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進化的原因教學設計

  生物進化是指一切生命形態發生、發展的演變過程。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初中生物生物進化的原因教學設計,希望對你有幫助。

  生物進化的原因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方面

  1.概述自然選擇的主要內容

  2.闡明保護色形成過程中遺傳變異是內因,環境變化為外在動力,並經過逐代積累產生的。

  二能力方面

  模擬保護色形成過程,培養學生運用證據和推理的科學推測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認同生物進化的基本觀點,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思想。

  二、教學重點

  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難點

  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

  四、教學準備

  教學ppt、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flash、相關圖片、資料。

  五、教學過程

專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新課匯入
 
 
 
講解:上節課我們已經瞭解了生物進化的歷程,在經歷漫長的進化年代後,很多生物都具有適應大自然特點,現在就來考考大家的眼力。
【圖片展示】ppt幻燈圖片。
提問:你能看到什麼生物呢?
答案:擬態──尺蠖幼蟲
              枯葉螳螂
      保護色──葉尾壁虎
進一步提問:那麼擬態、保護色和生物的生存發展有什麼關係呢?
書上為我們呈現了一個關於樺尺蠖的故事。
 
 
 
 
 
尋找圖片中的生物,對圖片進行猜測。
公佈答案後恍然大悟。
 
 
 
 
 
 
很多學生在小學時已經瞭解動物具有擬態和保護色,利用學生熟悉的內容,最大程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入課堂。
 
引發學生思考。
(二)新課教學
 
 
 
【圖片展示】樺尺蠖圖片。
大致講述樺尺蠖百年中的變化。
引發思考:
1.樺尺蠖的保護色是深色還是淺色?
2.保護色到底與環境是什麼關係呢?
講解:今天我們就來共同探究保護色形成的過程。
進一步提問:為什麼100年間深色的和淺色的樺尺蠖會在數量上有如此大的變化呢?讓學生做出推測和假設。
 
 
 
 
 
學生進行簡短交流,提出看法:深色、淺色都是保護色。
學生表達不同觀點,
老師給予及時的鼓勵和讚揚。
 
開始引導學生逐步體驗探究過程:
1.提出問題。
2.作出假設。
3.設計實驗並實施。
 
 
鼓勵學生積極思維,表達不同觀點。
講解:同學們都積極思考,作出了假設,那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在書上有一個模擬實驗的例子,可能同學們還有更好的實驗方法。下面讓我們來做一個遊戲。
【演示電子課件】模擬保護色的形成。
1.介紹遊戲規則。
2.將資料結果統計在表格中,引導學生根據資料進行討論。
注意:倖存最多的、倖存最少的、為“0”的。
 
 
 
3.引導學生討論。
(1)倖存者最多的體色和環境的關係是什麼?為什麼倖存最多?
(2)一開始“小蟲子”具有多種體色,體色屬於生物性狀嗎?什麼決定了生物的性狀?
(3)能夠遺傳給後代的是生物的性狀還是控制性狀的基因?
(4)初始時,為什麼“小蟲子”有不同的體色呢?
 
 
 
 
 
請兩個學生上講臺參與遊戲過程,其他學生仔細觀察螢幕上不同色塊的變化,特別關注數量統計表的變化。
遊戲每做過一代,請場下學生給予掌聲鼓勵。
學生討論:
(1)倖存者最多的體色和環境相同或接近,倖存下來的又不斷繁殖。
(2)體色屬於性狀;基因決定性狀。
(3)遺傳下去的是控制性狀的基因,所以倖存下來的“小蟲子”繁殖的後代都和它的體色一樣。
(4)因為遺傳與變異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小蟲子”有不同的體色,是因為變異的結果。
 
 
 
 
 
 
體驗保護色的形成過程。
 
 
 
 
 
