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生物進化的歷程教學設計

  生物的進化歷程可以概括為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關於生物進化的原因,人們普遍接受的是達爾文學說。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生物進化的歷程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方面

  1.概括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形成生物進化的觀點。

  2.列舉生物進化的證據。

  二能力方面

  1.嘗試運用比較和評價證據與假說等科學方法,對化石進行觀察、比較和分析,培養學生觀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

  2.嘗試根據各種動植物的主要特徵,排列出動植物進化的大致歷程循序,進一步加強科學方法的培養。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1.形成與其他生物和諧相處的理念和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2.關注我國出土化石的相關事例及其研究,培養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

  概述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

  三、教學難點

  概述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

  四、教學準備

  1.教師製作的課件。

  2.沒有填寫名稱的進化樹,寫有各種動植物名稱的圖片。

  3.化石標本。

  五、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教師點撥 學生活動
新課匯入 【圖片展示】各種動植物的圖片。
匯入:與生命起源一樣,生物進化也經過了漫長的歷程。現在地球上多種多樣的動植物類群是經過漫長的時間逐漸形成的。那麼,這個形成過程到底是怎樣的呢?
學生思考、推測分析。
 
營造教學環境,激發學生思考,產生學習興趣。
(一)學習研究生物進化的方法
 
提問:
我們都沒有哆啦A夢的航時機,沒有人能親歷生物進化的幾十億年曆史。那麼,科學家是怎樣研究生物進化歷程的呢?
1.研究生物進化的直接證據是什麼?
2.化石是什麼?觀看視訊。
3.分析書上資料分析一。
講:研究生物進化的最直接證據是化石。化石是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由於某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干萬年的複雜變化形成的。
講解:請你觀察實物化石,觀看化石圖片。科學家通過對化石的研究發現,魚類的化石在比較古老的地層中就出現了,兩棲類、爬行類和哺乳類則依次在更為晚近的地層中才出現。
 
 
 
 
 
化石證據。
觀看視訊。
閱讀資料分析。
 
 
 
 
觀察實物和圖片,得出結論:地質年代越晚近,越能找到高等生物的化石。說明生物是逐漸進化的。
 
 
 
 
培養觀察能力,通過觀察和分析資料,找到基本規律,得出基本的結論。
 
 
 
 
 
【圖片展示】我國出土的鄭氏始孔子鳥化石圖片。
講解:這也是一種化石,是我國出土的鄭氏始孔子鳥。請你想一想,議一議:比較它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現代的爬行類和鳥類有什麼異同呢?
提問:通過比較,你認為它可能是由哪一類動物進化來的?
觀察,比較。
 
說出異同點。
 
 
 
推測:爬行動物進化來的,是現代鳥類的祖先。
展示我國出土的化石,培養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
 
 
培養學生分析資料,作比較、總結歸納的能力。
激發學生繼續探索的熱情。
資料分析二:一些生物的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比較。
講解:細胞色素C是一種具有104-112個氨基酸的多肽分子。
提問:從這個表種,你能判斷出誰與人的親緣關係最近?誰與人的親緣關係最遠嗎?
學生回答:人與黑猩猩親緣關係最近,與酵母菌最遠。
 
 
培養學生分析資料的能力。
 
 
 
講解:在研究生物進化的過程中,經常用到比較的方法。資料一中採用了比較不同地層中的化石的方法;“想一想,議一議”採用了比較不同種生物形態結構特徵的方法;資料二採用了比較組成生物體的一些重要物質的差異性的方法。
【圖片展示】馬的前肢、鷹的翅膀和蝙蝠的前肢骨骼圖。
請同學們自學教材《科學方法》, 對馬的前肢、鷹的翅膀和蝙蝠的前肢骨骼圖進行比較。
【圖片展示】胚胎髮育的比較圖。
總結,學習
 
 
 
 
 
 
 
運用比較的方法。
 
 
 
 
 
 
 
 
鍛鍊學生的自學能力。
學習學會運用科學方法。
(二)生物進化的大致歷程
 
提問:通過上面的比較,你能對生物進化的歷程作出怎樣的推測?
 
 
學生四人一小組,討論,得出結論。
學生:可以推測出,生物是不斷進化的,而且生物之間存在一定的親緣關係。
 
 
培養學生比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知識內容上層層遞進,又為下一步做鋪墊。
 
 
【小遊戲】動植物進化的大致歷程拼圖遊戲。
1.每組發一份事先列印好的只有樹幹的進化樹彩圖,以及寫有名稱的、各動植物類群的代表動物的圖片。
2.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將圖片放到進化樹的合適位置,看哪組又快又好。
3.老師裁判,並請速度最快的小組到前面通過展示臺展示拼好的進化樹。
 
4.根據進化樹,討論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1)從結構上看;(2)從生活環境看;
(3)從進化水平看。
以組為單位,討論並完成拼圖。
 
 
 
