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與社會生活教學反思

  《密度與社會生活》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的內容,密度與我們的生活有緊密的聯絡。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密度和社會生活主要講解密度和生活應用、密度和溫度的關係。本節體現“物理源於生活,物理用於生活”;密度可以鑑別物質,可以合理利用各種密度的合金等。密度與溫度的關係可以說明自然界風的形成。

  本節收穫是做好書中兩個小實驗,一個是風車實驗,一個是氣球實驗,我將氣球實驗改變了一下,用氣球套在瓶口,體會瓶內氣體的熱脹冷縮。

  教學一段時間了,由於是班主任內,自己教學內的很多東西都沒有完善,學案也用的不好。個人體會學案應該在上新課的時候同步講解,學生提前學,學案同步教學時講解。

  篇二

  密度是物質的基本屬性,每種物質都有自己的密度。密度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有重要的價值。例如勘探隊員在野外勘探時,通過對樣品的密度等資訊的採集,可以確定礦藏的種類和經濟價值。在麥場上人們利用風力來揚場、對飽滿的麥粒與癟粒、草屑進行分揀……又例如商業中鑑別牛奶、酒的濃度;農業生產中配製鹽水選種的問題等等,都要用到密度的知識。在工業生產中密度知識的應用也很廣泛,人們要根據

  不同的需求來選擇合適的材料。汽車、飛機以及航天器的設計師們,根據不同的需求,對製造材料的密度及其效能選取不同的技術要求:交通工具、航空器材中,常採用高強度、低密度的合金材料、玻璃鋼等複合材料。在產品包裝中,常採用密度小的泡沫塑料作填充物,防震、便於運輸,價格低廉。可見密度知識與人們社會生活的關係十分密切。

  本節課的基本思路是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生根據實驗和日常生活中的現象進行歸納總結。教師的作用是引導而不是單純的傳授,因此只要拓展他們的思路,引導學生主動、大膽地進行猜想,教師在最後作適當的總結即可,這也是本節課較成功的一點。不足之處: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還不夠熟練,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篇三

  本節課是在學習了密度概念及其測量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如何利用密度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體現了物理來源於生活又要服務於社會和生活。本節內容是對密度知識的拓展,一方面通過本節教學可以使學生體會到密度知識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價值,另一方面還可以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的能力。本節教學我按“總→分→總”的框架進行設計:先組織學習閱讀教材第一段,再通過觀看本節課PPT課件,通過討論分析來了解密度知識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再研究密度與溫度的關係,利用情境問題來具體研究密度在物質鑑別中的應用;最後進一步討論分析密度在材料科學和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對於密度知識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我引導學生聯絡生活中的例項及學生已經具備的密度的有關知識來幫助學生理解。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密度與溫度、與物質鑑別的關係,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總結、歸納出結論,千萬不要想當然的直接告訴學生結論,要給學生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對本節例題的教學也應這樣,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學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學到新知效果會更好。

  本節教材的知識內容和能力因素,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重要補充,也是對密度概念的進一步理解和完善,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

  本節課結束也是這本書知識的告一段落,前面五章學生掌握情況較好,本章內容由於時間關係,還需多引導多落實,尤其最後複習階段如果抓不好,可能前面的努力會前功盡棄,俗語說得好“編筐編簍重在收口”,在接下來複習階段我將結合班主任和家長朋友做好複習工作,取得理想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