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光的色散教學設計

  光的色散指的是複色光分解為單色光的現象;複色光通過稜鏡分解成單色光的現象,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光的色散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自然和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瞭解光的色散現象,知道太陽光是由多種色光組成的。

  2.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形成豐富的色彩。

  3.初步瞭解太陽光譜和看不見的光,初步認識紅外線和紫外線及其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瞭解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組成的。

  2.探究色光的混合,獲得有關知識,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3.通過收集、交流關於紅外線、紫外線的資料,獲得處理資訊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樂於參加物理學習活動。

  2.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和自然環境及人類生活的影響,初步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有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光學是有用的,表現在它的知識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光可以分解也可以合成,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思想;光學知識與電子技術相結合誕生了彩色電視機;光學知識與顏料混合的知識相結合展現出七彩的世界。本節教材儘量多地安排學生動手操作的實驗活動,讓學生親身觀察、體驗,獲得最直接、最生動的實驗事實資料,感悟實驗方法對物理學習的重要性,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中成長。

  教學重點:光的色散現象、光的三原色。

  教學難點:光的色散演示實驗、光的三原色的混合實驗演示。

  三、教學過程




  初二物理光的色散教學反思

  1、《光的色散》這節內容與生活聯絡非常緊密, 本節教材的編寫意圖是將物理知識融於觀察實驗中 ,這節課我應該把觀察實驗和現代教育手段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

  2、本節匯入是由色散實驗的演示,三稜鏡實驗引入光的色散,使學生知道太陽光可被分解成七色光,這一實驗沒問題;接下來就是觀察現象,由於效果不是很明顯,導致是哪七色光是直接給學生講解,這樣學生沒有直觀看到現象好。

  3、教師的每一節課都應該有自己的興奮點,課堂中會期待著興奮點的出現,課後會因為興奮點的出現而心情舒暢,覺得很有成就感。那麼怎樣才能讓自己在課堂中找到興奮點呢?如何處理好教師的興奮點與學生興奮之間的差異性呢?對於本節課,我把自己教學的興奮點定位於色散實驗的演示和色光的混合這兩個地方,這兩處恰好也是本節課的重點。色光的混合內容與生活聯絡很密切,學生很強的好奇心,此處是老師與學生興奮點的交叉點,很容易把課堂的氛圍引向高潮。但由於所選紅、藍、綠顏色是用的多媒體,導致感覺有一點假的形式,現象直接得出,學生就會有疑問,這一實驗教學不是很成功。

  4、關於課本實驗,並不是所有的都必須做,而是可做的就做,不可做的可不做;或者是能說明問題的實驗就要做,說明不了問題或不能準確說明問題的就不做,這是一個大原則,也是我這次講課得出的經驗。

  5、本節的實驗

  縱觀本節課的教學,我自己的感覺是過於倉促,時間較緊,練習題在課堂上沒有得給學生鞏固。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掌握不夠好。總的來說,學生還是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習本節內容的,學生普遍顯得比較興奮,匯入實驗很感興趣,這也許可以說是這節課的成功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