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塑生命教學反思

  教師們在教授完《再塑生命》這門課程之後有什麼樣的教學反思呢?以下是由小編收集整理的《再塑生命》教學反思,歡迎閱讀!

  《再塑生命》教學反思一

  《再塑生命》這一課在混亂的講解中走向結尾,一股難言的情緒湧上心頭,有恐懼,有震撼,有悔恨,當然也有重新做人的衝動。

  倉促裡我一直在靠吃老本混日子,昨天也是在急急忙忙的情況備了這課《再塑生命》,課堂的開頭我也並沒有把學生引向對知識的飢餓狀態,所以準備好的課堂內容也無法像王老師指導的那樣:變成美味佳餚來遞送給學生,讓他們津津有味。中間或許因為自己有感而發而引起了學生的表達和探討慾望,說得比較過癮,可是課堂的問題設計是完全不妥當的,一直困惑於如何通過巧妙的問題設計讓整堂課聽起來能連貫更沒有藝術性,我幾乎又在犯個人演說的毛病,又不懂得讓學生參與並進一步激發同學與同學之間,甚至與老師之間的碰撞。整節課沒有做一點整體性的安排,也因為教案設計欠妥當,沒有進一步延伸這個關於愛的話題。只是為了填補時間空隙而搬進了很多瑣碎可說可不說的內容,凌亂不堪,讓整個課堂毀於一旦。決心空下來一定要修改。滴汗啊!

  真的是自作孽不可活。由於自身的原因一直疏於語文教學的鑽研,時至今日任教語文的趨勢似乎已成騎虎難下。後悔萬分,無知的自己竟然由著自己的任性,浪費了將經一年半的時間。迴歸現實世界的我也不得不放下狂妄虛空的理想,來靜心地思索一下這每天都在演繹的語文課堂。其實我從事語文教學以來,對於自己所上的課很少有滿意的時候,就算有也就一、二堂“無心插柳”,並且帶有教師個人主義色彩。從來沒有為了上好一節語文課勞心勞力過,廢寢忘食的事情已經好多年都沒有發生在我身上了。長時間的幻想卻又無法實現,把我限制在一種自我毀滅的孤獨裡,渾渾噩噩伴隨著抱怨和厭世。今天在學生面前我突然感覺到自己的無顏以對,因為我知道我錯了,就像學生說的:在海倫.凱勒的面前我們都沒有資格說不幸福。就算人生真的是苦海,是懲罰,是原罪。海倫承受了,史鐵生承受了,不僅承受,他們還用自己堅強的意志延伸了被砍去了一半而接近殘破的生命。而我們,卻在今天沉溺往明天,不斷行進,不斷深入,直到寂寞的盡頭,回首不堪往事,愁緒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流逝的不是江南水,而是我們的生命。生命本身是無罪的,需要外面珍惜,而過去的我居然因那麼點點挫折就如此輕視生命,我漠視了所有的生命價值,甚至想放棄生命。在海倫面前我想我是可恥的。更不值得學生稱我一聲老師。

  是夢總有醒的一天,是理想總有實現的一天。淚水挽救不了失去的機會,悔恨塑造不了新的生活。頹廢終於走到了極點,清醒猛然襲來。我終於明白我應該牢牢抓住的只是眼前的每一堂語文課,我能看得清的只有雙腳踏著的那塊土地。它堅實有力,它黝黑溼潤,它溫軟厚實,它蓬勃旺盛,它同樣可以用來播種理想的種子,同樣可以在陽光下發出理想的嫩芽,我期盼它也能有春暖花開的一天。我必須重新拿起兒時的座右銘:“我屢敗,但我屢戰!”

