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複習知識點

  政治的知識點繁多,我們要懂得怎樣快速複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信這些文字對你會有所幫助的。
 

  

  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於文化創新。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社會實踐不斷出現新情況,提出新問題,需要文化不斷創新,以適應新情況,回答新問題;社會實踐的發展,為文化創新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準備了更加充足的條件。

  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與活力的重要保證。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在新的歷史時期,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機制體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中華文化的必由之路。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要成為一個有作為的文化創造者,就必須投身於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之中,投身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之中。

  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和重要途徑

  立足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有:繼承傳統,革故鼎新不能離開傳統,空談文化創新。一個民族和國家如果漠視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就會失去文化創新的根基。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社會實踐的發展,帶來了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變化,要求文化體現新的時代精神;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在社會實踐基礎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鑑與融合,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文化的交流、借鑑與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鑑,以“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鑑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在文化交流、借鑑與融合的過程中,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堅持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必須克服兩種錯誤傾向:第一,“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即一味固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拒絕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來文化的傾向。第二,“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即一味推崇外來文化,根本否定傳統文化的傾向。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經歷了五千年的發展歷程,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和無窮的魅力。古老的中華文化走過了自己獨具特色的輝煌歷程。明清時期,隨著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傳入,中華傳統文化思想開始面臨西方工業文明的衝擊,逐漸走向衰微。

  實踐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才能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徵之一。漢字與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重要見證。漢字文化內涵豐富,今天為中華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漢字記載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和科技成果,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誌;漢字在維護民族團結和統一、對外文化交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漢字為人們跨時空交際提供了便利;漢字對漢語的發展和規範化產生積極影響等。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我國曆史上編撰的史書,其規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僅有。

 

  二

  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係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徵。沒有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會形成文化的多樣性,不會形成世界文化的五彩繽紛的景象。

  文化傳播的途徑和手段

  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資訊、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都可視為文化傳播。

  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是:商業貿易;人口遷徙;教育。

  文化傳播總要通過一定的媒介才能實現。傳媒大體經歷了口語、文字、印刷、電子和網路等發展階段。傳媒真正開始面向大眾傳遞資訊,是以印刷媒體的推廣為標誌的。

  依託現代資訊科技,大眾傳媒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侷限,彙集來自世界各地的資訊,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經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隨著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全球範圍的聯絡日益緊密、便捷,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古代中華文化曾源源不斷地向外幅射和傳播。中華文化向外的幅射和傳播,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在中華文化向外傳播的同時,外域文化也不斷傳入中國,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在世界各經濟、政治、文化聯絡日益密切的今天,我們要更加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同時,我們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傳播中華文化的友好使者,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三

  文化與綜合國力競爭

  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程序中,發展中國家不僅在經濟發展上面臨嚴峻挑戰,在文化發展上也面臨嚴峻挑戰。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中維護國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文化軟實力,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援。

  文化對人影響的表現和特點。

  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於特定的文化環境,來自於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文化對人影響的特點是潛移默化、深遠持久。人們總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圍中生活,而一定的文化氛圍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人的思想和行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

  文化塑造人生

  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不同民族和國家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標誌。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世界文化多樣性主要表現在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上。民族節日蘊含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澱。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文化遺產對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

  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正確的態度是: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鑑,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