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進行課後複習更加有效

  複習是強化和鞏固記憶痕跡、防止產生遺忘的主要途徑,是使人們獲得知識、技能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了有關怎樣進行課後的複習更加有效的方法,歡迎大家閱讀!

  課後複習有效的方法

  ***1***嘗試回憶。

  嘗試回憶,就是不看書,獨立把老師講的內容回憶一遍。這是自己考自己,逼著自己專心致志動腦筋的一種方法。有人把這叫“過電影”,即在腦中把上課的每一個關鍵問題“放映一遍”;有人把這比喻為“反芻“,就像老黃牛那樣,在休息時時食物重回口腔,細細地加以咀嚼。

  嘗試回憶有以下幾點好處:

  1.可以檢查當天聽課的效果。

  如果同學們自己能回憶出全部或大部分聽課內容,就可以證明自己的預習和上課是有收穫的,效果是好的。如果相反,就應當及時尋找原因,改進預習和聽課的方式。例如:

  物理課上學習了“力學”一章以後,在課後嘗試回憶時,你可以順利地回憶出:力的定義、力作用效果的體現、測量力大小的單位、向量和標量的區別、力的表示法和力的分類等。這說明你學習的效果不錯。而如果你只能回憶出其中的一部分內容,那就應當分析一下原因了。

  回憶時,可以邊回憶邊對照書,也可以回憶後看書。為了使回憶專心,也可以在草稿紙上把回憶的主要內容寫出來。

  2.可以提高自己的記憶能力。

  因為嘗試回憶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活動,具有專心和開動腦筋兩個特點。學過的知識,只要嘗試回憶一遍就會鞏固強化一次。

  3.提高看書和整理筆記的積極性和目的性。

  有一位同學這樣對我說:

  “通過回憶,把老師課上講的內容在腦子裡回想一遍,記住的恰好是你已經懂得的部分,沒記住就證明還沒有掌握好。”

  這位同學說得非常有道理。可以說,嘗試回憶是學習成果的無聲表達。每次嘗試回憶後,如果你有一部分想不起來,自然會很著急地去看書、翻筆記,這樣,就提高了看書和整理筆記的積極性,並會自覺地把忘記的部分作為重點來看,從而使看書、整理筆記有了明確的目的。

  4.培養了愛動腦筋的習慣。

  曾與一位同學就課後複習問題進行了一次溝通:

  他這樣表達自己的疑惑:“看書時,好像挺明白,也好像全記住了。但一放下書,真要用時,看的內容又忘了。為什麼?”

  “你是不是這樣複習的:拿起書,像看小說一樣從頭到尾看一遍就算完成任務了?”我問他。

  “是的。”他點頭。

  在與這位同學的對話裡,我找到了他複習效果不理想的癥結所在,那就是採用了直接看書法。這是一種非常消極的複習方法,表面上看相當省事,實際上卻不能留下深刻印象,效果往往不好。這也是為什麼有的同學在課後複習時,會出現一面看書一面打瞌睡的情況。

  而嘗試回憶,則不會出現這樣的負面效果。因為嘗試回憶要追尋思索的過程,要概括上課的主要內容,一旦想不起來,還要千方百計地尋找回憶的線索。一個經常採用嘗試回憶方法進行復習的學生,不僅記憶力會大增,也會養成勤動腦的習慣。

  ***2***看教科書。

  在進行嘗試回憶後,應該從頭到尾、逐字逐句地再看一遍書。而因為看的是教科書,是最基本的概念和最基礎的知識,絕對不能馬虎。要看看,想想,再看看••••••低頭看書,抬頭思考***思考時還可以使眼睛得到適當休息***。

  看到這裡,也許你會說:“誰都會看課本,這有什麼好說的?”

  你這樣想就錯了,看課本並非單純地翻翻書而已,是有技巧可言的,否則就算不上是高質量的閱讀。

  一般說來,在看課本時,你需要注意這樣兩點:

  1.由於這已不是初次看書,是在預習、上課和回憶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應當是有重點地看和思考。對於已經理解和記住的部分,不用再花很多時間,要把時間花在回憶時想不起來、記不清楚、印象模糊的部分。

  2.在看書時,可用彩色筆把書上的重點部分、新的概念、容易忽略的部分勾畫一下。在書的四周空白處,可以記上自己的一些簡要體會,高度概括知識的要點,有利於記憶的、帶提示性的隻言片語,這對於今後再次複習會大有好處。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書此刻又成了“詞典”,可隨時查詢,十分方便。有的同學平時不認真看教科書,也不注意對教科書進行“加工”,往往到了考前,為了查詢一個概念就要急的滿頭大汗。

  ***3***整理筆記

  筆記本不應當僅僅是上課的記錄本,還應當將之變成一份經過提煉加工的適合自己用的複習材料。

  在這裡,再介紹一種整理筆記的好方法——“六步法”。

  第一步,憶。趁熱打鐵,課後抓緊時間,對照課本、筆記,及時回憶有關資訊,實在回憶不起來,可以借同學的筆記參看。這是整理筆記的重要前提。

  第二步,補。課堂上所做的筆記,因為是跟著老師講課的速度進行的,而講課速度一般要比記錄速度快一些,所以筆記就會出現漏洞、跳躍、省略甚至符號代替文字等情況。因此,我們要在憶的基礎上,及時修補,使之具有“完整性”。

  第三部,改。仔細審閱筆記,對錯字、錯句及其他不夠確切的地方進行修改。其中,特別要注意保證筆記的“準確性”。

  第四步,編。用統一的符號,對筆記內容進行提綱式、邏輯式的排列,註明號碼,梳理好整理筆記的先後順序,使筆記有“條理性”

  第五步,分。以文字***最好用紅筆***或符號等劃分筆記內容的類別。以語文為例,哪些是字詞類,哪些是作家與作品類,哪些是課文***或作品***分類,哪些是課後聯絡題解答,等等,最好是分類標註清楚,使筆記“系統性”。

  第六步,舍。省略無關緊要的筆記內容,使筆記有“簡明性”。

  這樣,整理後的筆記,綱目清晰,便捷好用,能大大提高我們的學習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上面所講的回憶、細讀、整理3個步驟,是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的統一體。它們都是理解消化課堂學習內容的過程,每一個環節都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