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教學反思

  《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是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的內容,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了解宋代生活各方面的情況。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希望能幫到你。

  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篇一

  我講的是第十一課《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了解宋代生活各方面的情況。為達到這個目標。我創設了一個跨時空旅遊的情境,以宋代社會風貌為主題,衣、食、住、行、娛樂、節日為分類。我認為這樣的設計可以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並且在完成教學目標過程中鍛鍊他們通過圖片、資料和上臺進行闡述的語言表達等綜合能力。在這樣的設計框架下,我進行了多次和改進,但依然存在以下問題:

  一、學生主體性的發揮不夠充分

  我曾得意過教學設計中突出學生學習主體性的特點,卻沒能讓這一特點成為我的“亮點”。整節課學生參與的很多,尤其是剛開始選擇衣服部分。但學生的表現並沒有為課堂加分,看起來並不能讓學生很好地掌握知識。現在想起,原因有二。一是課前預習蒐集整理資料不夠充分。二是課前沒能給學生有效的指導。雖然說這個環節是學生自主的學習活動,但是若教師能給他們建設性的指導,比如告訴他們要從哪幾個方面找到宋代服飾的資料以及語言上要注意的事項,這樣他們的活動也就事半功倍了。

  二、課堂氛圍沒有貫穿始終

  這堂課應該是一節輕鬆的課,學生應該在教師的帶領下從宋代豐富多彩的生活中體會到樂趣,並能聯絡自己的生活做廣泛而趣味盎然的對比。而我卻沒能很好地做到,尤其是“住”學生表現有點平淡。因為我們只是看到圖片沒有立體建築。其實如果聯絡關於宋代的電視劇中的有關人物的住房去說,我想這裡會是本課的一個小高潮。

  三、多媒體應用不夠熟練

  在我的幻燈片中,幾個探討的問題恰好遮住了相關的圖片,造成圖片作用失去的遺憾。還有關於《清明上河圖》的導音訊效果沒有放出來。使課堂起點有一點壓抑。

  總之,我在講授本課時,希望通過情境的創設充分再現歷史,並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破重點、化難點,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從而突破狹小的教室空間,讓學生真正做到感知歷史,體驗歷史。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不足,敬請同行多多指點。

  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篇二

  我在實際教學中,體驗到“基於問題的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這種教學方式通過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勇於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利於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再輔以開放式的作業形式可以有助於學生形成豐富的歷史想象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這種教學方式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學習歷史,培養髮現歷史問題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這種教學方式對老師的史學功底和隨機應變能力,組織教學能力要求很高,要求教師隨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學習新的教學技術、與學生俱進;老師在執教過程中要注意引導探討的方向和程度,在時間的把握上要能夠靈活控制,對學生的熱情要給予保護,及時發現閃光點,多給予肯定和鼓勵;注意全班同學活動的平衡,控制整個課堂探討問題的進度、廣度和深度。相信學生,服務學生,做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這種教學方式的核心本質!

  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篇三

  本課的教學內容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物質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四項內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娛樂活動和節慶活動兩項內容。都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內容。

  初一學生,天真活潑、好動好奇好問,喜歡直觀有趣的歷史故事,並且有一定參加學習探究的積極性,富有想象力;掌握了一定的閱讀和識圖能力,也能通過材料思考問題,而學生通過之前的學習已經瞭解了宋代社會經濟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內容,對學生理解宋代社會生活特點和思考內在聯絡奠定了知識上的基礎,同時這節課所學的是和日常生活很貼近的東西,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習探究的興趣。當然這個年齡層的孩子也存在著自主學習能力不足,缺乏探究深度等問題,需要發揮集體的力量和教師的引導作用。因此,在課前我將本堂課的模式定位為“創設情境,合作探究,激發情感”。從過程和結果來看,這一模式還是比較符合對這堂課的預設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完成了教學任務。

  同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體地位,通過激勵性的語言來觸發學生的思考,組織學生感興趣的活動,讓學生通過回憶、觀察、閱讀、探究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要想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教學活動,要尊重學生,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有成功感,本堂課的教學貫徹了以上幾點的要求,因此在學生積極主動的活動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由於知識點比較豐富,探究的問題比較多,在對“創設情境,合作探究,激發情感”模式的具體實施操作過程中,為了能全面地呈現課堂內容,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時間比較短,或者是一旦學生有了疑問,教師沒有讓學生自行解決問題,而是先一步進行解答,探究的效果事倍功半;或是淺嘗即止,缺乏對問題更深入的發掘和探討,如蜻蜓點水,顯得空泛,給人以走過場的感覺,仍然是以師生互動和展示材料居多,無論從教學過程還是實際效果上看,都差強人意,這是這一堂課最值得檢討和反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