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標解讀感悟

  語文學科作為基礎學科,要尋找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突破學語文和用語文的時空界限,使學生在實際生活運用中提高聽說讀能力。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研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不難發現,新版的課程標準在語文課程性質的表述上,與2011版實驗稿《語文課程標準》發生了較大變化。新版的“課程標準”保留了原實驗稿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定義,同時增加了“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的描述,從而使語文的課程性質具有四種基本屬性,即工具性,人文性、綜合性、實踐性,進一步闡明語文課程的目標、任務與基本特點。

  一、解讀新課標的工具性

  語文課程的根本任務是教學生學習母語,主要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葉聖陶先生關於“工具性”的論述,一以貫之地強調對培養思維能力、交際能力、表達能力的重視。在他看來,語文不是靜止的知識,而是運用知識的能力。

  二、解讀新課標的人文性

  語文包括兩個基本點:一是正確理解和掌握語言文字這一交流工具,二是學生精神世界不斷豐富昇華。前者說的是工具性,後者則是人文性。工具性是語文教育之根基,人文性是語文教育之生命。我們要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紮紮實實地培養學生理解與運用語文工具的能力,同時要正確進行思想引導,把人文教育有機滲透其中,而不是硬性貼上“人文”的標籤。

  三、解讀新課標的綜合性

  如果說“工具性”和“人文性”分別構築了語文教育的根基和生命,新課標提出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則指明到達語文教育理想“彼岸”的正確路徑。

  所謂“綜合性”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首先,語文課程的學習不能像數理化等學科那樣單單追求建立完整的學科知識結構體系,而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核心目標。其次,新課標對“語文素養”的闡釋,也進一步體現了語文課程的綜合性。由此可見,語文學習應該是一種全方位的綜合學習,必須實現“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多個維度的融合,進而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四、解讀新課標的實踐性

  語文學習必須遵循兩個規律,一是學習母語的規律,二是人的認知規律。

  新課標提出語文課程的“實踐性”,正是從人的認知規律出發,強調語文能力的提升,語文素養的形成,不是僅僅通過語文知識的傳授和訓練就能獲得的,必不可缺的條件是學生能動的語文學習實踐活動。

  語文教育必須樹立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大語文”教育觀,多讓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而不囿於書本,囿於課堂。例如:

  1.留心生活小事

  我給學生布置的第一個觀察任務是觀察媽媽做午飯。通過觀察,學生作文就顯得生動多了。有的寫“媽媽邊炒菜邊教我。她手中的鏟子像長了眼睛似的,在鍋裡上下翻飛,所有的菜都聽她的指揮。”有的寫“媽媽在切洋蔥時直眨巴著眼睛,有幾次眼淚都被薰得掉下來,我才知道美味的洋蔥裡還有媽媽的眼淚,媽媽真是太辛苦了!”可見,引導學生留心身邊小事。真切體驗,學生才有發自肺腑之言,文章才能鮮活起來。

  2.密切關注自然

  大自然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創造者。每週我都會安排一到兩節課的時間帶學生去接觸自然,觀察樹葉的形狀顏色,觀察天上飛鳥的飛行姿勢,觀察地上的螞蟻搬家,給他們講有關自然的知識和故事,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積累了大量寫作素材,寫作文的興趣也就提高了。

  對照新課標關於語文課程性質的理論闡述,我認為時下中小學語文學科的教學工作,沒能牢牢把握培養運用語文工具能力這個重心。受傳統習慣的影響,不少語文教師認為,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培養是個“磨水”功夫,即欲在基礎知識這個大版塊的考試中不失分或少失分,平時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字、詞、句的講解與訓練上,提高學生對於知識積累的要求,企圖把所有知識都貯存到學生記憶的倉庫中,到時候只需如數“搬”出。這種天真的想法和做法,都被實踐證明是失敗的。

  知識不等於技法,技法不等於能力,即使近些年中考、高考的命題走向,知識也只是冰山一角,能力則佔大半江山。

  因此,語文訓練絕不能程式化、技法化和表面化。一定要將思維活動根植於訓練活動的土壤中,並且由淺入深貫穿於訓練活動的全過程。語文訓練是否有效、高效,完全取決於學生思維活動的深度和廣度,尤其是思維的永續性、深刻性和多樣性。我們說,學生思維要靈活,主要指訓練過程中的生成,它是由思維參與的激情火花點燃,在向未知方面挺進的關節點上,意外發現的通道和圖景,是訓練活動中難能可貴、無法預約但又可以預設的精彩。為此,教師必須大力倡導、鼓勵學生愛智求真,質疑問難,探究思辨,標新立異,大膽創新,切不可再走機械刻板的老路。

  篇二

  在新一輪課改的背景下,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在積極的探索和追求新的教育方式,使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下面是我在語文教學中的一點體會,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語文新課程課堂原則的轉變

