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有哪些自然災害

  我們知道很多種自然災害,你有了解過它們形成背後的原因嗎?今天就跟著小編來探討一下吧。

  自然災害相關介紹

  自然災害,也稱為天災,指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異常現象,這種異常現象給周圍的生物造成悲劇性的後果,相對於人類社會而言即構成災難。世界氣象組織表示,所有的天災有百分之九十跟天氣、水和氣候事件有關。分為地質災害、氣象災害 、氣候災害、水文災害、生態災害、天文災害。

  世界範圍內重大的突發性自然災害包括:旱災、洪澇、颱風、風暴潮、凍害、雹災、海嘯、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災、農林病蟲害等。

  中國國土空間上常見的自然災害種類繁多,主要包括洪澇、乾旱災害,颱風、冰雹、暴雪、沙塵暴等氣象災害,火山、地震災害,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風暴潮、海嘯等海洋災害,森林草原火災和重大生物災害等。自然災害是地理環境演化過程中的異常事件,卻成為阻礙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

  自然災害特徵介紹

  自然災害的特點歸結起來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廣泛性與區域性

  一方面自然災害的分佈範圍很廣。不管是海洋還是陸地地上還是地下、城市還是農村、平原、丘陵還是山地、高原,只要有人類活動,自然災害就有可能發生。另一方面,自然地理環境的區域性又決定了自然災害的區域性。

  其次,自然災害具有頻繁性和不確定性,全世界每年發生的大大小小的自然災害非常多。近幾十年來,自然災害的發生次數還呈現出增加的趨勢 ,而自然災害的發生時間、地點和規模等的不確定性,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們抵禦自然災害的難度。

  第三,自然災害具有一定的週期性和不重複性,主要自然災害中,無論是地震還是乾旱、 洪水、它們的發生都呈現出一定的週期性。人們常說的某種自然災害 “十年一遇、野百年一遇”實際上就是對自然災害週期性的一種通俗描述,自然災害的不重複性主要是指災害過程、損害結果的不可重複性。

  第五, 各種自然災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嚴重性。例如,全球每年發生可記錄的地震約 500 萬次,其中有感地震約5萬次, 造成破壞的近千次,而里氏7級以上足以造成慘重損失的強烈地震,每年約發生15 次,乾旱、洪澇兩種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也十分嚴重,全球每年可達數百億美元。

  第六,自然災害具有不可避免性和可減輕性。由於人與自然之間始終充滿著矛盾,只要地球在運動、物質在變化,只要有人類存在,自然災害就不可能消失,從這一點看, 自然災害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充滿智慧的人類,可以在越來越廣闊的範圍內進行防災減災,通過採取避害趨利、除害興利、化害為利、 害中求利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損失,從這一點看, 自然災害又是可以減輕的。

  自然災害形成發展

  凡危害動植物的各類事件通稱之為災害。縱觀人類的歷史可以看出,災害的發生原因主要有二個:一是自然變異,二是人為影響。因此,通常把以自然變異為主因的災害稱之為自然災害,如地震、風暴、海嘯;將以人為影響為主因的災害稱之為人為災害,如人為引起的火災、交通事故和酸雨等。

  影響自然災害災情大小的因素有三個:一是孕育災害的環境孕災環境,二是導致災害發生的因子致災因子,三是承受災害的客體受災體。

  自然災害形成的過程有長有短,有緩有急。有些自然災害,當致災因素的變化超過一定強度時,就會在幾天、幾小時甚至幾分、幾秒鐘內表現為災害行為,像火山爆發,地震、洪水、颶風、風暴潮、冰雹、雪災、暴雨等,這類災害稱為突發性自然災害。旱災、農作物和森林的病、蟲、草害等,雖然一般要在幾個月的時間內成災,但災害的形成和結束仍然比較快速、明顯,所以也把它們列入突發性自然災害。另外還有一些自然災害是在致災因素長期發展的情況下,逐漸顯現成災的,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環境惡化等,這類災害通常要幾年或更長時間的發展,則稱之為緩發性自然災害。

  許多自然災害,特別是等級高、強度大的自然災害發生以後,常常誘發出一連串的其他災害接連發生,這種現象叫災害鏈。災害鏈中最早發生的起作用的災害稱為原生災害;而由原生災害所誘匯出來的災害則稱為次生災害。自然災害發生之後,破壞了人類生存的和諧條件,由此還可以導生出一系列其它災害,這些災害泛稱為衍生災害。如大旱之後,地表與淺部淡水極度匱乏,迫使人們飲用深層含氟量較高的地下水,從而導致了氟病,這些都稱為衍生災害。

  當然,災害的過程往往是很複雜的,有時候一種災害可由幾種災因引起,或者一種災害因會同時引起好幾種不同的災害。這時,災害型別的確定就要根據起主導作用的災因和其主要表現形式而定。

  地球上發生各種災害的原因各是什麼?

