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初期存在的困難

  創業初期存在的問題。創業初期存在的問題一般都有哪些。有哪些事關於創業初期的相關內容。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一、創新

  創業要儘可能立足於自主智慧財產權,以前中國對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國際承諾主要是通過參加智慧財產權保護組織及其國際公約,或以雙邊協定的形式約定,保護力度有限。入世後,中國要參加世貿組織《與貿易有關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協定》,中國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將受到WTO爭端解決機制的有力約束。這一點對於學生創業更顯重要,有關專家指出,現在學生創業失敗的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忽視技術創新。學生創業一定要具備4個條件,其一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造發明;其二這一發明能轉化為有市場前景的產品;其三這一產品要有預期的銷路;其四要有可靠的資金提供者。有沒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成為大學生創業能否成功的首要條件。

  二、知識

  許多創業者無法把自己的創意準確而清晰地表達出來,缺少個性化的資訊傳遞,一些計劃甚至是不知所云。在這種看似是語言表達能力的背後,反映的則是創業者缺乏對創業所需各種資源的準確理解,在這一點上,有著實戰經驗的企業人員要比在校學生強。落選的商業計劃還普遍存在以下問題:不知道如何寫商業計劃書;對目標市場和競爭對手情況缺乏瞭解,分析時所採用的資料禁不起推敲,沒有說服力;相當多的計劃書價格取向不明確,沒有指明計劃會給使用者和市場創造什麼樣的價值,或使用者為什麼會購買他們的產品和服務,以及企業將如何贏利和保證正常運營;一些計劃書雖有很好的創業思路,但其可操作性卻難禁推敲。這些無一不反映大學生在創業方面知識的缺乏。

  三、資金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資金,再好的創新技術也難以化為現實的生產力,“錢不是萬能的,沒錢是萬萬不能的。”對於學生創業,這同樣是真理。創意是花朵,但資金是水分,吸引不到資金的創意終將老去。“與理念相悖的投資人合作將是痛苦的創業過程。”無疑,資金是學生創業要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學生創業吸引投資存在3個誤區。首先是急於得到資金,給小錢讓大股份,賤賣技術或創意。有不少核心技術擁有者在公司運營一段時間後,對當初的投資協議深感不滿並提出毀約。而這樣做的後果只能是在資本市場上臭名昭著。其次,即便投資人不能提供增值性服務和指導,仍與其捆綁在一起。第三,對風險投資不負責任的使用,燒別人的錢圓自己的夢。每一輪融資中的投資者都將影響後續融資的可行性和價值評估。因此,對於尚處早期的創業公司來說,應引入一些真正有實力、能提供增值性服務、與創業者理念統一的投資者,哪怕這意味著暫時放棄一些眼前的利益。

  四、心態

  創業需要理智而不是衝動,創業需要冷靜而不是狂熱,現實中大學生對於創業如同“大躍進”似的,似乎只要開一個公司就會一蹴而就,就會財源滾滾。對行業缺乏深度審視,對社會和大眾消費缺乏深刻了解,盲目創業,是學生創業的“通病”。“有創業熱情是好事,但由於視野窄、理論性太強,導致不少原創缺乏可行性,經不起考驗。學生不可過於自負,應當接受別人對其原創的打磨。”

  五、經驗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大學生的理想與抱負是有的,但“眼高手低”,在創業過程中除了能“紙上談兵”之外,對具體的市場開拓缺乏經驗與相關的知識。經驗不足,缺乏從職業角度整合資源、實行管理的能力,是大學生創業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試想,風險投資人若不在Yah oo初期引入職業經驗人,Yahoo或許永遠就是學生的一個想法。風險投資商更看重能有效組織產業資源的創業團隊,並不看好那些徒有想法的聰明個人。因為即便再天才的想法也還是具有可複製性的,而團隊的整體實力是難於複製的

  創業初期面臨的八個問題

  1.道路的選擇

  創業初步成功後,無論創業者如何選擇自己的道路,企業都需要經歷一個休整階段,它不在時間的長短,但卻是不可能跳躍的階段。正如人的成長要經歷青春期的煩惱一樣,這一階段企業會湧現許多管理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解決這些問題,不僅會影響到企業的未來發展,也會影響到企業價值的體現。創業初步成功後,企業的未來和創業者自身的命運、結局,便成為眾人關注的重心。一般而言有以下三大類結果。