展示,說明理由。
糾正本組的錯誤。
評出優勝組。
 
 
結論:
從簡單到複雜
從水生到陸生
從低等到高等
先複習學過的動植物類群及其主要特徵,再做拼圖遊戲。
既激發了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合作精神,語言表達能力,對同伴的評價能力。
 
通過啟發式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討論,解決問題。
(三)評價證據與假說 【播放視訊】視訊《侏羅紀公園》片段
講解:有關恐龍滅絕的原因,科學家提了很多種假說。請閱讀教材“技能訓練”中的內容。
 
 
 
 
 
 
 
 
學生進行技能訓練,評價哪些證據支援那些假說,哪個證據對假說的支援力度大。
 
 
 
 
 
 
這個技能訓練不僅很重要而且十分有趣,既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一種補充,又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總結與拓展 總結提問:
1.生物進化的規律是什麼?
 
 
 
2.為什麼說哺乳類比魚類更高等?
 
 
3.現實中,還有很多簡單、低等的生物並沒有在進化過程中滅絕,分佈還很廣泛,為什麼?
4.有人說進化樹不夠全面,你同意這個觀點嗎?你能舉出進化樹上沒有的一種生物類群嗎?
講解:關於生物進化的歷程,目前還有很多問題沒有弄清楚。化石方面的證據也不是很全面。不過,隨著新的研究手段的應用和新證據的發現,人們對生物進化過程的認識將越來越接近歷史原貌。我國也發現了許多關於生物進化的新證據,可見人們對生物進化的認識還將不斷地豐富和深入。
 
 
學生回答:
1.生物進化的規律是從簡單到複雜,從水生到陸生,從低等到高等。
2.哺乳類比魚類結構複雜,更適應變化的環境。
3.因為它們能適應環境的不斷變化。
 
4.同意,比如細菌和真菌、病毒等。
歸納知識。
 
 
 
使學生形成和其他生物和諧相處的理念,意識到保護生物圈的重要性。
 
 
進一步思考進化樹的不足,使學生對知識有全面認識。
讓學生認同生物進化是生物發展的必然結果,並對新的手段和證據持續關注。

  八年級生物進化的歷程教學反思

  本節課主要介紹了研究生物進化的方法——比較法及生物進化的歷程。課程中展示了其他學科為生物進化研究提供的證據,觀看影象、圖片資料、提出自己的看法。提供資料簡單講解,幫助學生了解生物的進化歷程。本節設計了一環接一環的活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實現了學生學習的轉變。利用媒體資源將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關生物進化的知識,是無法從現實中加以驗證的。充分利用各種圖片和文字資料,引導學生經過分析、思考得出結論,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本次課程中我加強了環節之間的連線語設計,從前我都是一個環節接著一個環節,從沒有什麼過渡語,後來知道過渡語很重要的,所以這次上公開課,加強了在這方面的研究,效果還可以吧,以後會繼續加強。

  在學習始祖鳥的內容時,我忘記把始祖鳥的復原模型給學生,在前一個班上課時,學生們看到它,很感興趣的。在始祖鳥的觀察中,學生們很投入,而且提出了很多值得探究的問題,比如說“始祖鳥的那個嘴為什麼也是喙?什麼才叫喙?”這是八年三班的同學提出來的問題,同學們都對鳥類的各個部分結構都有問題,我這說明學生們在課堂學習中學會了自己發現問題,並能夠自己解決問題了,也證明了他們有了學習的興趣。

  其實要想把一節課設計好,需要我們設計的內容很多,有學案,課件,板書,學生活動,練習題,我們還應該把這些內容銜接好,難易程度應該適中,每一個環節間要有比較好的過渡語,為了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還會下載一些視訊短片和比較抓人眼球的圖片,但有一點一定要注意,就是不能擴充套件太多的東西導致學生們沒有完成學習目標。學會知識,才是重中之中。

  在課本里,這節課中關於“生物進化的研究方法”的內容佔了大部分,其間穿插有許多知識點。另外對比於初中生物的其他內容,許多學生對古生物感興趣,瞭解較多,但是僅限於知道一些史前生物的名字和生活習性,而不知道科學家是怎樣去研究它們的。於是我在設計時使用了一個創意,即試圖模擬科學家對化石的研究方法,將其作為線索,並從這些結果中歸納整個生物進化的歷程。

  由於古生物學方面的許多資料不易找到,或不適合初中使用,以及課件製作技術的限制,該創意無法完全實現。最後結果是,關於化石研究的內容被分為關係不大的兩部分。排序時因使用的生物種類較少,排序很簡單,沒有完整體現生物進化的歷程,且在分類過程中無法即時提供相關資料。這些都使學生進行研究的體驗不足,總體的線索不夠清晰。相應的,對於古生物學的研究方法這方面的總結也不夠。

  在教學裡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學生之間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有的對教材講述的內容已經非常熟悉,有的則很陌生,有的則完全不感興趣。在這樣的課堂上要關注全體學生的感受是很不容易的。一般的情況下,對知識比較淵博的部分學生,邀請他們發言可以使這部分學生能夠保持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