  1.寒潮

  寒潮是冬季的一種災害性天氣,群眾習慣把寒潮稱為寒流。所謂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氣大規模地向南侵襲我國,造成大範圍急劇降溫和偏北大風的天氣過程。寒潮一般多發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時節。我國氣象部門規定:冷空氣侵入造成的降溫,一天內達到10℃以上,而且最低氣溫在 5℃以下,則稱此冷空氣爆發過程為一次寒潮過程。可見,並不是每一次冷空氣南下都稱為寒潮

  造成原因

  在北極地區由於太陽光照弱,地面和大氣獲得熱量少,常年冰天雪地。到了冬天,太陽光的直射位置越過赤道,到達南半球,北極地區的寒冷程度更加增強,範圍擴大,氣溫一般都在零下40℃—50℃以下。範圍很大的冷氣團聚集到一定程度,在適宜的高空大氣環流作用下,就會大規模向南入侵,形成寒潮天氣。

  我國位於歐亞大陸的東南部。從我國往北去,就是蒙古國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西伯利亞是氣候很冷的地方,再往北去,就到了地球最北的地區——北極了。那裡比西伯利亞地區更冷,寒冷期更長。位於高緯度的北極地區和西伯利亞、蒙古高原一帶地方,一年到頭受太陽光的斜射,地面接受太陽光的熱量很少。尤其是到了冬天,太陽光線南移,北半球太陽光照射的角度越來越小,因此,地面吸收的太陽光熱量也越來越少 ,地表面的溫度變得很低 。在冬季北冰洋地區,氣溫經常在 -20℃以下,最低時可到-60℃—— -70℃。1 月份的平均氣溫常在-40℃以下。 由於北極和西伯利亞一帶的氣溫很低,大氣的密度就要大大增加,空氣不斷收縮下沉,使氣壓增高,這樣,便形成一個勢力強大、深厚寬廣的冷高壓氣團。當這個冷性高壓勢力增強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像決了堤的海潮一樣,一瀉千里,洶湧澎湃地向我國襲來,這就是寒潮。每一次寒潮爆發後,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就要減少一部分,氣壓也隨之降低。但經過一段時間後,冷空氣又重新聚集堆積起來,孕育著一次新的寒潮的爆 受冷空氣影響的人群發。

  2、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者軟弱帶,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

  滑坡的主要組成要素

  產生滑坡的基本條件

  產生滑坡的基本條件是斜坡體前有滑動空間,兩側有切割面。例如中國西南地區,特別是西南丘陵山區,最基本的地形地貌特徵就是山體眾多,山勢陡峻,土壤結構疏鬆,易積水,溝谷河流遍佈于山體之中,與之相互切割,因而形成眾多的具有足夠滑動空間的斜坡體和切割面。廣泛存在滑坡發生的基本條件,滑坡災害相當頻繁。從斜坡的物質組成來看,具有鬆散土層、碎石土、風化殼和半成岩土層的斜坡抗剪強度低,容易產生變形面下滑;堅硬岩石中由於岩石的抗剪強度較大,能夠經受較大的剪下力而不易滑動。但是如果巖體中存在著滑動面,特別是在暴雨之後,由於水在滑動面上的浸泡,使其抗剪強度大幅度下降而易滑動。降雨對滑坡的影響很大。降雨對滑坡的作用主要表現在,雨水的大量下滲,導致斜坡上的土石層飽和,甚至在斜坡下部的隔水層上擊水,從而增加了滑體的重量,降低土石層的抗剪強度,導致滑坡產生。不少滑坡具有“大雨大滑、小雨小滑、無雨不滑”的特點。地震對滑坡的影響很大。究其原因,首先是地震的強烈作用使斜坡土石的內部結構發生破壞和變化,原有的結構面張裂、鬆弛,加上地下水也有較大變化,特別是地下水位的突然升高或降低對斜坡穩定是很不利的。另外,一次強烈地震的發生往往伴隨著許多餘震,在地震力的反覆振動衝擊下,斜坡土石體就更容易發生變形,最後就會發展成滑坡。

