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養生關鍵是什麼

  秋季是個比較特殊的季節,雖然秋高氣爽,溫度宜人,但是很多疾病也多發於秋季。那麼,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歡迎大家閱讀。

  秋季養生關鍵一:悲

  養生對策:不妨試試甘麥大棗湯

  俗話說,傷春悲秋。秋季容易出現“悲“的情緒,《紅樓夢》中本就多愁善感的林妹妹在秋夜更是吟出“秋花慘淡秋草黃, 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 那堪風雨助淒涼”的詩句。

  如果你或身邊的人在秋天悲傷逆流成河,“不是憂傷,不是急躁易怒,而是悲傷,特別愛哭”,可以嘗試一下“甘麥大棗湯”——淮小麥30——40克,甘草10克,大棗10克。

  此方出自《金匱要略》,淮小麥有“養心氣”的功效,甘草可以瀉心火,大棗可以補脾益氣,三藥共同達到養心安神、滋陰養髒的功效。處於更年期的婦女如果出現心不在焉、睡眠不佳、經常失眠、常流淚、易激動、心慌等症狀,飲用甘麥大棗湯也有益處。

  這個方子男女通用,但常用於女性。

  秋季養生關鍵二:冷

  養生對策:預防心血管疾病

  夏天走了,秋天來了,中午的氣溫很可能還有夏天的影子,但一早一晚“卻道天涼好個秋”。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謝連娣介紹,晝夜溫差大,冠心病、心衰等容易復發,而入秋以來,高血壓、心絞痛患者的門診數量明顯增加。

  早晚氣溫低,血管遇冷,會收縮,甚至處於痙攣狀態,站在中醫角度講,“寒則收引”。這種情況下,容易導致血壓升高或心肌缺血。

  另外,“春捂秋凍”是流傳在老百姓之間的養生經驗之一,但事實上,這並不適合所有人,比如冠心病患者就特別怕冷,如果秋季沒有及時增減衣服,容易引發心絞痛;心衰患者則特別怕肺部感染,“在秋季也要注意,別輕易感冒,容易導致肺部感染,引發心衰”。

  心血管疾病的高發人群是中老年人,謝連娣提醒,如果入秋後出現頭暈的症狀,有必要到醫院監測血壓。如果出現胸悶、憋氣等症狀,則有必要到醫院做一個心電圖檢查。

  而真正的預防永遠是生活方式的改變。一方面要隨時增減衣物,不要嫌麻煩,另一方面,早睡早起,保證人體陰陽平衡。

  秋季養生關鍵三:燥

  養生對策:分清體質再潤“燥”

  秋天是偏燥的季節,主要表現為嘴脣乾裂,鼻咽乾燥、乾咳少痰、面板乾燥。大多數健康人群都可以適應這種“燥”,不會感到極度的不舒服,更不會誘發疾病。

  中醫講求四季養生,秋季講究潤燥、滋陰,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這種養生方式,特別對於心血管病患者來說,防不防燥、潤不潤燥,必須看具體的“症型”。

  高血壓患者易出現“肝腎陰虛”;冠心病患者易出現“氣陰兩虛,陰血虧虛”;心衰、心律失常易出現“陰虛,氣陰不足”。這類患者“一定要防燥”。

  謝連娣介紹,蓮子、木耳、百合,梨之類的滋陰食品,太子參、麥冬等滋陰的中藥材,都是不錯的選擇。

  但對於痰溼體質的患者來說,這些食物或藥物只能增加痰溼,對身體並沒有益處。謝連娣表示,臨床門診中,大概有1/3 比例的心血管病患者屬於痰溼體質。

  痰溼體質or陰虛體質如何判斷?需不需要潤燥?如何正確養生?雖然科普文章呈現爆炸式增長,但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謝連娣提醒,養生需要個性化指導,有必要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