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讀書筆記及讀後感範文

  《老子》被後人按照西方哲學體系的標準,被歸入自然主義哲學家的範疇,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一

  我今天把《老子》讀了一篇,有一篇感悟最深,想和朋友們分享一下。

  “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這句話是這篇的中心。我的理解是:如果正在災難中,努力幸福就快來了。正在幸福中,不要得意,因為一驕傲就可能變成禍事了。

  我有自己的生活事例來證明他。上學期,因為表現較好,當選了“三好學生”,這可是我夢寐以求的結果。然後我太高興了在課堂上自由散漫,結果被老師把“三好學生”和體委都給撤了。自從老師訓了我以後,我就開始努力學習並加勁寫博文,結果竟在校訊通第八屆“書香班級”活動中上得了一個“閱讀之星”的稱號。我現在要加倍提防,不能驕傲,因為“福兮禍之所伏”呀。而這句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方法:得了獎不要驕傲,有了能力不能傷人。

  一篇篇“道德經”,講述了生命的道理,我要多讀它。

  二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讀書筆記.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三

  老子被後人按照西方哲學體系的標準,被歸入自然主義哲學家的範疇,是有道理的,他對社會、個人存在、發展的哲思觀點,都是從自然規律類比推理過來的,一句話以天道推理人道,用道德經的話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規律非常多,難以用具體語言駕馭,所以創造了本體論的“道”,整體代表自然規律。

  此章,用反例的自然和社會現象,證明天道的規矩是不居功,不作為,不佔有,隱含了一個觀念“得道高人~聖人應該循天道,做到功成身退,不貪功,不念名,治理社會不要因為個人慾望而下發過多指令制定過多政策”。

  當代,我認為,阿里巴巴的馬雲是修道得道了的,順應天道而為,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境界非常高,東哥一直想跟他玩,人家直接不玩了,急流能勇退,足見其道行只高。

  東哥有多想跟他玩?有一次中央電視臺的訪談節目,主持人把馬雲的照片發出來,問東哥,“馬總你們做一個行業,你們應給很熟悉吧“,他回答“不熟悉,這麼多年一起吃過一次飯,另外,可能沒有共同語言,因為不是一代人”,從話中我們能感受到東哥內心是把馬雲當做超越的物件,商業上的敵人,所以才如此急於用馬雲年齡比我虛長几歲,我比他年輕來向人證明我可以,我比他可以。

  我再用一個例子來證明,馬雲絕對是讀道德經而得道的例子,在贏在中國的節目裡,阿里巴巴當時還沒有現在這麼如日中天,他也沒有如此功名,當時節目組是把熊曉鴿,吳鷹等人作為更大貴客對待,但是馬雲節目中金句百出,如魚得水,其中一句話“心中無敵,則無敵於天下”的金句,他這個觀點和道德經中上經二十二章的觀點一模一樣

  四

  【原文摘抄】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以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現代漢語解讀】

  大的怨恨和解了,一定還有餘下的怨恨,怎麼能夠算得上是妥當呢?所以,有道的領導者拿著借據的存根,但並不以此向人索取。所以有德的領導者掌管契約,沒有德的領導者則像掌管稅收一樣為自己收取利益。天道雖然不講親疏,卻永遠幫助行善的人。

  【讀後感延伸解讀】

  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就會產生傷害,有傷害就有怨恨,怨恨則是其他不良情緒的根源。人與人的怨恨是社會組織最大的毒藥,也是人生的大敵。怨恨必須想辦法消除。

  由於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很容易責怪別人,因此而產生怨恨,生活也變得暗淡無光。因為將產生怨恨所有的原因都外求,都認為外部環境對自己不好,別人對自己不好,而從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有了怨恨,所有的努力朝著負向用力的,那麼今後怎麼可能還會進步呢?如果每個人都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其他的隨緣,不要在意結果,這樣的結果可能會更好。

  左契:古代的契約分為兩半,債權人與債務人各執一半,其中左邊一半歸債權人保留,右邊一半歸債務人保留。責:索取償還,即債權人以自己持有的債券要求債務人償還財物。徹:周代規定農民收入按照收成交租的稅收制度。契,可以引申為法。讀後感·法需要道德的滋養,僅僅依靠法律,而沒有道德的滋養與教育,整個社會都依靠法的張力,司法機構可能無法承受這個重擔。法律可以解決社會矛盾,無法消除社會的怨恨,責罰可能會產生更多的怨恨,只有道德滋養才能創造和諧社會。

  無親,沒有親疏的差別,也就是沒有沒有偏私。天道既玄妙又清晰,看似遙不可及,其實就在你心裡。只要堅持真理,做到“內舉不避親,外興不避仇”,沒有親疏,只有好壞,這個社會才會公平合理。作者:高內清揚

  五

  縱觀幾千年來各家對道德經的瞭解可謂是百花奇放,從修身到治國,再到宗教的崇拜都有,種種的一切所言之道只不過是停留在人的一切現象學上,我對老子的道的解釋用一句話來概括:靜是相對的,動是絕對的。這即是道。

  對道的瞭解首先不執著於道這個名字,老子起這個道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我能夠打個比如:就我們生活的地球來說,人從現象去看地球它是靜止,所以說是相對的,但是地球又是從白晝到黑夜再到一年四季之變化,所以說地球又是運動著的,迴圈不息,而且也是絕對的。有了這個絕對的動之後,地球展示給我們面前的並不以人的意志而刻意運動而是展示在我們面前是靜,而這種靜是人客觀所發覺不到的。

  我能夠用風來比喻,風吹到你的臉上你覺得一絲的涼快,但是你看不到,摸不著,但是又存在著,看似無其實有,由於你不曉得它什麼時分吹過來,這就是老子首篇道的宇宙自然觀,而從人的角度上,要到達這種境地,是需求修行的,而這種修行是要讓人理解萬物變化開端,老子說過人的道就如嬰兒的一樣,人從生命降生開端,運動曾經存在了,而這種運動不斷到人死為止,而老子的道並不是生也不是死,它是對一個絕對運動著的生命要做到像風一樣的靜靜的運動著,只要做到靜你才幹到達這個道,而我說的這個靜不是絕對的靜,而是運動著的靜,老子的水就是一個最好的比喻,水是運動著的,而這種運動是如此的自但是不加修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