  滑坡的活動時間主要與誘發滑坡的各種外界因素有關,如地震、降溫、凍融、海嘯、風暴潮及人類活動等。大致有如下規律:

  同時性

  有些滑坡受誘發因素的作用後,立即活動。如強烈地震、暴雨、海嘯、風暴潮等發生時和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如開挖、爆破等,都會有大量的滑坡出現。 滑坡

  滯後性

  有些滑坡發生時間稍晚於誘發作用因素的時間。如降雨、融雪、海嘯、風暴潮及人類活動之後。這種滯後性規律在降雨誘發型滑坡中表現最為明顯,該類滑坡多發生在暴雨、大雨和長時間的連續降雨之後,滯後時間的長短與滑坡體的巖性、結構及降雨量的大小有關。一般講,滑坡體越鬆散、裂隙越發育、降雨量越大,則滯後時間越短。此外,人工開挖坡腳之後,堆載及水庫蓄、洩水之後發生的滑坡也屬於這類。由人為活動因素誘發的滑坡的滯後時間的長短與人類活動的強度大小及滑坡的原先穩定程度有關。人類活動強度越大、滑坡體的穩定程度越低,則滯後時間越短。

  3、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在山區或者其他溝谷深壑,地形險峻的地區,因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災害引發的山體滑坡並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質容量大和破壞力強等特點。發生泥石流常常會沖毀公路鐵路等交通設施甚至村鎮等,造成巨大損失。

  泥石流的主要危害是沖毀城鎮、企事業單位、工廠、礦山、鄉村,造成人畜傷亡,破壞房屋及其他工程設施,破壞農作物、林木及耕地。此外,泥石流有時也會淤塞河道,不但阻斷航運,還可能引起水災。影響泥石流強度的因素較多,如泥石流容量、流速、流量等,其中泥石流流量對泥石流成災程度的影響最為主要。此外,多種人為活動也在多方面加劇這上述因素的作用,促進泥石流的形成。

  種類分類

  按物質成分分類

  1、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徑不等的砂粒、石塊組成的叫泥石流;

  2、以粘性土為主,含少量砂粒、石塊、粘度大、呈稠泥狀的叫泥流;

  3、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塊組成的稱之水石流。 泥石流

  按流域形態分類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個基本條件:有陡峭便於集水集物的適當地形;上游堆積有豐富的鬆散固體物質;短期內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來源。   
       
       泥石流形成地形地貌條件

  在地形上具備山高溝深,地形陡峻,溝床縱度降大,流城形狀便於水流彙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為形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三部分。上游形成區的地形多為三面環山,一面出口為瓢狀或漏斗狀,地形比較開闊、周圍山高坡陡、山體破碎、植被生長不良,這樣的地形有利於水和碎屑物質的集中;中游流通區的地形多為狹窄陡深的峽谷,谷床縱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瀉;下游堆積區的地形為開闊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階地,使堆積物有堆積場所。

  鬆散物質來源條件

  泥石流常發生於地質構造複雜、斷裂褶皺發育,新構造活動強烈,地震烈度較高的地區。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錯落、滑坡等不良地質現象發育,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固體物質來源;各種各樣的泥石流圖片10張另外,岩層結構鬆散、軟弱、易於風化、節理髮育或軟硬相間成層的地區,因易受破壞,也能為泥石流提供豐富的碎屑物來源;一些人類工程活動,如濫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開山採礦、採石棄渣等,往往也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質來源。

  水源條件

  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發條件和搬運介質動力來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庫潰決水體等形式。我國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長時間的連續降雨等。[4]

