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型別的論文範文

  電影是科學技術發展與文學藝術發展相結合的產物,它的發展特別藉助於技術的革新。縱觀電影的發展程序,技術一直起著先導的作用。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談從中美電影產業比較看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趨勢

  一、中美電影產業發展現狀比較

  在社會全面快速發展的時代,當經濟水平到達一定高度時,文化產業發展顯得尤為重要。美國電影產業是文化產業的核心力量,對美國文化產業產生了巨大影響。中國電影產業也在其自身發展的道路上大步前進,努力成為創、作俱佳的電影大國。通過對比才能找準差距,明確發展方向,現將中美電影產業發展現狀對比分析如下。

  一美國電影產業發展現狀。

  電影娛樂業是美國的支柱產業之一,在文化產業中已是非常成熟的一部分。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再到風靡全球的好萊塢電影,美國電影以其獨特的方式為人類打開了電影世界的大門。它將美國人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包含其中,傳播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2011年,美國電影和唱片業的總產值為601.5億美元,剔除唱片行業之後,預計美國電影產業總產值為507.2億美元,在美國GDP的比重約為0.3%。按中國文化傳媒產業的定義,美國電影產業在文化傳媒產業中的比重為11.78%①。

  同時,判斷一部電影成功與否或者整個電影產業發展狀況的標準,都離不開票房數字的直接體現。2015年,在除美國外的全球電影市場――國際市場票房前50名的電影中,美國或以美國為主導的電影占據了35席。過去十年中美國電影產業的收入結構一直維持在較穩定的狀態,其中,電影的海外收入穩佔整體收入的50%,國內票房收入佔約13%,約37%的收入由電影后市場貢獻②。而票房收入又在美國電影業佔國內總收入的20%~30%,近80%的收入來自於擴窗發行和衍生品收入,其中以DVD等版權收入佔比最高。2015年,在中國電影市場的51部進口片累計157.68億票房中,美國電影39部,票房143億,佔進口片的90.7%。

  儘管美國在世界電影產業中仍然佔據著主要地位,但它也面臨著大大小小的危機,如中國電影市場的興起,北美市場電影觀眾總數的減少等,導致相比往年,北美市場有些陷入停滯狀態或出現小幅萎縮的現象。2014年的北美市場,青少年去影院的次數越來越少,3D電影票房減少,電影院不僅僅遭遇電視臺、電子遊戲的衝擊,還要面對體育比賽、主題公園的客源分流等,這些現象均影響著美國電影產業的發展。

  二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現狀。

  總的來說,縱觀改革開放後的30多年,中國電影產業可以說是先後經歷了“高峰―低谷―上升”的發展歷程。自2012年以來,中國內地一直是僅次於北美洲的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同時是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根據廣電總局公佈的資料,2015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440.69億元,同比增長48.7%,實現5年來最快增速。全年故事影片產量686部。在公開上映的影片中,國產影片票房271.36億元,佔總票房的61.58%,票房過億的影片共81部,其中國產影片47部③。在進口電影票房增幅不足24%的情況下,中國本土電影的票房增幅卻高達近69%。

  雖然近年來國產電影年產量逐年提高,電影競爭力明顯增強,許多小成本製作的電影獲得了高收益的回報,但是中國電影產業總產值在GDP中的佔比僅約為0.04%,要成為支柱產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三中美電影產業發展現狀比較。

  如今,大陸電影市場雖然急速成長,電影產業蒸蒸日上,但是票房的大幅增加並不能代表電影水平的完全提高。從規模總量上看,中國還小於美國,並且在中國上映的電影中,分賬大片特別是美國電影仍然佔據中國全年票房的半壁江山,中國插足海外市場份額依然有限;從題材內容上看,中國影片在電影的選材、文化及價值觀的傳播方式上,型別較為單一,而美國影片則可從真實生活到懸疑科幻,比較豐富;從攝製技術及效果上看,觀眾對中國電影特效呈現的視覺效果的滿意度與對美國電影的滿意度還相差甚遠;從產業鏈構建上看,中國缺少像美國一樣對電影價值的多次開發,中國僅侷限於電影放映,過度依賴票房收入,而美國則利用電影的潛在價值――衍生品,形成由製作、建設到銷售宣傳的完整產業鏈,在獲得更多利潤、擴大電影本身影響力的同時,也打造出屬於美國電影產業自己的品牌……最終若要真正形成中國的電影產業,形成與美國相當的產業規模,進而帶動中國整體文化產業向前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中美電影產業差距的原因分析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的發展,中國電影產業逐漸成熟與穩定,人們對國家電影事業的信心慢慢增加,但與此同時,不論是在電影內容、電影拍攝製作,還是與電影相關的衍生品宣傳等方面,我們都與美國還有著相當大的差距,而產生差距的原因主要總結為以下三點。

