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數學多邊形的內角與外角和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對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初一數學多邊形的內角與外角和有哪些教學反思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1、在初一舊教材中完成三角形內外角和的教學之後,學生很自然地就會想到對於多邊形的情況如何。結合新教材中這一部分內容的編排,所以特意在教學過程中安排了這樣一堂活動課,希望對於新課程標準思想有所體現。

  2、 為了體現課堂以學生為主,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課前的教學設計中儘量圍繞學生展開。如:採取了小組合作學習、組與組之間交流等形式。雖然想法上有此 意圖,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還是暴露出了很多問題,有事先沒預計到的,也有想體現但沒體現完整的。經過課後反思及老教師們的指點,主要表現在:

  ***1***較多的著眼於課堂形式的多樣化及學生能力***如:合作、探究、交流等***的培養,而忽視了教學中最重要的知識點的落實。學生練的機會不多,僅有編制習題解答這一部分,且對學生來說要求較高,教師在編題前可先讓學生解題,給學生搭好階梯,使其不至於感到突然。

  ***2*** 小組討論可以說是新教材框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教師事先一定要有詳細的計劃。

  這也是本堂課暴露缺陷較多的環節。比如:組員的設定***七、八人一組加上發下的 表格較少使得討論未能有效的開展***,以4、5人為一組較為合適,且要分工明確,如誰記錄,誰發言等等,避免某些小組成員流離於合作之外。教師還應精心策 劃:討論如何有效地開展;時間多長;採取何種討論方法;教師在討論過程中又該擔當何種角色等。

  ***3***在小組交流過程中學生的發言過分地注重於探索的結果,而忽視了學生探索過程的展示。同時教師有些總結性的話,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4***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評價較為單一,肯定不夠及時,表揚不夠熱情,比如當最後一個平常表現較為一般的學生有此創意時,教師就應大加讚揚,從而也能激發課堂氣氛。

  ***二***

  1、教的轉變

  本節課教師的角色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與共同研究者,在引導學生觀察、探究、討論後,發現結論,展示成果,激發學生自覺探究數學問題,體驗發現的樂趣。

  2、學的轉變,學生的角色從學會轉變為會學。本節課學生不是停留在學會本知識層面,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3、 課堂氛圍的轉變整節課以“流暢、開放、合作、‘隱’導”為基本特徵,教師對學生的思維減少干預,教學過程呈現一種比較流暢的特徵。整節課學生與學生,學生 與教師之間以“對話”、“討論” 、“提問”為出發點,以互助合作為手段,以解決問題為目的,讓學生在一個比較寬鬆的環境中自主選擇獲得成功的方向,判斷髮現的價值。

  ***三***

  1、優點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展示特殊圖形中探究多邊形的外角和,建立了與學生實際生活和已有認知基礎的聯絡。

  ***2***我對教材進行了加工,力圖實現“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3***重視目標的實現,學生實在地經歷了探索多邊形的外角和的過程,經歷了由猜想、發現、歸納、驗證,應用的全過程。

  ***4***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豐富了教學內容,加強了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不足

  部分學生沒有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這是新課程基本理念。

  3、 思考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如何減少遺憾?我想首先要分析教材,學習課標;其次分析學生原有生活經驗、認知基礎,要有目標意識;再次課堂教學活動要有目的,課堂上的問題要有思維價值,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遵循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的原則。最後,課堂上要關注學生,教學的效果要通過學生來體現。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在如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如何組織課堂教學活動,如何追求課堂實效,促進學生的發展幾方面下功夫。希望各位老師給予批評指正。

  本節課的設計突出對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的探究與推導過程,探究過程既有類比前一節課的方法,又有承接多邊形內角和的新方法;既是新知識的學習過程,又是舊知識的拓展過程。相信這樣的設計一定能夠達到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的要求。 另外,可以考慮增加一些課堂中的習題量,以幫助學生鞏固新知識。

  歡迎大家去閱讀由小編為大家提供的初一數學教學反思大家好好去品味了嗎?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加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