  發生規律

  泥石流發生的時間具有個規律。

  季節性

  我國泥石流的暴發主要是受連續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集中降雨的激發。因此,泥石流發生的時間規律是與集中降雨時間規律相一致,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發生在多雨的夏秋季節。因集中降雨的時間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四川、雲南等西南地區的降雨多集中在6-9月,因此、西南地區的泥石流多發生在6-9月;而西北地區降雨多集中在6、7、8三個月,尤其是7、8兩個月降雨集中,暴雨強度大,因此西北地區的泥石流多發生在7、8兩個月。據不完全統計,發生在這兩個月的泥石流災害約佔該地區全部泥石流災害的90%以上。

  週期性

  泥石流的發生受暴雨、洪水的影響,而暴雨、洪水總是週期性地出現。因此,泥石流的發生和發展也具有一定的週期性,且其活動週期與暴雨、洪水的活動週期大體相一致。當暴雨、洪水兩者的活動週期是與季節性相疊加,常常形成泥石流活動的一個高潮。

  4、地震

  地震按發生的原因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構造地震:地殼的運動變化,對地殼各部分岩層產生巨大的力,這種力叫做地應力。在地應力作用下,岩層發生彎曲褶皺,岩石的褶皺變形一旦超過岩層的強度,岩層就會突然發生斷裂,內部積聚的能量急劇地釋放出來,引起周圍物質發生振動。

  火山地震:火山噴發前,大量的岩漿在地殼裡聚集,四處奔突,可能使岩層產生斷裂,引起地震。火山噴發時,大量的岩漿衝出地面,會使周圍的大地發生強烈的震動。

  陷落地震:當地下溶洞支撐不住地面的壓力時,就會塌陷,引起地震,這叫做陷落地震。

  5、火山

  火山噴發是岩漿等噴出物在短時間內從火山口向地表的釋放。由於岩漿中含大量揮發分,加之上覆岩層的圍壓,使這些揮發分溶解在岩漿中無法逸出,當岩漿上升靠近地表時,壓力減小,揮發分急劇被釋放出來,於是形成火山噴發。火山噴發是一種奇特的地質現象,是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地球內部熱能在地表的一種最強烈的顯示。

  因岩漿性質、地下岩漿庫內壓力、火山通道形狀、火山噴發環境陸上或水下等諸因素的影響,使火山噴發的形式有很大差別,一般有這樣一些分類:

  1、裂隙式噴發

  岩漿沿著地殼上巨大裂縫溢位地表,稱為裂隙式噴發。這類噴發沒有強烈的爆炸現象,噴出物多為基性熔漿,冷凝後往往形成覆蓋面積廣的熔岩臺地。如分佈於我國西南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區的二迭紀峨眉山玄武岩和河北張家口以北的第三紀漢諾壩玄武岩都屬裂隙式噴發。現代裂隙式噴發主要分佈於大洋底的洋中脊處,在大陸上只有冰島可見到此類火山噴發活動,故又稱為冰島型火山。

  2、中心式噴發

  地下岩漿通過管狀火山通道噴出地表,稱為中心式噴發。這是現代火山活動的主要形式,又可細分為三種:

  寧靜式:火山噴發時.只有大量熾熱的熔岩從火山口寧靜溢位,順著山坡緩緩流動,好象煮沸了的米湯從飯鍋裡沸瀉出來一樣。溢位的以基性熔漿為主,熔漿溫度較高,粘度小,易流動。含氣體較少,無爆炸現象、夏威夷諸火山為其代表,又稱為夏威夷型。這類火山人們可以盡情地欣賞。

  爆烈式;火山爆發時,產生猛烈的爆炸,同時噴出大量的氣體和火山碎屑物質,噴出的熔漿以中酸性熔漿為主。1902年12月16日,西印度群島的培雷火山爆發震撼了整個世界。它噴出的岩漿粘稠,同時噴出大量浮石和熾熱的火山灰。這次造成26000人死亡的噴發,就屬此類,也稱培雷型。

  中間式: 屬於寧靜式和爆烈式噴發之間的過渡型.此種類型以中基性熔岩噴發為主。若有爆炸時,爆炸力也不大。可以連續幾個月,甚至幾年,長期平穩地噴發,並以伴有歇間性的爆發為特徵。以靠近義大利西海岸利帕裡群島上的斯特朗博得火山為代表.該火山大約每隔2-3分鐘噴發一次,夜間在50公里以外仍可見火山噴發的光焰,故而被譽為“地中海燈塔”。又稱斯特朗博利式。有人認為我國黑龍江省五大連池火山屬於這種型別。