分析資料,而後引導學生回顧以往的知識,為得出結論奠定基礎。
 
回到樺尺蠖的例子。
1.提問:樺尺蠖體色(深色、淺色)的變異是產生在曼徹斯特環境改變之前還是之後呢?
2.組織學生討論得出結論。
 
學生討論:
1.樺尺蠖體色(深色、淺色)的變異是產生在曼徹斯特環境改變之前。
2.逐步得出結論:
遺傳變異(基礎:內因)──環境改變選擇優勢型(外在動力,外因)──逐代積累產生(結果)。
 
讓學生根據模擬實驗結果回到樺尺蠖的例子,悟出保護色的形成過程。
使學生將具體的圖文訊號總結出抽象的資訊,培養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得出結論:
遺傳變異(基礎:內因)──環境改變選擇優勢型(外在動力,外因)──逐代積累產生(結果)。
 
   
自然選擇:丟擲長頸鹿長頸的形成原因的討論。
提煉自然選擇學說的主要觀點:過度繁殖,生存鬥爭,自然選擇,優勝劣汰
 
討論:長頸鹿長頸形成的原因
通過保護色形成的模擬實驗引出自然選擇學說。
(三)課堂小結
 
總結。
課後思考題:在經常颳大風的海島上,無翅或殘翅的昆蟲特別多,這是為什麼?
學生學習後思考的延續。
 
 
 
解釋非“保護色”的事例,進一步為下節課奠定基礎。

  生物進化的原因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教學我個人認為處理的比較好的地方是:

  1.把一個理論性很強的學說型的教學內容通過事例分析、圖片標本、模擬實驗等生動化處理,使複雜的問題變得簡單,渾濁的思路變得清晰。

  2.由英國100多年前樺尺蠖的體色進化聯絡我們枝城地區的工業汙染,讓學生對自制的本地菜粉蝶進行未來的進化推測,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並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環保教育。

  3、收集了幾種有代表性的典型具有保護色的動物圖片、標本等,由保護色、變色逐漸向高階的擬態,以及對警戒色的認識引導學生認識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的多種方式,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

  保護色的動物:不同環境中的青蛙、北極熊、綠色蚱蜢

  變色的動物:變色龍、雷鳥

  擬態:枯葉蝶節蟲、葉蟬、蘭花螳螂

  警戒色:美洲棕王蝶幼蟲有毒,體節有棕色大斑紋。

  保護色和警戒色的一組是:虎具有斑紋和黃蜂腹部的條紋。

  3、對教材模擬實驗方法進行了大膽改進,降低了實驗難度,增加了可操作性,實驗結果較理想。主要改進是:一是將小紙片總數量由100張減少為50張,顏色增加為五種,各10張;二是將每代倖存者繁殖3個子代改為2個子代;三是隻繁殖3代基本上就能夠看到較理想的效果了;四是對錶格進行了如下修改,使實驗結果更清楚。附學生實驗資料見後面

  4、將14組的實驗結果由小組長彙報填寫在黑板上,另選一組較理想的將完整的實驗記錄展示在黑板上,方便師生一起分析實驗結果。對實驗結論的得出不要對學生要求太高,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簡單歸納得出:自然選擇,適者生存即可,最後由自然生存法則引升到對學生正確的人生觀的影響,圓滿結束新課。

  經過課後和老師們的交流和反思,我認為教學中仍然存在幾點可以改進之處:

  1、課堂引入可嘗試其他方式,如由達爾文的所見所聞開始引導學生思考,學生能不能得出和達爾文一樣的認識呢?讓學生體驗到自己也能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問題,可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對保護色的動物舉例如能借助多媒體效果應該更好,在實驗室缺少了這個有利條件,僅能借助圖片和標本,深感美中不足。

  3、教學的主線應更明確一些,由於有將近25分鐘的時間要花在模擬保護色的形成實驗上,學生只是為了保護色而實驗,可能忽視了前提是對生物進化原因的探究,容易讓學生認為所有生物對環境的適應都只有保護色這一種方式 。通過我對這一節課的教學反思,我覺得收穫頗多,我相信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通過自身的努力,加上最新的理念才可以進步。我會把這次活動當成自己的一個新的起點,在教學中不斷的總結,不斷的積累,使自己的教學有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