  學校是教育的主體,課堂是教學的主體,課堂教學分狹義的課堂教學與廣義的課堂教學。新時期以前,許多語文教育實驗均是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展開的,師生活動在一個教室內展開,這個上課過程就是狹義的課堂教學。隨著改革逐步深入,人們對語文課堂教學侷限性有了較清醒的認識,即語文學習從根本上是與生活相聯絡的,語文學習的外延就是社會、生活的外延,是向前、後、左、右的延伸。學生在生活中受到教育得到啟發。把語文學習僅封閉在課堂內,切斷它與廣闊社會生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的聯絡是荒謬的。其結必然是“學生對學習語文失掉興趣,負擔沉重,教學效率低下,往往導致高分低能。”。究其原因,重要的一點就在於“把語文教學限制在狹小的課堂範圍內,不重視與生活相聯絡”。

  由此可見,語文教學要立足課堂,語文課堂是學語文的主要場所,其次,課堂應延伸開去,語文學習在整個社會生活中幾乎無處不在,家庭也是學語文的相當重要的場所。語文教學必須與生活聯絡,這是對語文教學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語文教學要開放,由教室的小課堂走向生活的大課堂,這種課堂的新理念,要求相應地改革考試體制,因為考試是影響這種大課堂觀實施的最大障礙。

  二、語文課程與教學的整合觀念的轉變

  所謂整合思想的教學觀則是以語文教學內容的意義創新與開發為核心,關注師生在互為主體性的教學情境中所進行的解釋、理解與建構活動。教學也不再只是一個傳遞知識的“管道”,而是師生共同探究的過程。總之,課程與教學不再是社會對教師與學生施加控制的手段,而是教師和學生追尋主體性,獲得解放與自由的過程。因此,現代課程與教學整合論主張以“體驗課程”取代“制度課程”,師、生、課堂三者整合。

  課程與教學過程整合的實質是對教學內容進行某種形式的變革,即教師與學生在具體的教育情境中不斷變革與創造教學內容,從而不斷地建構自己的意義。這種變革與創造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把教學作為課程開發的過程,激發師生的主體性的充分發揮,推動課程內容持續不斷地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地建構與提升;二是把課程作為教學事件,課程不再僅僅是靜態的書面檔案,而是師生在教育情境中不斷生成的活生生的經驗,它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

  三、師生互動教學方式的轉變

  師生互動是指:課堂內教師教、學生學是一個整體;互相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教學相長***。師生之間真正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

  ***一***師生互動對教學而言

  師生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師生之間通過積極平等的對話與合作,使語文教學諸要素的***和作用方式走向多樣化、立體化、靈話化、彈性化,有利於教學功能的發揮。教學活動都是在教師學生之間展開,教師學生總是處於共同的教育情境中,雙方在共同的交往中溝通、教育和接受教育。在師生“對話”的教學關係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得到激發,師生之間情感得到交流與溝通,師生共同創造出一種和諧的精神氛圍。

  ***二***師生互動對學生而言

  傳統的語文教育把師生之間的“人――人”關係定位成“人――物”關係,在這種注重灌輸的專制主義教學中,只有教師才是社會意義上完整的人,而學生只不過是“等著灌滿的瓶子”,這種師生關係的定位,忽視了學生作為一個“人”而具有的基本的自尊、自主權利,當然不利於教學活動的展開。而新生的師生互動教學方式的轉變,尊重學生人格和主體地位,重視個性教育、個性張揚,允許學生創造性接納對方的觀點。基於平等的對話、合作、互動的交往活動,真正形成了教學中“你――我”關係。

  ***三***師生互動對教師而言

  教師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不再一味居高臨下地“填”和“灌”,而是師生共同分享教學成果,即教師以“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身份引導學生共享“美餐”,一起品味。教師不再象徵性教學,而是充分考慮學生個性之間的差別,還給學生自我選擇的權利。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實施個性化教學。

  總之,師生互動教學方式的轉變,師生雙方都是作為真實完整的人,互相平等,為了共同的教學目標而對話。各自情感與理性、思考與行動、經驗和知識等都真實的展現在對方面前,雙方在理解中獲得精神溝通和經驗的共享。

  在師生互動教學中,教師因發現學生作為獨立個體而具有言語個性化和精神創造性而體認到教育的真正價值;學生因參與文體的開放性解讀與意見的自我表達發現自我存在與發展的生命意義,二者互動影響,彼此激勵,構成了一種真正的民主化教學師生關係。

  四、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

  全日制義務教育與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是語文新課程的宣言書,也是新型學習主體即將崛起的預言書。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特徵是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為學生終身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樹立以學生為本位的教育觀是葉聖陶現代學生觀的核心,學生應成為學習的主人,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總之,學生掌握好的學習方法,就為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具有深遠的意義。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是充滿生命意義的學習,是富於創造主體的學習。這對於國家、民族乃至人類的發展將產生不可估量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