  3、熔透式噴發

  岩漿熔透地殼大面積地溢位地表,稱為熔透式噴發。這是一種古老的火山活動方式,現代已不存在。一些學者認為,在太古代時,地殼較薄,地下岩漿熱力較大,常造成熔透式岩漿噴出活動。

  火山噴發可分為三個階段:

  1、氣體的爆炸

  在火山噴發的孕育階段,由於氣體出溶和震群的發生,上覆岩石裂隙化程度增高,壓力降低,而岩漿體內氣體出溶量不斷增加,岩漿體積逐漸膨脹,密度減小,內壓力增大,當內壓力大大超過外部壓力時,在上覆岩石的裂隙密度帶發生氣體的猛烈爆炸,使岩石破碎,並開啟火山噴發的通道,首先將碎塊噴出,相繼而來的就是岩漿的噴發。

  2、 噴發柱的形成

  氣體爆炸之後,氣體以極大的噴射力將通道內的岩屑和深部岩漿噴向高空,形成了高大的噴發柱。噴發柱又可分為三個區:

  1氣衝區:如圖中的A區,它位於噴發柱的下部,相當於整個噴發柱高度的十分之一。因氣體從火山口衝出時的速度和力量很大,雖然噴射出來的巖塊等物質的密度遠遠超過大氣的密度,但它也會被拋向高空。氣衝的速度,在火山通道內上升時逐漸加快,當它噴出地表射向高空時,由於大氣的壓力和噴氣能量的消耗,其速度逐漸減小,被氣衝到高空的物質,按其重力大小在不同的高度開始降落。

  2對流區:位於氣衝區的上部,因噴發柱氣衝的速度減慢,氣柱中的氣體向外散射,大氣中的氣體不斷加入,形成了噴發柱內外氣體的對流,因此稱其為對流區圖中的B區。該區密度大的物質開始下落。密度小於大氣的物質,靠大氣的浮力繼續上升。對流區氣柱的高度較大,約佔噴發柱總高度的十分之七。

  3擴散區:位於噴發柱的最頂部,此區噴發柱與高空大氣的壓力達到基本平衡的狀態。噴發柱不斷上升,柱內的氣體和密度小的物質是沿著水平方向的擴散,故稱其為擴散區圖中的C區。被帶入高空的火山灰可形成火山灰雲,火山灰雲能長時間飄流在空中,而對區域性的氣候帶來很大影響,甚至會造成災害。此區柱體高度佔柱體總高度的十分之二左右。

  3. 噴發柱的塌落

  噴發柱在上升的過程中,攜帶著不同粒徑和密度的碎屑物,這些碎屑物依著重力的大小,分別在不同高度和不同階段塌落。決定噴發柱塌落快慢的因素主要有四點:

  1火山口半徑大的,氣體衝力小,柱體塌落的就快;

  2若噴發柱中岩屑含量高,並且粒徑和密度大,柱體塌落的就快;

  3若噴發柱中重複返回空中的固體巖塊多,柱體塌落的就快;

  4噴發柱中若有地表水的加入,可增大柱體的密度,柱體塌落的就快。反之,噴發柱在空中停留時間長,塌落的就慢。

  火山噴發並非千遍一律,像夏威夷基拉韋厄火山那樣的噴發,事前熔岩已靜靜地流出,由於熔岩流動緩慢,因而只破壞財產而沒有危及生命。而像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那樣的火山碎屑噴發或蒸氣爆炸或蒸氣猛烈爆發,則造成人員的重大傷亡。

  在火山噴發過程中,揮發性物質充當了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火山噴發的產物,更是火山噴發的動力。從岩漿的產生到火山噴發的整個過程,揮發性物質的活動無一不在起作用。

  英國科學家認為超級火山噴發可能毀滅人類

  國際線上訊息 英國科學家認為:人類有可能在一次超強度的火山噴發中毀滅。大不列顛公共大學的斯蒂芬·塞爾夫在一次答電子雜誌記者問時稱,目前還沒有任何辦法可以阻止這種災難。當前科學家們正在忙著制定種種抵抗“外部威脅”的戰略,比如說如何阻止小行星同地球相撞,卻很少去考慮主要危險有可能來自地球內部。