  ①創業者讓渡企業的控制權,把企業讓渡給他人養育。創業者可以選擇出售企業,也可以為企業找到一個好婆家,自己成為企業的一員。上市或尋找投資都可實現企業控制權的讓渡,具有傳奇色彩的公司大都如此。

  ②創業者讓渡企業的管理權,為企業找一個好保姆,聘請職業經理人來促進企業未來的更大發展,自己則成為真正的企業家。1999年華帝七位老闆就自敲下課鈴,聘請職業經理人來管理企業。

  ③創業初步成功後,創業者仍集企業的所有者和管理者於一身。

  2.找到管理危機

  創業者在創業成功後,尤其應該考慮為企業管理做些什麼。成功管理的關鍵不在於排除所有的問題,而在於把注意力集中到企業當前階段所存在的主要問題上,這樣企業才能成長、成熟並壯大起來,去面對下一個階段的到來。

  3.工作量增大

  創業者疲於奔命,顧此失彼。創業成功後,人員增多,業務繁忙,企業面臨的問題越來越複雜。然而,創業者習慣於發號施令,事必躬親,唱獨角戲;員工也習慣於接受命令,對創業者有依賴心理,從而導致創業者日常事務過多,工作量劇增。不可避免的結果便是創業者感到力不從心,不堪重負,但又沒有抓住重點。

  4.決策得不到有效執行

  創業成功後,企業開始有現金流入或者贏利,招聘、遷址、購置新裝置、培訓等,忙得不亦樂乎,於是管理費用急劇上升。企業經營的範圍和地域也會擴大,管理開始變得複雜起來,問題也多了起來。幸好,創業者一如創業過程中那樣果斷,員工也依然貫徹執行決策,但是,創業者無法一一監督、評估決策的執行,企業也缺乏相應的機制與政策,因此,決策執行的效果大打折扣。

  5.利潤難以提高

  創業可能更多地源於創業者對市場機會的前瞻,企業所從事的業務具有獨創性或具有某種競爭優勢。創業成功後,會有許多跟進者進入市場,企業的優勢會逐漸減弱,競爭壓力增大,業績增長率會隨之下降。另外,企業越是成功。創業者越是感到志得意滿,有時甚至覺得無所不能,擴大經營和多元化便在所難免。攤子太大和對新業務不甚瞭解,難免會出現失誤,從而侵蝕企業的利潤。

  6.缺乏創新創業

  成功後,老員工容易陶醉於曾經取得的成功,喜歡向他人講述傳奇式的創業歷程。創業者考慮的是企業的未來,而老員工考慮的是創業者應該如何獎賞如何分配勝利成果,考慮的是如何在企業保持相應的權力與地位。老員工不願繼續艱辛地奮鬥,安於現狀,於是,小富即安的思想在企業蔓延,甚至會影響創業者本人。這樣,企業很容易失去繼續創新的動力。

  7.新舊交替的矛盾

  創業開始後,新老員工之間經常會出現矛盾衝突。新員工會說“我原來那家企業如何如何”,老員工會說“我們原來怎樣怎樣”。對於新員工而言,什麼事情都會讓他困惑不解,一切都沒有定規,規章制度束之高閣,薪酬制度是由不同的特例組成的大雜燴,企業行為就是創業者個性的寫照。老員工討論的是過去的“好時光”,說話辦事都有一套他們自己的規矩。由於企業沒有什麼成文的政策,那些資歷較深的員工就是企業的活檔案,一旦他們離職,企業立刻就會陷人一片混亂。

  另外,創業者會記著這些曾經追隨自己的老員工,因此,老員工在企業裡有極高的權威,而新招聘的員工考慮的是如何發揮自己的能力,如何證明自我,於是,新員工成了挑戰老員工的對立面。

  8.家庭壓力開始增大

  作為堅實的後盾,家人在創業者的創業過程中給予了無私的奉獻,他們希望創業者能夠取得成功。創業成功後,配偶希望創業者更多地關心家庭,兒女希望創業者能夠盡到父母的責任,而創業者比以前更忙更累,無暇顧及,家庭壓力開始增大,尤其是有家庭的女性創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