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重要性

  當今社會發展人們從物質追求轉變成精神追求,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中醫養生的重要性。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希望對你有用!

  

  首先,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中醫養生歷來重視精神衛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

  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進行有規律的運動。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迴圈,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

  健康、平衡的飲食也是養生的必備因素。數千年以來,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認定是達到長壽的關鍵因素,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則被認為是使健康出現問題的根源。預防疾病也是養生的重要一環。通過有規律的鍛鍊,正確使用藥物,適當的進行食補,以及其他的有益於健康的活動,每個人都可達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之目的。

  氣血對人體的重要性

  氣是生命動力

  概括地說,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具體說來,氣在人體所發揮的作用,或者說它的功能活動,可以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氣的溫煦與涼潤作用

  溫與煦,都是“暖”的意思。氣能產生熱量,使人體溫暖,消除寒冷,所以說氣有溫煦作用。人體的體溫所以能維持相對恆定的狀態,臟腑經絡以及各組織器官所以能維持旺盛的功能活動,都要仰賴氣的溫煦作用。同時,人體的精血津液等液態物質,也要依靠氣的溫煦才能執行輸布,所以有“血得熱則行,得寒則凝”的說法。

  溫煦作用屬於氣的陽性方面的作用,稱為“陽氣”。所以《醫碥》說:“陽氣者,溫暖之氣也。”陽氣在人體的作用,猶如天體中普照萬物的太陽,所謂“陽氣者,若天與日”,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陽氣不足,產熱過少,就會發生虛寒性病變,表現為體溫偏低,畏寒喜暖,四肢不溫,臟腑的功能活動減弱,精血津液執行遲緩、代謝減弱,以及形成瘀血、痰飲、水腫等病變。

  二、推動與調控作用

  推動也包括著激發的作用。中醫認為,人體的生長髮育以及所有臟腑經絡生理活動的進行,都要靠氣的激發推動作用。如果氣虛,激發推動作用減退,生長髮育就會遲緩、生殖機能衰退,或者出現早衰,同時臟腑經絡的生理活動也會減弱。另一方面,人體精、血、津液等有形物質的生成,以及血液的迴圈、津液的輸布等,也要靠氣的運動來推動,所以有“氣行則血行”、“氣行則水行”的說法。如果氣虛,推動之力減弱,就會發生血液停滯、水液停留等各種病變。

  三、氣的防禦作用

  防禦包括防護和驅逐邪氣兩方面的涵義《內經》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幹,即侵犯。說明氣有防護邪氣“致病因素”侵犯的作用。如果邪氣已經侵入人體的某一部位時,正氣就會聚集在該處以驅逐邪氣。如《靈樞·刺節真邪篇》中所說:“邪之入於身也,……有所結,氣歸之。……有所結,深中骨,氣因於骨。”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如果邪氣侵入並聚結於人體的某一部位,正氣就會歸聚於這一部位,即使邪氣深入於骨,正氣也會因而聚於骨,以便驅邪外出。

  四、氣的固攝作用

  固是固護、保護;攝是控制、統攝。氣的固攝作用是指氣對體內的液態物質,如精、血、津液等,具有控制、統攝、固護,以防止其無故流失的作用。

  如果氣的固攝作用減弱,如氣不攝血,就會引起各種出血;氣不攝津,就會引起自汗、多汗、多尿、小便失禁、流涎、嘔吐清水、腹瀉滑脫等等;氣不固精,就會引起遺精、滑精、早洩等病症。

  氣的固攝作用屬於氣的陰性方面的作用,與氣的推動作用之間具有相反相成的關係。

  五、氣的中介和氣化作用

  氣是人體各個臟腑組織器官之間相互聯絡的中介,人體內的各種生命資訊,都可以通過氣在體內升降出入的執行來感應和傳遞,從而構成了機體的整體聯絡。可以這樣說:體內各臟腑之間,以及臟腑與體表相應的組織器官之間,是以經絡為聯絡的通路,以氣為資訊的載體,並通過氣的感應和傳遞,來加強聯絡,維護協調的。例如,在應用鍼灸、按摩或其他外治方法時,其對體表刺激所發出的資訊,就是通過氣的感應和運載而傳導於內臟,從而達到調節機體生理活動,使之歸於協調的。因此,氣的中介作用,便是指氣的感應和傳導資訊的作用。

  至於氣化,則是指通過氣的運動所產生的各種變化。說得具體些,氣化就是由於人體之氣的運動而引起的體內物質和能量新陳代謝的過程,是物質轉化和能量轉化的過程。例如,飲食水谷化生水谷之精 ***包括津液和精微***,水谷之精可轉化為血液,充養先天之精;津液化生汗和尿液;精微化生為氣,氣化為能量、熱量;氣又化生精並分化為臟腑之氣和經氣等等,都屬於氣化的具體體現。

  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氣化的前提是氣必須運動,否則就談不到氣化。也就是說,氣化離不開氣機,氣機正常才能保證氣化正常。或者說,氣的運動是產生氣化過程的條件和根本。從另一方面說,氣化過程中又時時體現著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因此,氣機與氣化,分之為二,合之為一,共同維持著生命活動的有序進行。

  血是生命支柱

  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脈是血液執行的管道,稱為“血府”,起著約束血液執行的作用。血液在脈管中的流動是迴圈往復、不歇不止的,從而才能發揮其對全身的營養和滋潤作用,為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的生理活動提供營養物質。人體任何部位缺少了血液的供養,都會導致其生理功能的紊亂以及組織結構的損傷,嚴重的缺血還能危及生命。

  血液在脈中執行的過程中,如果由於某種原因而遲滯或停積,就會形成瘀血;如果由於外傷等原因,血液逸出脈外而出血,則稱為“離經之血”。離經之血不能及時排出或消散,也會變為瘀血。所以,離經之血及瘀血都不再具有正常血液的生理功能。

  血是怎樣生成的?這要從兩方面來說明。一是血液生成的物質基礎;二是血液生成與相關臟腑的關係。

  血液生成的最基本物質就是飲食水谷。《靈樞·決氣》篇的一段話最能說明這一點:“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中焦,即脾胃。“受氣”的“氣”,指的飲食水谷,又稱“谷氣”。脾胃接受並消化飲食物,進而吸收了其中的精微***營養***物質,也就是“汁”。這裡所說的“汁”,主要包括水谷精微中的濃厚部分,也即化生營氣的精專部分,以及有營養作用的津液***水液***。兩者進入血脈之中,即變化為赤色的血液。

  可見,由水谷之精化生的營氣和津液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質,亦是血液構成的主要成分。化生血的另一基本物質是腎精。因為精與血之間具有相互資生、相互轉化的關係,所以腎精充足就可以化為肝血以充實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