  地球物理學家們斷言,有些火山的噴發強度要比過去的大好幾百倍,而且地球在出現文明前不久曾經歷過如此大規模的災難。

  美國地質學家早些時候曾在黃石國家公園發現了不太深的火山灰死層,認為其形成的原因是發生在62萬年前的一次超級火山噴發,結果是至今這裡還可以見到一些漏斗形的大坑,它們都是那些毀滅性火山噴發後形成的破火山口。

  在寫給英國政府自然災害工作小組的報告中對這種超級火山噴發所造成後果曾有過詳細的描述———很大一片地域會被熔岩覆蓋,而且撒向大氣層的塵土和灰燼將會使不少陽光到達不了地球表面,這無疑會使全球性的氣候發生變化。

  據紐約大學的邁克爾·拉姆皮諾稱,發生於7.4萬年前的蘇門答臘火山的超強度噴發曾導致全球變冷和北半球3/4的植物毀於一旦。

  6、海嘯

  海嘯是一種海底地震,海嘯時掀起的狂濤駭浪,高度可達10多米至幾十米不等形成“水牆”。另外,海嘯波長很大,可以傳播幾千公里而能量損失很小。由於以上原因,如果海嘯到達岸邊,“水牆”就會衝上陸地,對人類生命和財產造成嚴重威脅。印度洋這次地震是發生在板塊邊緣的逆衝型地震,它所釋放出的能量在近幾十年來是較成因大的。逆衝型地震的是地層斷層的上部上移。蘇門答臘以北地區位於印度板塊邊緣,板塊邊緣的一個長距離破裂帶通過長時間積累,蓄積了巨大能量,最後這些能量在日集中釋放出來。海嘯一般分為兩種其一是由於地震引發的海嘯,稱為地震海嘯,在印度洋周邊國家的海嘯就是地震海嘯;其二是由於風暴氣象因素引發的海嘯,稱為風暴海嘯,也叫風暴潮。

  地震是海嘯主要原因之一。此次地震中斷層移動導致斷層間產生一個空洞,當海水填充這個空洞時產生巨大的海水波動。這種波動從深海傳至淺海時,海浪陡然升到十幾米高,並以每秒200米的速度傳播。海浪衝到岸上後,造成重大破壞。

  地震海嘯是海底發生地震時,由於海底地形急劇地升降變動,引起的海水強烈擾動。海水先向突然變行低窪的地方湧去,隨後翻回海面,形成一種特別長的大浪,兩個波峰之間的距離,可達100公里以上。它在開闊的深水大洋中運動時,速度特別快,可達每小時七、八百公里,但這時波濤並不特別洶湧,因為波峰之間距離那樣長,起落變化就不明顯了,只是到了濱海一帶水高得多的巨浪,衝上陸地,這就是我們看到的地震海嘯。

  但不是隻要海底發生地震就會出現地震海嘯的,因為有些地震發生時造成的地形起落並不顯著,不能激起這種巨大的波浪。同時我們還要看到一點,如果那裡海水很淺,海底地勢本來比較平緩,即使地震時地形有所變化,海水起落變化不大,也不易產生這種波長特別長的大浪。因此世界上的海嘯大多是發生在那種深海溝的地帶,那裡本來地勢起伏就很大,水又很深,再發生變化,這種特別長大的波浪就容易形成了。但也不是發生於深海溝的地震都能造成海嘯,因為沿深海溝發生地震時,如果震級大於6.5級,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內時,才有可能產生造成危險的海嘯。當然,在自然界中情況是複雜的,也還可能有特殊的變動。譬如有時因地震引起海底發生山崩,這時儘管地震震級不高,也可能產生巨大的海嘯。海底火山爆發,產生的地震震級可能不高,但有時會同時造成巨大海嘯。這些海嘯雖不是地震直接造成的,但都與地震有關。為什麼地震海嘯的襲來總是在地震之後?這是因為在海嘯發生時,先是水向海底陷落部分湧去,所以出現異常的退潮現象,然後才是返回向上漲起衝向陸地,這一落一起,需要時間,如果海嘯是從遠處的地震區傳來,更需要較長的時間。但是隻要事選注意到這些變化,保持警惕,採取預防措施,災害顯然是可以減輕的。