芝墨池》的記載:“張芝於此學書,其池盡墨,書絕世,天下名傳。因王羲之《番書論》雲:'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好之絕倫,吾佛及也。'”《敦煌古蹟廿詠》中有一首《墨池詠》讚道 :“昔人精篆素,盡妙許張芝。聖草雄千古,芳名冠一時。舒箋觀鳥跡,研墨染魚緇。長想臨池處,興來聊詠詩。***”張芝正是這樣苦苦求索勤奮努力,才攀登上了書法藝術的高峰,其書“為世所寶,寸紙不遺”,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草聖”。

  張芝的墨跡見《淳化閣帖》,收有五帖三十八行。張芝著有《筆心論》五篇,可惜早已失傳。張芝還是一位製造毛筆的專家。

  張芝季弟張昶,也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尤善章草,書類伯英,時人謂之“亞聖”。

  書法家張芝的評價

  首先張芝是一個勤奮刻苦的人。從小張芝就開始練書法,臨池洗墨這件事,足可以看到張芝的刻苦。為了寫好字,張芝還特地拜崔杜為師,努力學習書法。最終,張芝的成就,遠遠高於其師崔杜。

  第二點就是張芝的鄙視功名利祿。東漢朝廷選官是依據察舉制。張芝身為名門之後,家境殷實。因此是朝廷按照選官制度,張芝也在被宣召的行列中。但是面對朝廷的多次宣召,張芝卻無動於衷,多次拒絕這一個高官厚祿的誘惑。著的確是一個驚人之舉。因為在當時那個環境中,入世或許是一個很好的發展前途。但是張芝卻偏偏拒絕了這個很多人都得不到的機會。

  從這一點來說,張芝是一個生性淡然,輕視功名財富。

  張芝的草書,引起了中國書法界一次新的風潮。為書壇注入了一股新的血液。中國書聖王羲之曾經認為,自己的書法,也比不上張芝的草書。狂草大師懷素也說自己的草書來源於“二張”。歷史上上許多著名的書法家都對張芝的草書,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從民間和大師書法中,汲取了草書的精華,形成了“一筆字”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