  《再塑生命》教學反思二

  《再塑生命》這篇課文寫莎莉文老師對“我”啟示世間真理,給“我”深沉的愛,同時也展示了一個盲聾啞女孩的精神追求。

  上課前,我利用三月的早晨充滿生機,校園裡小樹發出鮮嫩的綠芽、桃花粉嫩惹人,這樣的美景我們看到是多麼自然、多麼容易的一件事。而我們要去認識一位聾啞盲女孩,對她來說能生存下來已需要足夠的勇氣,但要有所成就,那簡直是一個奇蹟。讓我們走進這個奇蹟,走進海倫凱勒的心靈世界。海倫說:“我要把別人眼睛所看見的光明當作我的光明,別人耳朵聽見的音樂當成我的交響樂,別人嘴角的微笑當作我的幸福。”是誰讓海倫凱勒走出痛苦的深淵?莎莉文無私的愛重塑了海倫凱勒的生命。而再塑後海倫的生命如歌,所延續傳承的也是一個涵義豐富的愛的故事。

  在我的感召力下,大家富有感情地朗讀了課文,說出了全文三小節的主要內容。在品味語言環節,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找出了自己最喜歡或最感動的句子進行交流,同時被海倫凱勒的堅毅、頑強所打動,許多同學在暢談感受時表示要以海倫凱勒為榜樣,勇敢地面對挫折,成就一番事業。但是這樣戰勝厄運的人不僅僅只有海倫凱勒,於是,我鼓勵學生尋找更多的“海倫凱勒”。像她一樣身殘志堅的人士。在這個環節中,同學們說出了霍金、貝多芬、史鐵生、保爾、張海迪等等令人崇敬的人士。我趁熱打鐵,讓學生更多的關注身邊的人,或許這些人並沒有做過轟轟烈烈的大事,但是他們對生活的熱愛令世界動容。

  同時,這篇文章文筆優美,充滿詩情畫意,很值得我們好好品讀,我讓同學們反覆朗讀那些描寫景色的句子;第三節中什麼是愛的那些感悟的句子。

  在這堂課上,教師良好的情感引發了學生積極的情感反映,學生主動學習,課堂上營造了情感交融的氛圍,大家上課積極發言,朗讀也充滿感情。

  唯一不足,在時間把握上,還是過於糾結在細節上,沒有從大點上讓學生能迅速進入下一個環節。

  《再塑生命》教學反思三

  本教學突出了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特別是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發展其健康的個性做了有益的探討,如整體感知階段,教師沒有按照以往的教法:本文寫了幾件事?這幾件事表現了作者怎樣的生活經歷?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等問題來給學生定下框架,而是讓學生從整體進入,以他們自己獲取收集到的資訊來給課文重新設標題,通過8位同學的彙報和教師的點撥、綜合,課文內容學生得到了真實的自我感知,同時又培養了學生收集處理資訊及分析、綜合和表達能力。研讀部分,教師要求學生以三類填空的形式來研讀課文,這樣做,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課文內容中得出結論,而不是先告訴結論再去找課文內容。以小組討論,真正體現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學生為主體。並從課文內容中悟出了教師對“我”無微不至的愛和“我”對老師無比敬愛和感激之情,讓學生真切地感受了人文的教育。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師生共同參與。用語文實踐課的形式完成了本課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目標。這一點在最後一個教學環節中還得到了充分體現。整個教學過程都把學生放在突出的地位,使學生的自主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個性得到了張揚,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

  此外,沙老師的教學語言始終充滿激情,舉手投足及眼神飽含情感,時時刻刻牽動著聽課師生的心。沙老師知識淵博,又能與課文內容融會貫通等都是我今後教學工作中要努力學習和實踐的榜樣。

  對本堂課個人的建議:

  1、教師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後,如果能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概括出課文主要是寫了三件事,這樣能讓學生更加明確課文內容。

  2、在學生研讀課文後,如果能根據學生的答案,概括或明確要求學生自己概括一下作者的感情,及莎莉文是一個怎麼樣的老師,可能效果會更好,同時教師板書也有內容。

  3、教師時間安排上也許可以適當調整,因為教師教給學生分析處理問題的過程和方法,達到一定的效果後即可,更關鍵的是讓學生課後去實踐。

  4、課外可佈置學生討論海倫·凱勒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和莎莉文老師的無私奉獻精神,或寫一寫生活中感受到的“愛”。再一次讓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