  一創意缺少,內容單一。

  中國電影的內容題材缺乏創意。在中國院線上映的電影中,主要分為古裝武俠、都市愛情、搞笑喜劇、恐怖驚悚與災難戰爭這幾個型別,嚴重缺乏科幻片、音樂歌舞片、警匪片等類影片。並且近兩年,熒幕上越來越多出現翻拍改編小說、電視劇的電影,如《何以笙簫默》、《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盜墓筆記》等,利用小說原有的人氣,使小說在電視劇的基礎上再增加電影版本;引進翻拍韓劇;將電視上的綜藝節目搬到電影中,拍成各類“大電影”……缺乏有創意、吸引人的劇本,一遍遍地重複不免會使觀眾產生一定的視覺疲勞,也難以構成體系向觀眾傳播文化。而美國的多元化商業電影善於與各地的大眾文化緊密結合,有表現本國年輕人校園生活的《歌舞青春》,有表現在美國生活的人們的真實故事《當幸福來敲門》,進軍中國市場時也有用特別的手法、可愛的形象表現中國功夫及其精神的《功夫熊貓》……除此之外,極具想象力、虛構出的《哈利?波特》系列、漫威系列、《變形金剛》系列等塑造出了一個個經典的人物形象,向觀眾展示了酷炫的科幻效果。

  二科技手段運用不足。

  對於科技含量高的電影來說,技術水平極大影響著它的質量與市場。好萊塢電影之所以能收穫一大批忠實的粉絲觀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有著先進的電影技術,運用科技特效將人們的想象變為現實,感覺真實,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它不僅通過技術將虛擬的形象、場景展示出來,還立足多維度、多感官,讓觀眾能夠充分體驗電影,享受電影。而中國大部分電影的特效首先從視覺感受上便是不盡如人意的,與國外電影一對比,差距明顯,很多時候還需藉助國外的技術、裝置與方法,但目前國內也在慢慢研究逐漸突破,如近期上映的《鬼吹燈之尋龍訣》在這方面已有了很大進步。

  三衍生品開發欠缺。

  一部電影的價值不應僅僅體現在觀眾觀看當時產生的心理感受、對電影本身的評價,還應表現在這部電影是否對觀眾的日常生活產生影響。如今的電影重視其商業價值,在我國,影片收入的絕大部分來自於票房,對票房過度依賴,而在美國,電影產業收入的大部分來自於開發電影的衍生品。電影的衍生品在擴大電影自身影響力的同時,還滿足了人們對電影更多的想象,進入人們的現實生活。如創造與電影相關的遊戲、玩具、文具、日常用品,經營類似迪士尼樂園、好萊塢環球影城的主題樂園等,從各方面開發電影的潛在價值,在全球範圍內形成規模效應,打造品牌。中國目前缺乏對電影衍生品的開發與宣傳,使之形成產業鏈。

  三、中美電影產業比較對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啟示

  美國電影產業的發展模式、發展歷程都給中國電影產業發展提供了有效借鑑,更給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有益啟示。

  一注重人才培養,營造創意氛圍。

  各行各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文化產業更是如此。文化產業包含多方面,就電影產業而言,既需要能夠寫出好劇本的人才,又需要懂得專業拍攝、製作技術的人才。而多學科交叉的複合型人才則更是需要成為培養的重點,彌補國內人才缺乏,提高人才質量。並且,解決問題要從源頭開始,創意不單單是電影產業更是整個文化產業最為核心的內容,是使整個產業充滿活力的源泉。有了創意的種子,其他才能更好地生根發芽。創意是區別於自己與其他的標誌,具有獨特性。創意才是使一切具有吸引力的根本,一味模仿與重複終歸會失敗。創新力是文化產業人才需要具備的品質之一,是個人努力與環境影響共同造就的。中國文化產業在一步步探索中將向著多人才、多創意的方向發展。

  二提高科技水平,提升國際競爭力。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需要文化的支撐,也能促進文化的發展。製作電影的專業技術欠缺是制約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國可以通過多種技術表現方式展示自己。提高包含電影在內的一切文化科技水平,使中國獲得可以根據需求以各種途徑向世人表現中國文化、中國形象的能力,提升國際競爭力。中國文化產業將向著高科技、高水平的方向發展。

  三跨產業融合,形成完整產業鏈。

  文化通過相互交流才能進步。美國將電影與遊戲、主題樂園經營、加工業等結合,形成一條自上而下完整的產業鏈,觀眾不僅僅能從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方面與電影人物、電影場景近距離接觸,還能成為電影中的人物,體驗他們的生活,最終成為忠實的電影粉絲。文化產業可以產業內各行業之間交流融合,多多打造文化的附屬產品,增加文化附加值,同時更需要跨行業合作,與加工業、服務業等一起,作為精神方面的引領者,帶動國家整體協調發展。中國文化產業將向著高度融合、高度完整的方向發展。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